遞送瓶中信的人

遞送瓶中信的人擔負的工作非常重要。
他得打開所有在海上找到的瓶子,把裡面的信送到收信人手裡。
儘管他很愛他的工作,他還是盼望能收到一封寫給自己的信。
有天,他發現了一封耐人尋味的瓶中信,上面沒有收信人的名字。
在他全力以赴解開謎團的時候,竟然也找到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

編輯的話:
寫信人,提起筆,墨水在紙上寫著情感的線條,塗著思緒的標點,再以思念和祝福封緘;收信人,看著信封上自己的名字,拆開思念和祝福,讀著紙筆刻出來的情感和思緒,那是如珍珠般的寶貝。送信人,橫越高山海洋,穿梭大街小巷,走遍各個角落,他遞送的不只是信,更多的是寫信人的情感傳遞,按著住址、按著名字送到收信人手裡。

凡事強調快速的忙碌社會,手裡滑的智慧型手機,傳送的是Line、FB的貼圖和網路用語,社群網路的盛行,好像也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似乎,忘了親筆寫信、親手收到信的感覺,也忘了曾經在課堂裡寫小紙條、傳小紙條,那種簡單的幸福。

就像,親子共讀和播放有聲故事,兩者是不同的閱讀概念,紙筆寫信的溫度是無法被取代的,或許一張小紙條,帶給人更多的感動。

把愛和情感,寫在紙上,遞送給親愛的朋友、家人、或是有需要的人!讓孩子也懂得寫下情感、傳遞情感,溫暖世界!

作者簡介:蜜雪兒・庫瓦斯(Michelle Cuevas)

畢業於威廉斯學院,在維吉尼亞大學拿到創意寫作的碩士學位。她寫過幾本兒童小說,包括《看得見的隱形朋友》(小天下)和《Beyond the Laughing Sky》。她住在麻薩諸塞州西部。請瀏覽她的網站www.michellecuevas.com

繪者簡介:艾琳・史戴(Erin E. Stead)

創作了五件得獎作品的插畫家,包括得到凱迪克獎的《麥基先生請假的那一天》(小魯文化)、得到波士頓環球報號角書獎的《然後,春天就來了》(道聲出版社)。她和丈夫住在密西根州安娜堡一棟有百年歷史的穀倉裡,她的丈夫菲立普・史戴(Philip C. Stead)是童書作家和插畫家。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拔開情感的瓶塞(宋珮/藝術工作者)
一個很不尋常的送信人,住在海邊,他想盡辦法搜集海上漂流的瓶子,把瓶中的信送到收信人手裡,默默維護人與人之間可貴的聯繫。私底下,孤單的他也盼望收到寄給自己的信,即使他沒有任何朋友,直到一封沒有註明收信人的邀請函幫了他的忙。為了遞送這封邀請函,他不知不覺和許多人有了連結,更意外的是,他們竟然一起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這個經驗讓他學會怎麼主動發出訊息,讓自己與他人產生連結。

蜜雪兒・庫瓦斯用第三人稱觀點述說故事,刻意保持距離,描寫的彷彿是很遙遠的時空,卻又說出了人類共通的感受。敘事的文字用了很多別出心裁的明喻和隱喻,把人內心抽象的感受用具體的形象形容出來,例如,英文版的書名是The Uncorker of Ocean Bottles,意思是把海中漂流的瓶子的瓶塞打開的人,實為一種隱喻,放在瓶子裡的信好像藏在人心裡的情感,需要有心人幫助,才能釋放出來,傳遞給特定的對象。此外,作者還用了大自然中的枯葉、珍珠、魚鱗,神話中的美人魚⋯⋯等等比喻,讓文字讀起來更加生動。

除了作家充滿意象的文字外,畫家艾琳・史戴用細細的鉛筆線勾勒出故事裡一個個孤單的角色,包括人物,還有她自己添加的動物,又用版畫細膩的紋理、大量的留白,和偏冷的藍綠色調,營造出清冷朦朧的氣氛。不過,偶爾出現的淡橘色底紋為畫面傾注些許溫暖,而送信人的紅帽子、紅手套、綠褲子,還有其他人物的衣服、動物的皮毛是用粉臘筆塗抹,紋理鮮明,這些彩度較高的顏色好像寶石一般,散佈在寂靜的畫面上。此外,畫家還描繪了文字沒有提到的季節變化、送信人與動物的互動,以及運用平視和鳥瞰兩種視點呈現的寬闊場景,並借此暗示送信人寂寞的心境。

如果說,我們無法表述的情感就像塞在瓶中的信一樣,那麼,圖畫書的作繪者也許就是拔開瓶塞的人,藉著文字和圖畫幫助我們,把情感好好釋放、宣洩出來!

書名 遞送瓶中信的人
原文書名 The Uncorker of Ocean Bottle
作者 蜜雪兒・庫瓦斯(Michelle Cuevas)
繪者 艾琳・史戴(Erin E. Stead)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45
頁數/開本 26.2×24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996
定價 港幣99元(道聲之友:港幣84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天亮之前

生活中總是有飛機要趕、有公車要等,這裡有個孩子期望擁有脫離常軌的一天。當厚雲聚集,大雪紛飛,孩子的祈求從沈睡的城市昇起。於是,匆忙的世界歸回寧靜,孩子一家得以享受大雪帶來的自由與平安。

書裡簡短的文字念起來像一首歌,用刮板製作的插畫讓人驚豔,贏得紐伯瑞榮譽獎的作家和凱迪克獎得主合作的作品提醒我們,當你誠心渴望的時候,願望可能真的會實現。

作者簡介:喬艾絲・席曼(Joyce Sidman)

其作品《黑暗皇帝和其他夜晚的詩》(Dark Emperor and Other Poems) 得到紐伯瑞榮譽獎。她的《紅色在樹梢唱歌》(Red Sings fro Treetops)、《水船蟲之歌》(Song of the Water Boatman) 得到凱迪克榮譽獎。這些得獎作品,讓她獲得全國英語教師評議會頒發的卓越童詩獎。她和家人住在明尼蘇達州的威札塔,她常常祈求家門口有足夠的雪可以滑雪,這些祈求經常實現。 www.joycesidman.com

繪者簡介:貝絲・科隆斯(Beth Krommes)

其作品《夜晚的房子》(The House in the Night) 得到凱迪克獎,她美麗的作品還有《蝴蝶眼睛和其他草原的秘密》(Butterfly Eyes and Other Secrets of the Meadow),和近期的《藍上之藍》(Blue on Blue),這本書被評論家形容為「繁複有力」、「不論是技巧或是心靈層面都令人驚歎」。她住在新罕布夏州的彼得堡,她常祈求被積雪困在家裡,能夠和家人、一本好書,還有爐中的火光為伴。 www.bethkrommes.com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用圖畫詮釋一首詩(宋珮/藝術工作者)
這本書裡的文字是一首祈願詩,是一個人藉著禱告向至高的創造者、主宰者表達心裡的願望,期待能夠得到回應,使願望成真,這個人的祈求是夜裡能下一場漫天大雪,覆蓋大地,以致於平日匆忙的生活得以舒緩,所有的人能從平靜從容中得到身心的愉悅。文字並沒有表達是誰在祈禱,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人,或者是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這一切都由圖畫呈現,讀者需要仔細讀圖,才能了解完整的敘事。

書的扉頁是用大遠景描繪廣闊的天空與大地,還有地面上的城鎮、屋宇,同樣的景物,在前扉頁畫的是下雪前,後扉頁則是正在下雪。故事從書名頁開始,穿靴子的女人和孩子牽著狗帶著讀者進到下一頁,是獻詞頁,由遠景看得出她們即將離開公園,這時天暗了,車燈點亮了。她們在回家的途中經過麵包店,孩子想停下,媽媽卻急著向前走,直到一棟公寓的門口。下個單頁是一家人準備吃晚餐,時間大約是五點二十分,女孩看著行李和帽子,表情不太開心;右頁的時間是七點鐘,女孩已經上床,媽媽換上飛行員制服坐在床邊,女孩把帽子藏在背後,顯然不願意媽媽出門,跟飛行有關的書和玩具散在她們四周。

下個跨頁是七點半,媽媽在折衣服,行李準備好了。小女孩想必已經睡覺,這時文字才開始敘述,緩緩說出了小女孩心裡(夢裡)的願望,隨著說出的祈願,天空果真風起雲湧,下起雪來。飛行員媽媽出門等公車、讓公車載往機場(有路標指示)、在機場大廈等待(所有航班都取消和延後了),然後離開機場。她招手搭上剷雪車,回到家時是早上快七點。吃過早餐,全家到公園滑雪撬,然後買了麵包店的點心回家……。所有的過程都在圖畫裡清清楚楚鋪陳了,讓讀者可以自己說出故事。

由此看來,這本書的畫面就像無字圖畫書一樣,畫家藉著圖畫串連起故事線,運用細節表達時間、情緒和情節的轉折,並且架構起場景,營造從傍晚到深夜,再到早晨的光線和氣氛,刮版畫厚重的黑色線條尤其適合刻劃光影對比,表現重量與體積。不過,當我們將圖畫配合文字一起欣賞的時候,更會發現詩裡面比較抽象的意念如何巧妙的轉化成了可以理解的圖像,讓我們更能欣賞字句當中的節奏、隱喻與美感。這樣的文圖合作實在難得!

書名 天亮之前
原文書名 Before Morning
作者 喬艾絲・席曼(Joyce Sidman)
繪者 貝絲・科隆斯(Beth Krommes)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43
頁數/開本 19.4×25.4cm/4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811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挪亞方舟

上帝要挪亞為建造大船,好讓心地善良的人和動物,能夠躲避大水災。
船外又是風又是雨,大夥兒搖搖晃晃躲過大水,不知道要漂往何處;在船艙裡待久了,看不到外面的世界,臉上失去笑容,開始感到不安和情緒躁動。挪亞叔叔要如何安慰、化解大家的情緒呢?

挪亞方舟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我們知道放出去的鴿子叼了橄欖樹枝回來,也知道天空出現了一道彩虹,那是上帝與人的約定,但在船上的日子,人們和動物又是怎麼度過得呢?孤單、不安和躁動,該如何化解?挪亞一定是個很有智慧的人,才有辦法安慰這麼多的動物,他是如何做到的?作者靏見幸想像,挪亞在船壁上畫著天空、森林,那是希望!希望見到藍天、綠地。畫出希望、畫出憧憬,畫出大家心中的嚮往。繪畫,帶來了希望!

作繪者的話:靏見幸(Yuki Tsurumi)

我小時候的願望就是希望長大以後能當獸醫師,要在充滿綠色的牧場裡開一間小小的診療所,動物們會輪流的來找我。我真希望能像杜立德醫生一樣,能夠和動物們對話。我幼小時候的願望,就在繪本的世界裡達成了。
「人和動物都是乘坐在地球這艘大船裡的好朋友呀!」我就是從這句話開始創作我的繪本。根據聖經記載,挪亞和動物們一起在船上搖搖晃晃的,就是要去找新的地方生活。在黑暗的方舟裡,經過漫長的時間,產生了不安和寂寞,是希望換得什麼呢?在這樣的遭遇和懷疑中,《挪亞叔叔》這本書就這樣出現了。
在我的創作過程中,得到很多編輯朋友的指導和幫助,真的很感謝大家,就像建造方舟一樣,集結了大家的力量,才能完成這本繪本。

譯者簡介:鄭明進

1932年出生於台北,曾任國小美術教師,並從事圖畫書編輯、創作、翻譯等工作,是台灣兒童圖畫書發展的啟迪者,具有崇高的地位,被童書界封為「台灣兒童圖畫書教父」。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方舟上的動物(鄭明進/圖畫書創作者/資深美術教育工作者)

當我在翻譯《挪亞叔叔》這本書時,看到第二個跨頁的畫面,也就是封面和封底圖時,我聯想到一張我保存很久的地圖。那是一張「世界繪地圖」,是30多年前我在日本東京的一家書店買到的,它是設計很別緻而又全開大的繪圖式地圖。

它以世界五大洲、北極、南極為主圖,在各大洲上和海洋,各畫著生活在當地的動物們,包括了哺乳類、鳥類和魚類。例如:
※非洲地區畫的是大象、長頸鹿、獅子、斑馬、犀牛、豹、河馬、猩猩、駱駝和鴕鳥等等。
※亞洲地區畫的是老虎、灰熊、牛、馬、浣熊、狒狒、丹頂鶴、雉雞等等。
※中美洲地區畫的是美洲豹、野狼、馴鹿和海象等等。
※北極地區畫著北極熊。南極地區畫著企鵝。

從這張我珍藏30多年的繪地圖裡所看到的主要動物,都出現在《挪亞叔叔》這本書裡,這代表著神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力,能把居住在地球各地方的動物們集合起來,讓挪亞叔叔帶進方舟裡躲避大水災。

回頭來看看這本繪本的第二個跨頁,作者鶴見雪畫出大象利用長長的鼻子幫忙搬運大木材,然後交給船邊的猩猩。牛運用大力氣背著大捆的短木材,羊則活用雙腳踢滾木材前進,長頸鹿則用嘴來叼著木材。各種動物同心協力建造方舟的畫面,讓我們相當的感動。
接著看第三個畫面,艙門打開,西伯利亞的丹頂鶴、紐西蘭的綿羊、亞洲的老虎雙雙對對進來了,而從最遠處來的北極熊趕路的模樣畫得極傳神。

看第九個畫面,前景是兩隻身軀龐大的非洲象趴在船板上,眼神畫得好憂傷。而右邊的老虎和花豹張嘴露牙、怒目相視的表情,畫得極其生動。這時候挪亞叔叔揮起畫筆在船壁上畫起圖來,緩和了動物們的暴躁情緒。
第十個畫面,是最亮眼的場面。挪亞叔叔發揮了他的創造力,他畫出花草、樹木,而樹上也長出果子,也畫出鳥兒飛舞。這樣的畫面會帶給動物們歡欣、愉快的好心情吧!

第十二個畫面是方舟擱淺在山頂上,動物們成群結隊的走了出來,哈!所有的動物們臉上展露出既幸福又愉快的好心情,真是個歡樂的大畫面。

讀後感:為何還需要挪亞方舟的兒童繪本呢?(傅崑崙)
相信各位小讀者對挪亞方舟的故事已經耳熟能詳,不少兒童玩具、圖書和電影均以此故事作為題材,我們為何還需要多一本關於挪亞方舟的兒童繪本呢?

首先,我們可以欣賞日本作者靏見幸女士的畫風,以圓潤的風格設計人物和動物。她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運用相配合的色調,動物的表情和眼神均能表達出方舟生活的喜怒哀懼。這是教導小讀者辨別情感的好材料。

接著正如本書譯者台灣資深兒童繪本工作者鄭明進老師在導讀所言,本書讓小讀者容易辨認出來自世界不同地區的動物和雀鳥,藉著故事內的不同情節和畫面展現出創造的多樣性。這是引領小讀者開闊世界視野的起始點。

在生物多樣性的基礎下,我們可以讓小讀者思考「不同個性的人和動物如何共存」的課題,作者創作本書的靈感就是來自人和動物都是乘坐「地球號」這艘大船。長期共處於有限的方舟空間內,動物們如何適應呢?動物們有磨擦怎麼辦?挪亞伯伯如何舒緩動物們的情緒?他又怎樣緩和緊張的氣氛呢?我們可以與小讀者發揮解難方法,改善擠逼居住環境所產生的問題,尋找與人與大自然相處之道。

在本書中「洪水氾濫的日子」可以比喻為外在環境令人內心世界崩壞的時候。動物們在方舟上的提問,使人聯想到人生變幻無常,有時生命就像洪水上的方舟,船將會開往哪個方向呢?

這使筆者想念到需要留在醫院接受治療和休養的小讀者。他們需要長時間留在醫院等候。他們固然要耐心等候病情的好轉,不過除了有醫護人員和家人的照料外,還有一些哥哥姐姐會和他們玩遊戲和鼓勵他們,病房內的小讀者們彼此相助和勉勵也很重要吧。這也許就是我們需要童書《挪亞方舟》的原因,在艱難環境下人們仰望上主的引領,一起尋找出路,重過新的生活。

書名 挪亞方舟
原文書名 ノアおじさん
作繪者 靏見幸(Yuki Tsurumi)
譯者 鄭明進
商品編號 TW841
頁數/開本 15.3×25cm/2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學齡前、國小低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828
定價 港幣86元(道聲之友:港幣73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小象能做的事

10-tweak-tweak

小象和媽媽一起去散步。「抓緊我的尾巴,」象媽媽說:「如果你想問我問題,就用力拉一拉。」

「媽媽,那是什麼?」小象對青蛙、猴子、愛唱歌的小鳥、蝴蝶和鱷魚都很好奇,不過,她最想知道小象能做什麼。媽媽剛好知道答案,並且幫助她對自己的成長懷抱希望。
伊芙.邦婷溫柔的文字和薩吉歐.盧希爾充滿奇思妙想的插畫,讓所有的小象都能好好享受這趟遠足。

作者簡介: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著作逾兩百本,擅長以簡潔平實卻情感張力十足的文字,關切與小孩成長相關的各種社會性議題,不論是遊民、孤兒、戰爭、街頭暴動,或環境保育等主題都有深刻動人的描繪。中譯作品有《艾莉絲的樹》、《最重要的事》、《依莉的娃娃》等和這本書。邦婷目前定居於加州帕沙迪納市。

繪者簡介:薩吉歐.盧希爾(Sergio Ruzzier)

生於義大利的米蘭,現居紐約。曾經和許多作家合作圖畫書,其中包括Karla Kuskin、Lore Segal和Emily Jenkins,也自寫自畫了一本《Hey, Rabbit!》。他的作品曾經榮獲美國插畫與插畫家協會推薦,並獲得父母選書金牌獎。

譯者簡介:劉清彥

翻譯這本書的時候,心中希望所有父母和小孩,都能常常一起散步、閱讀和分享生活的點點滴滴,共度幸福人生。讀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南北奔波演講,還得主持電視和廣播節目。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自我探索的歷程(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認識自己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學習歷程。

嬰兒從出生後就不斷透過肢體的伸展,嘗試自己身體的活動能力,也開始慢慢建立對自己外在 形體的認知,發現手可以用來抓取和扔擲東西,腳可以用來爬行和走路。隨著身體機能的發展與 心理的成長,進入幼兒期,也開始建構「自我」的概念,從自我主權的宣告,到對自我的描述, 幼兒逐漸意識自我的存在;也透過對周遭他人的觀察,發現自己和別人不同,越來越瞭解自己的形體和特徵,同時探索自己的能力,進而界定自己能做的事、喜愛或討厭的東西。幼兒從這樣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明白自己的獨特性,也建立自我的價值觀。

這種自我探索的過程對小孩的心智成長尤其重要,必須由小孩自發性完成,也需要父母從旁引導,就像故事中的象媽媽和小象一樣。緊緊拉著媽媽尾巴、一路好奇發問的小象,其實就像個剛要開始探索自我的小小孩,他從自己的生活中觀察、提問、想像、和他人的互動與各種嘗試中,一點一滴建構對自我的認知:我是誰?

我有能力做什麼?我和別人有什麼不同?然後漸漸明白自己的特質,進而自然的展現出來。在小小孩這樣的認知發展過程中,象媽媽便一如所有的父母,成為小小孩的生命導航員,一路引領,提醒他們將眼光從別人移轉到自己身上。
她沒有拿孩子作比較,也不要他刻意仿傚別人,而是認真看待自己,欣賞自己獨特之處,甚至願意適時放手,提供機會並且鼓勵他勇於嘗試,從中為他建立自信,使他們夠了解自己,也有 能力面對自己的成長。

作者伊芙.邦婷從不輕看小孩,她最擅長將可能降臨小孩生命中的各種艱難困境與他們必須面對的成長議題,轉化為動人的故事,讓小孩可以在閱讀中去體驗和經歷,進而轉化為成長的養分和動力。她常常鼓勵小孩「睜開眼睛看看四周和多多閱讀」,就像故事中的小象那樣仔細觀察、思考和提問,自己探索生命的樣貌,然後勇敢邁開成長的步伐。

邦婷女士透過小孩喜愛的重複句型和敘事結構,塑造出故事唸讀的節奏,使小小孩在聽大人唸讀時有所預期,卻也等待驚喜。小象拉著媽媽的尾巴呈現出小小孩對父母的依附,「拉一拉」儘管是個簡單動作,卻有著極大的安穩保障,知道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滿足,也知道彼此的關係密不可分。故事最後小象與媽媽角色互換,一路引領媽媽回家,讓閱讀的小小孩看見美好的示範,也讓他們對自己成長懷抱更多的勇氣、信心和希望。 至於小小孩閱讀的畫面則由繪者薩吉歐.盧希爾負責建構。他利用活潑靈動又俏皮十足的線條勾勒書中的每一個角色,拉近他們與小小孩的距離,使他們在閱讀過程中很容易產生認同感。 然後隨著小象一路散步觀察,恣意穿梭想像與現實之間,光是閱讀畫面,就可以獲得極大的滿足感,也能更清楚辨識文本的意涵。

這本書對家長和小小孩是很好的示範,生活中的各種微小細節,都可以幫助我們了解自己,體認成長的美麗。或許,家長在為小小孩讀完這個故事後,也可以一起玩玩「拉一拉」的遊戲,相信親子間的溫柔對話,必定能成為彼此很重要的生命連結與力量。

書名 小象能做的事
原文書名 Tweak Tweak
作者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繪者 薩吉歐.盧希爾(Sergio Ruzzi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714
頁數/開本 21×25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972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