最重要的事

24-a-days-work

小柯和外公滿心希望能找到工作,因為外公不會說英語,小柯就負責和廂型車司機溝通。他對司機說,外公是很棒的園丁,於是那個人決定僱用他們工作,這筆錢可以讓他們晚餐加菜,媽媽也會非常高興!
 
但是外公對園藝一竅不通。「很簡單,」小柯說,「還不就是種種花和玫瑰之類的事。」
 
這份工作起初似乎也真的很簡單,直那位司機回來,才發現小柯沒有說實話,他和外公完全做錯了。 就在外公想辦法彌補錯誤的時候,小柯發現了外公值得尊敬的一面,也學到一件最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伊芙‧邦婷(Eve Bunting)

伊芙˙邦婷是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著作逾兩百本;擅長以簡潔平實卻張力十足的文字,關切與小孩成長相關的各種社會性議題,不論是遊民、孤兒、戰爭、街頭暴動,或環境保育等主題都有深刻動人的描繪。中譯作品有《我們的樹》、《小魯的池塘》、《記憶的項鍊》、《爺爺的牆》、《煙霧瀰漫的夜晚》、《開往遠方的列車》、《陽光之家》、《小熊的小船》、《我想有個家》、《艾莉絲的樹》和本書。邦婷目前定居於加州帕沙迪那市。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美國著名插畫家,大學主修繪畫,一九七二年出版第一本童書後,至今作品已逾七十本。他擅長以流暢的鉛筆線條勾勒故事的場景和人物,再以水彩暈染營造故事動人的氛圍。他與邦婷女士合作許多本圖書畫,其中包括《爺爺的牆》、《艾莉絲的樹》、《小魯的池塘》、《我想有個家》等。目前定居在亞利桑那州的杜桑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一直對邦婷的作品深深著迷,也推介翻譯了許多她的圖畫書,希望這些動人的故事,能幫助大小讀者更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專職從事童書創作、翻譯、評論與相關課程教學等工作。目前定居在台中東海大學旁。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誠心彌補過錯,贏得尊嚴和信譽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一九五九年,三十一歲的邦婷和先生作了個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為了不讓小孩在混亂與充滿政治宗教紛爭的愛爾蘭長大,他們舉家遷居美國加州,在新的國度安身立命。這個決定不僅成為邦婷走入童書創作的開始,同時成為她日後作品關懷的焦點。

初移民時,儘管沒有語言隔閡,邦婷在生活上仍必須面對許多等待適應的問題,這段日子使她充分感受許多跟她一樣,從各地進入民族大熔爐的移民者,倍感艱辛的生活歷程。因此,當她開始提筆創作時,便很自然在作品中呈現這些人的困境和問題:從一九八八年,描繪加勒比海島國難民,於感恩節前夕逃亡美國的"How Many Days to America"、九四年因加州大暴動,而引發種族融合思考的《煙霧迷漫的夜晚》(和英出版)、九六年藉由墨西哥移民於聖誕節前返鄉,探討國籍認同的"Going Home",到九八年敘述日裔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後,被送往集中營的"So Far From the Sea",處處可見邦婷對移民者的深情關懷。其中於九四年出版的本書,也是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邦婷在處理這類主題時,除了真實反映移民者的處境和問題外,更看重的是人性與生命本質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故事中的這對祖孫,儘管他們面臨著移民家的典型難關(生計壓力和語言阻礙),卻王不因此受到理所當然的同情與寬待,他們同樣必須辛苦工作換得溫飽,也必須規規矩矩行事為人。故事的移民背景呈現了問題情境,但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人」。正如故事中的外公一再向小孫子強調:為過錯付上代價、誠心彌補的重要,因為不管身處何地,出身為何,這都是作人最基本的準則。邦婷透過角色幫助小孩,設身處地思考生活中時常必須面對的衝突和兩難困境,並且從中看見作正確抉擇的重要性。她不會使小孩在思考中對自己應作的決定失去信心,相反的,因為這些具實可見的角色示範所彰顯的人性光輝,為小孩帶來充滿希望的勇氣,去面對各種生命難題,學習這些對他們一生受用的「最重要的事」。

邦婷擅長以小孩的眼光去觀察和描述事件,透過童稚單純又敏銳的眼光或敘述,除了使故事顯很格外動人,也拉近小讀者和故事主人翁之之間生活經驗的落差,很快的走進故事主角的內心世界,和他們一起品嘗這段人生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體驗並學習潛藏其中的課題。此外,邦婷也不忘在故事中溫柔的提醒陪讀的大人,陪伴和以身作則在小孩成長與生命學習過程中的深刻影響,一如故事中的外公和小孫子和自我的堅持,並且陪同小男孩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對渴望發展自我,又必須遵守規範的小孩來說,這種親身示範遠比憂心忡忡的叨叨唸唸更具說服力。

故事中的外公誠心彌補過錯,也能為僱主著想,不僅換得僱主同等對待,願意提供一份正式工作,更為自己贏回尊嚴和信譽,他們彼此關懷和接納,造就了美好的結果,這其實也是邦婷常常調和在故事中的養分。邦婷曾在一本自傳式的圖文書"Once Upon A Time" 中寫道:「從前我們破壞樹林,現在讓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從前我們參與戰爭,現在讓我們學習和平的重要;從前我們不會彼此關懷,現在讓我們努力付出關心,互相瞭解。如果真能這樣,我們共享的世界豈不變得更美好嗎?」我想,這不僅是邦婷的心願,也是她對每位大小讀者的由衷期盼吧。

書名 最重要的事
原文書名 A Day’s Work
作者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53
頁數/開本 25×22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480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永遠在一起

48-always-with-you

「小金,過來。」
「別怕。」
「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這是小金的母親,在她們位於越南的村子遭到轟炸的那天,對四歲大的她所說的最後幾句話。孤獨又害怕的小金活了下來,被美國士兵救起,帶往孤兒院安置。
在孤兒院負責人瓊斯夫婦的關愛,和許多同住的兄弟姊妹陪伴下,小金找到生存的勇氣和力量。母親的話也不斷在她心中回響,使她又漸漸獲得安全感。
書中令人沉痛的插畫,不僅呈現了人性的光輝,也頌揚了仁慈的力量。這個發生於越戰時期的真實故事讓小讀者明白,即使在最令人絕望的處境中,依然可以發現希望。

作者簡介:露絲.范德齊(Ruth Vander Zee)

范德齊是中學老師,也是作家、演說家和音樂家。她為孩童創作了許多與歷史真實事件相關的圖畫故事書,包括描繪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遭受迫害的《大衛之星》(格林)與Eli Remembers,以及美國南方白人三K黨戕害黑人的Mississippi Morning,還有以越戰為背景的本書。她目前定居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想更進一步認識她請參閱她的個人網站:www.ruthvanderzee.com

作者的話: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小金現在和家人住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郊區。她還是只能看見模糊的影像。
小金從四歲到九歲都住在大南(Da Nang)的中國海孤兒院(China Beach Orphanage)。由於視力問題,她被送到美國進行眼睛手術,開完刀後又被送回越南。然而,她其中一隻眼睛後來被感染,需要再動手術,醫師們堅持她必須待在美國接受治療。她先住進寄養機構,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
越戰(1959-1975)是北越(越共)與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之間的內戰。1950年代,美國開始援助南越,藉以控制越共的影響勢力。
964年,美國正式參戰。接下來的九年,超過兩百萬美國士兵和南越併肩作戰,五萬名以上的美國士兵因此喪命,成千上萬的越南人也成為戰爭的犧牲者。歷史學者統計,當時約有三十萬至八十萬名越南孩童因此淪為孤兒。
1975年,美國福特總統終於宣布戰爭「終止」了。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愛爾蘭知名的插畫家。1997年就以第一部作品A Bag of Moonshine 榮獲鵝媽媽獎,並且分別在1996年以The Christmas Miracle of Jonathan Toomey,1998年以《潔西過大海》兩度榮獲凱特格林威獎。他的話做色彩厚實,情感豐富,寫實的表現手法對故事內容有極強烈的情感渲染效果。林區目前定居於都柏林。

譯者簡介:劉清彥

閱讀和翻譯這本書的過程雖然心情沉重,卻也得到極大安慰,因為腦中不斷憶起媽媽和上帝許諾過的那些愛的保證,深信這些也將一生永遠伴隨。從高中開始和小朋友說故事,因此愛上兒童文學。現在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也經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愛永遠相隨 (劉清彥/ 兒童文學工作者)
「創作者有獨特的機會告訴小孩事實與真相,幫助他們釐清生命的樣貌。小孩也喜歡閱讀一些能夠帶給他們勇氣與希望的故事,這些故事將會是他們成長的重要養分。」──露絲.范德齊

或許正因為懷抱這樣的理念,這本書的作者露絲.范德齊,才會接連將那些令人悲痛且難以向小孩啟齒的歷史事件(納粹大屠殺、三K黨種族歧視與暴力、越戰),以充滿情感又貼進小孩的寫作方式,轉化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她以這些彰顯人性(高貴與卑劣併陳)的真實故事,幫助小朋友面對自己生命中各種因為失喪、被誤解和拒絕,或自我認同偏差,所造成的悲劇。從體驗故事主角的處境和心情出發,聯想和延伸至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面對負面遭遇的智慧與力量,甚至從故事中獲得心靈的救贖與提升。

閱讀和翻譯這本書時,不斷想起大學上視覺傳播課程,老師在課堂放映的一張由美聯社記者黃幼公拍攝、獲得1973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越戰現場攝影作品。相片中全身赤裸的小女孩潘金福和一群小孩在公路上哭號狂奔,身後煙硝迷漫、烈火熊熊。她的背部嚴重灼傷,經歷了十七次手術,後來被送往美國救治。

長大後的潘金福持續關懷世界各地因為戰爭受害的兒童,1997年被聯合國任命為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2005年榮獲安大略最高榮譽勳章。她不僅饒恕了當時在戰爭中加害她的人,更以大愛去彌補戰爭造成的傷害。她說:「我的身體被火燒傷,我的皮膚被醫生醫治,我的心靈被上帝醫治。因此,讓我們為世界做美好的事吧!」

和小朋友閱讀這本書當天,我也與他們分享了潘金福的故事。現在的小孩雖然對越戰一無所悉,卻還是能從書和相片中深刻感受這些身處戰禍、孤苦無依的小孩,他們內心的恐懼、不安、失落和傷痛。

「幸好士兵救了小金,還有瓊斯夫婦照顧她。」美美聽完故事後吁了口氣。
「她真的一輩子都看不見了嗎?」我讀完作者的話後,翰翰顯然還不願相信。
「戰爭真的好可怕!」阿青說。
「那麼,你們可以體會金兒的心情嗎?」我這麼問是因為這群小孩都過得幸福又富足,生活經驗和故事主角相去甚遠。沒想到我才問完,小莉就要求我把書翻到金兒靠躺在媽媽身上,茫然仰望天際的那頁。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她娓娓道來,「發現家裡沒有人。我一直等媽媽,等到天黑了,才接到媽媽的電話,她告訴我外婆住院了。我那時候還以為媽媽出了什麼事,我永遠也見不到她了。」她頓了一下,又若有所思的說:「小金躺在那裡的時候,一定也覺得孤單又無助吧。」
「是啊,」我接著問:「可是,故事最後小金說她不害怕,為什麼呢?」
「因為她媽媽雖然死了,還一直活在她的心裡。」「因為還有很多人愛她。」「因為她一直記得媽媽說的話。」
「沒錯,媽媽的話語和愛,讓小金勇敢活下來了。」我一邊請小朋友翻開聖經,一邊對他們說:「其實我們比小金更幸福,因為上帝也給過我們很棒的承諾和保證喔!」
我請大家齊聲開口唸:「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第一章9節)
「像守護天使嗎?」佳佳問。
「喂,」翰翰突然大叫:「什麼守護天使,上帝可是天使的老闆呢!」
「對呀!」我忍不住笑了出來,「有上帝隨時保護,我們還需要害怕嗎?」
我看見小朋友都在搖頭。

書名 永遠在一起
原文書名 Always with You
作者 露絲.范德齊(Ruth Vander Zee)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31
頁數/開本 21.9×26.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8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530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全世界最棒的貓

22-the-best-cat-in-the-world-16-9

「誰是全世界最棒的貓?」我問查理,他發出嗚嗚的聲音回答。

但就算是全世界最棒的貓也沒有辦法永遠活著,所以查理死的時候,小維很傷心。
媽媽建議他再養隻貓。可是小為不知道這麼做好不好。最後,在獸醫告訴他有隻貓很需要新家時,小為終於答應給這隻貓一次機會。
但 是這隻名叫莎莎的貓一點都不像查理。她看起來不像查理,動作和喜歡的事也和查理不一樣。因為這些不同,小維還可能接受莎莎並且愛她嗎? 萊絲莉‧紐曼用溫柔的故事,忠實呈現小孩失去心愛寵物時的感受;羅奈德.希姆勒透過柔和的鉛筆和水彩,描繪小維的傷痛和小貓頑皮滑稽的模樣。

作者簡介:萊絲莉.紐曼(Lesléa Newman)

美國著名的童書作家,她相信每隻貓都是全世界最棒的貓,並且常常以貓為主角創作童書,作品包括:Cats,Cats,Cats!Runaway Dreidel!和Matzo Ball Moon 等。萊絲莉目前定居在美國麻薩諸塞州的北安普頓市。她自寫自畫了《媽媽的紅沙發》、《Three Days on a River in a Red Canoe》(獲少年文學協會選書)、《The Great Watermelon Birthday》,以及《It’s Gingerbread House:Bake It!Build It!Eat It!》。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美國名插畫家,大學主修繪畫,一九七二年出版第一本童書後,至今作品以逾七十五本。他擅長以流暢的鉛筆線條勾勒故事的場景和人物,再以水彩暈染營造故事動人的氛圍。 他的中譯作品包括《爺爺的牆》(和英)、《小魯的池塘》(三之三)、《我想有個家》(台灣東方)和《艾莉絲的樹》等。目前定居在亞利桑那州的杜桑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沒養過貓,但是有隻心愛的小胖狗「圓圓」。希望每隻貓貓狗狗都有溫軟的家和愛他們的主人,幸福快樂過完一生。收藏了一屋子圖畫書(其中有很多和貓狗有關),目前從事童書創作、翻譯、評論和相關課程教學等工作。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從信仰看寵物生死(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作父母的人常會在家中養寵物,不管是小貓或小狗;一方面是基於對寵物的喜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孩子從小透過對寵物的照顧來學習愛心、耐心。但是,當寵物因病或意外而死亡時,也通常是全家人最難過的時候,特別是與寵物感情深厚的孩子,往往會有很深的難過,有時甚至連大人都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們。
  
面對心愛的寵物死亡時,小朋友最常問的問題是:狗狗會上天堂嗎?我將來在上帝爸爸那裡還會看到我的小貓嗎?大一點的孩子或者認真地探討:動物有靈魂嗎?如果有,死了以後去的地方跟死了的人去的地方一樣嗎?這些問題的確很困難回答,在基督信仰裡的看法也莫衷一是。不過,我們仍能從有限的資料中建立一套基本的觀點,並其中得到一點幫助孩子的方法。
  
動物有靈魂嗎?有些學者主張「沒有」他們認為只有人是照上帝的形象與樣式所造,而動物不是;而且人因上帝所吹的那一口氣便成為有靈的活人,那一口氣便是靈魂。(創世紀二章7節,原文是: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命的靈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魂的活人。)另外亦有人認為動物「有」靈魂,所根據的是傳道書三章21節:誰知道人的靈是往上升,獸的魂是下入地獄呢?其中,「獸的魂」原文作「畜類的靈」。我個人是比較傾向前者,因為傳道書的脈絡是期待人要謙卑,方法是強調人如同畜類,而非意指畜類如同人類;而既然人是如同畜類,那麼人就不應該高傲,而在上帝面前心存敬畏。
  
事實上,對於畜類所屬的萬物,聖經中對人的教導是「管理全地」,因此,人必須善盡管家之責。不管動物有靈魂或沒有靈魂,上帝給我們的使命是「愛牠們」,特別是對於那些可以當作寵物的動物。以狗為例,狗被稱為人類最忠心的朋友,是因為牠們真的具備某些可以與人溝通的能力,可以聽令、可以表演。到底死了以後的狗會怎麼樣?沒有人知道,但是聖經給我們命令是善待牠們、好好愛牠們,上帝如此愛這個世界,我們也當如此。所以,並不是等到狗死了以後,才開始對孩子做生命教育,而是在一開始養的時候,就明白告訴孩子:上帝要我們好好的愛牠們。

但是,當寵物死去的時候,愛得愈深,心反而傷得愈重。該怎麼辦呢?也許我們可以這樣來回答孩子;「上帝已經把牠帶到一個特別的地方了,牠在那裡一定會很快樂。我們愛牠,上帝一定比我們更愛牠,上帝對牠的照顧一定比我們對牠的照顧更好,我們應該更放心才對。」除此以外,也可以如此說:「我們已經好好愛牠、照顧牠了,我們對牠做的,上帝一定很高興、很滿意。」然而,卻都是困難的回答。
  
最後,我分享我的經驗,我的家曾有一隻狗被毒死、另一隻狗在馬路邊被車輾過,我對淚流滿面、不滿五歲的孩子說:「拉拉本來是上帝爸爸身邊的小天使,上帝爸爸派牠來我們家跟我們作伴。現在,牠又回去上帝爸爸那裡作小天使了。我們可以為牠禱告,來謝謝上帝爸爸,我們也求上帝爸爸再派一個小天使來我們的家作我們的朋友,好不好?」這樣的回答有神學根據嗎?我想沒有。但是,在孩子童稚的祈禱中,他的淚水也止住了。

書名 全世界最棒的貓
原文書名 The Best Cat in the World
作者 萊絲莉.紐曼(Lesléa Newman)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41
頁數/開本 21×26.2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367
定價 斷版
購書連結 斷版

艾莉絲的樹

21-alicetree16-9

艾莉絲好愛農場上那棵靠近馬路的老橡樹。但是春天裡的某一天,老橡樹的葉子竟然變黃掉落了。大家努力救,不過,樹還是漸漸枯死了。

艾莉絲以為老橡樹會一直在那裡,就像天空和草原,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最後,樹似乎放棄了,艾莉絲也是,直到她想起一樣東西,才讓她重新燃起希望。如果她救不了那棵樹,那麼,她還能做什麼呢?

作者簡介: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著作逾兩百本,擅長以簡潔平實卻情感張力十足的文字,關切與小孩成長相關的各種社會性議題,不論是遊民、孤兒、戰爭、街頭暴動,或環境保育等主題都有深刻動人的描繪。中ˋ譯作品有《我們的樹》、《小魯的池塘》、《記憶的項鍊》、《爺爺的牆》、《煙霧瀰漫的夜晚》、《開往遠方的列車》、《陽光之家》、《小熊的小傳》、《我想有個家》和本書。邦婷目前定居於加州帕沙迪納市。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美國名插畫家,大學主修繪畫,一九七二年出版第一本童書後,至今作品於七十本。他擅長以流暢的鉛筆線條勾勒故事的場景和人物,再以水彩暈染營造故事動人的氛圍。他與邦婷女士合作許多本圖畫書。他與邦婷女士合作許多本圖畫書,其中包括《爺爺的牆》、《開往遠方的列車》、《小魯的池塘》、《我想有個家》等。目前定居在亞利桑那州的杜桑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一直對邦婷的作品深深著迷,也推介翻譯了許多她的圖畫書,希望這些動人的故事,能幫助大小讀者更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專職從事童書創作、翻譯、評論與相關課程教學等工作。目前定居在台中樹木繁茂的東海大學校園旁。

書名 艾莉絲的樹
原文書名 Someday a Tree
作者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37
頁數/開本 25.2×21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4711158862766
定價 港幣92元(道聲之友:港幣7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安妮之歌

安妮覺得奇怪,春天的地面和樹枝上,冒出了新枝與新芽,可是媽媽為什麼會去世呢?她走到屋外,看著天空,想要知道那一朵雲是媽媽的雲?開著車四處傳福音的爸爸,把所有的錢都給了窮人,他們拿什麼買食物吃呢?

作者葛妮絲‧史淵以細膩的故事手法,將聖誕歌曲〈I Wonder as I Wander〉改編成動人的故事,描述失去媽媽的小女孩跟著爸爸在山城小鎮裡,四處傳福音、幫助窮人,雖然小女孩不知道為什麼是上帝會把媽媽接走,但是經歷了這些之後,小女孩用她的美妙歌聲娓娓唱出關於耶穌的歌、一首關於愛的歌曲。

作者簡介:葛妮絲‧史淵(Gwenyth Swain)

葛妮絲‧史淵為年輕讀者寫了為數不少的傳記,包括「地下鐵道主席:賴威‧柯芬的故事」,「人權先鋒:瑪麗‧秋契‧泰瑞的故事」。現居明尼蘇達州的聖保羅市。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羅奈德‧希姆勒所繪製的兒童畫冊已逾七十五本,其中不乏獲獎作品,其中不乏獲獎作品,如和伊芙‧邦婷一起創作的《艾莉絲的樹》、《最重要的事》和《全世界最棒的貓》(道聲出版)等。羅奈德‧希姆勒現居亞利桑那州的土桑市。

譯者簡介:信建宏(David Hsin)

出生於高雄市,成長於屏東。高雄師範學院工業教育系、中國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畢業。曾任教屏東高中與台北市建國高中,後轉業至高雄中國鋼鐵公司任工程師。1984年起,全職參與基督教服事善工,服務單位包含位於屏東與花蓮等數間基督教機構。現僑居加拿大,參與華人教會事奉。

書名 安妮之歌
原文書名 I Wonder as I Wander
作者 葛妮絲.史淵(Gwenyth Swain)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信建宏(David Hsin)
商品編號 TWC641
頁數/開本 28.5 x 24.7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0973877960
定價 港幣83元(道聲之友:港幣71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