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森回家了


文森是一隻住在貨輪上的貓咪。
牠的日子過得還不錯,隨時有新鮮的魚吃,還能整天追逐甲板上的海鷗。
到了晚上,牠會靜靜看著那些為船隻指引方向的滿天星斗。
貨船遊歷了世界各地,卻從不曾在名為「家」的港口停下。
文森一直很好奇,「家」到底是個怎樣的地方?

直到有一天,船靠了岸,船員也紛紛回到自己的家,文森第一次踏上陸地,也終於找到自己的家……
漂泊的人生中,人人都嚮往一個遮風避雨的港口,能把自己與重要的人緊緊繫在一起。這些港灣有些稱為家人,有些稱為朋友。不論我們對「家」的想像如何,一處讓心靠岸的地方,一直是人們永恆的渴望與追求。

本書繽紛的色調渲染出這個世界的多采多姿,同時也延續《晾衣服的日子》、《在我離開之前》和《送給爸爸的小船》一貫溫馨的基調,讓讀者看見──家就是心愛的人所在之處。

作繪者簡介: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艾倫.貝格利(Aaron Bagley)
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晾衣服的日子》、《在我離開之前》和《送給爸爸的小船》的作繪者,曾經榮獲金風箏獎最佳童書和華盛頓州好書獎。

艾倫.貝格利(Aaron Bagley)
《Rocking Fatherhood》一書的繪者。和潔西莎在藝術學院相識後,便一起寫作畫畫,至今已超過十年。他們在素描簿上塗鴉傳情、求婚、逗樂彼此,很快變成在素描簿上塗鴉婚姻趣事,現在的生活重心是逗樂他們的兒子。

譯者簡介:劉清彥
會暈船,所以不太喜歡搭船。常常在出國演講的第一天,就開始倒數回家的日子。不出門的時候,就在家裡專心為小朋友譯書寫書,享受待在家裡的日子。

導讀分享:家,讓心靠岸地方(劉清彥 / 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是潔西莎.貝格利第一次和先生艾倫.貝格利合作的書。

 

對於年幼就經歷父母離異,十七歲又喪父的潔西莎,和從小到大都在不斷搬遷中成長的艾倫.貝格利來說,一個屬於自己、安定又溫暖的「家」,一直是他們內心非常強烈的渴望。因此,當他們在藝術學院相遇後,很快便有了攜手一起建造家庭的計畫。

他們理想中的家,並不在乎有形的外殼和地點,而是一個屬於他們、能夠一起經營生活和人生的地方。於是,兩人自學校畢業後,便在西雅圖的空中城堡安定下來,展開他們的居家與創作生活。

這個故事,便是從他們一起畫畫的工作桌旁窗戶開始的。

那扇可以望見停泊港口大小船隻的窗子,是他們休憩時重要的「養眼」之處。有一天,當潔西莎端著咖啡凝視窗外即將入港的貨輪時,艾倫正好以他們家的貓「文森」為主角,畫完一張流浪貓翻倒垃圾桶的分隔漫畫。於是,原本就愛腦力激盪,互相拋接故事想法貝格利夫婦,便在一來一往的討論中,將這兩個元素和他們對家的感受與思考,融合成這個故事。

這隻生活在貨輪上從未登岸的貓,儘管隨著大船遊歷世界各地,看盡各種美麗驚奇的風景,卻從來沒有被認真注意和看待,更不曾好好被愛過。這艘四處漂泊航行的船是他生活的居所,卻不是他的家,他也不知道成天被那些船員掛在嘴邊的「家」,到底是什麼?
於是,在貨輪靠岸,船員紛紛回到各自的家以後,創作者便以這隻對「家」毫無所悉的貓,藉由他的觀察、感受和思考,為小孩凝聚和建構家的概念。

原來,住在家裡的人會互相擁抱和親吻,一起吃飯、聊天、看書、遊戲和照顧寵物;原來,家所指涉的不僅是一個地方,更是一群彼此相愛的人。貨輪的飄泊無定所和家的安定歸屬,在故事前後形成強烈的對比,不僅形成故事戲劇化的轉折,也凸顯了家的真正的意義。

這本書雖然是由貝格利夫婦共同創作,卻依然保有潔西莎前三本書《送給爸爸的小船》、《在我離開之前》和《晾衣服的日子》柔和又溫暖的繪圖風格。這對從相識後便不斷以「素描本」傳情、求婚,甚至婚後依舊以這種方式互相娛樂和逗樂小孩的夫妻檔,以天衣無縫的默契和分工(而且完全沒有吵架),成就了這本以家為主題的書。他們不僅用作品幫助讀者思考和了解家的意義與價值,看見家人間的關係與相處方式,也透過創作這本書的過程,做了非常好的示範。

推介文:家,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地方(黃佩蓮)

 

故事描述一隻生活在貨輪上從未登岸的貓,牠的名字叫文森。儘管文森隨著大船遊歷世界各地,看盡各種美麗驚奇的風景,但牠似乎從未受到重視及愛護。牠經常聽到船員渴想回家,於是在一次貨輪靠岸,船員紛紛趕著回到各自的家,於是文森便好奇地去探索甚麼是家。牠看到船員家裏的人會互相擁抱,一起吃飯、聊天和遊戲,原來「家」所指的不僅是一個地方,更是有彼此相愛的人。
看到此情此景,文森不禁感懷身世,自己長居飄泊無定的貨輪,似乎沒有自己的「家」。就在這時,牠聽到一把熟悉的聲音,原來船長正找著牠,還馬上擁抱牠,對牠說:文森,回家了。噢!這時,文森才恍然大悟,原來自己也有一個家—貨輪,也有愛牠的家人—船長。
其實每個人也有家,也有人愛,但有時候我們沒有注意到自己所擁有的人事物。
這是一本很有啟發性的繪本,提醒我們要珍惜屬於我們的一個家。
家,是一個充滿溫暖與愛的地方,英文的Family可以說就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You(爸爸媽媽我愛你)的縮寫。家中每一個人都很重要;爸爸,是兒女心中最有力量的名字;媽媽,是兒女心中最溫暖的名字;而孩子,永遠是爸媽心頭上的一塊肉。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彼此相愛,彼此欣賞,愛與被愛是家中每一個人的本分。

書名文森回家了
原文書名Vincent Comes Home
作繪者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艾倫.貝格利(Aaron Bagley)
譯者劉清彥
商品編號TW892
頁數/開本22.4×28.6cm/32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2931
定價港幣99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晾衣服的日子


兩隻無聊的獾兄弟,
玩遍所有能玩的,
還差點把媽媽逼瘋了,
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當然是晾衣服囉!

不知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

【本書特色】
潔西莎.貝格利的前兩本《送給爸爸的小船》及《在我離開之前》都是溫馨且富有情感的故事。
這本《晾衣服的日子》則是很真實地描繪出媽媽和孩子們的互動,雖然媽媽和孩子不停地在對話,問兩兄弟要不要去看書?蓋城堡?或是釣魚?但是媽媽的動作從未停下來過,她抱著成堆的衣服,開始洗衣服,再到晾衣服的地方,兩個調皮的小男生就一路跟著,並且不停地玩弄著衣服。
為了解決兩兄弟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幫忙晾衣服的提議吸引了他們,媽媽開始一步步教他們怎麼晾衣服,兩個男孩玩得津津有味,但調皮的小男孩這時就開始想出許多古靈精怪的點子……

作繪者簡介: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潔西莎‧貝格利創作的首兩部繪本作品是《在我離開之前》和《送給爸爸的小船》,後者贏得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頒贈的金風箏獎。潔西莎和先生、兒子一起住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他們家的花園裡有一條晾衣繩──只要沒下雨的時候,晾衣繩一直都在工作。

譯者簡介:黃筱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班〈文學組〉學分修畢,曾任編輯,翻譯過繪本與青少年小說等150冊左右,擔任過信誼幼兒文學獎初選評審,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評審等,撰寫許多童書書評與其他導讀文字,主要可見於《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國語日報》兒童文學與星期天書房版等。近兩年並撰寫繪本專欄、擔任講座,推廣繪本與青少年小說,以及親子共讀的美好觀念。從繪本中試著了解生命裡的歡喜悲傷,認識可以一起喝故事茶的好朋友。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色彩繽紛的生活心情(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閱讀和翻譯《晾衣服的日子》的時候,我忍不住漾起微笑。故事的主角是一對整天忙個不停的獾兄弟,眼看勞碌的獾媽媽一件接一件忙著處理家事,獾兄弟在一旁晃來晃去忙玩耍,相信媽媽們都會心裡酸酸甜甜,感覺好氣又好笑。這本俏皮的小品不但反映了全天下媽媽的感受與生活,更很成功的用豐富的圖像道出文字裡沒有盡述的故事,呈現家庭生活的奇妙滋味。

獾媽媽和獾兄弟的對比營造出戲劇化的畫面張力。當兩兄弟百無聊賴的仰躺在草地上發呆時,獾媽媽捧著衣服堆得比小山還高的洗衣籃,準備去洗衣服、晾衣服。髒衣服實在太多了,所以一面走、一面掉,可是小兄弟非但沒有幫忙撿,還正好用蓋在他們臉上的衣服玩遊戲。後來,媽媽忙著用洗衣板搓洗衣物時,兩兄弟坐在衣服堆上玩;媽媽開始晾衣服時,兩兄弟把小山高的衣物當做彈跳床;媽媽一邊忙,還得一邊關心兩人,一項接一項的建議兩兄弟各種可能的遊戲。媽媽忙昏頭,兩兄弟在旁邊顧著自己大玩特玩的模樣,真的就是日常生活非常寫實的速寫。

一直到媽媽建議兩兄弟嘗試晾衣服,兩兄弟才找到這一天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他們後來把家裡所有東西都搬出來晾的場面,有沒有讓你大吃一驚呢?這種看似很誇張的行徑,卻頗為生動的捕捉到孩子天馬行空的奇想與創意呢。成人認為很不可思議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只是盡興的投入自己創造的遊戲。講到盡情生活與活在當下,孩子們還真是成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老師呀。

潔西莎‧貝格利每部作品都精采的映照出生活中的詩意。《晾衣服》裡有歡笑也有生活的滋味,慧黠的畫下平凡日子裡的彩色心情。

書名 晾衣服的日子
原文書名 Laundry Day
作繪者 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譯者 黃筱茵
商品編號 TW823
頁數/開本 26.1×21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620
定價 港幣90元(道聲之友:港幣77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在我離開之前

36-before i leave

當你要搬家時,該如何跟好朋友說再見呢?

小刺蝟賽妲準備要搬家了,
她知道好朋友艾隆沒有辦法跟他們一起走,
她會想念艾隆,想念一起玩的快樂時光。

艾隆用他的方式,陪伴著賽妲到新家去,
打開箱子的賽妲充滿了驚喜和感動。

潔西莎.貝格利用簡短的文字和細膩的圖畫,帶出離別和想念的情緒,也展現出這段深厚的友情。

作繪者簡介: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潔西莎.貝格利是來自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作者和插畫家,童年時間常常在奧勒岡的海邊四處搜尋完美的沙錢。現在和先生定居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空中城堡。這是她的第一本圖畫書作品。

作者訪問:http://storybookspotlight.com/ssp-64-jessixa-bagley-boats-for-papa/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書名 在我離開之前
原文書名 Before I Leave
作繪者 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02
頁數/開本 26.1×21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187
定價 港幣90元(道聲之友:港幣77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送給爸爸的小船

35-boats for papa

巴克利和媽媽住在海邊一間舒服的小木屋裡,他喜歡用附近海灘上發現的漂流木做船。
他做大的船、長的船、短的船和高的船,一艘做得比一艘漂亮,並且把它們統統送進大海。

如果它們沒有回來,巴克利就知道它們漂到爸爸那裡了。
他好想念爸爸。

潔西亞.巴格利初試啼聲的這本圖畫書,
深刻描繪了愛、失去,和繼續前進的重要。

作繪者簡介: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潔西莎.貝格利是來自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作者和插畫家,童年時間常常在奧勒岡的海邊四處搜尋完美的沙錢。現在和先生定居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空中城堡。這是她的第一本圖畫書作品。

作者訪問:http://storybookspotlight.com/ssp-64-jessixa-bagley-boats-for-papa/

譯者簡介:劉清彥

常常因為太懷念自己的「失去」而沉浸其中難以抽身,但也因此,才能將那些失去轉化為一個又一個故事。喜歡說故事、寫故事和翻譯故事,同時也主持廣播和電視節目,得過兩座金鐘獎和豐子愷圖畫書獎。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珍惜(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本書讓我想起曾經在教會帶過的一個小男孩。

有一陣子連續幾個禮拜,他來參加教會主日學的時候,都會從袋子裡拿出一疊廣告紙,然後一個人靜靜的開始折紙飛機,折完後再收回袋子裡。

當時,他爸爸剛過世,他寧願獨處的安靜,我可以理解,但折飛機的舉動卻令人費解。我探問過,他不回應。後來,他媽媽才告訴我,原來這是爸爸生前常常陪他玩的事。那段日子,他每天都要折上百架飛機,堆放得滿屋到處都是。自己也沉浸在傷痛中的媽媽有點無措,只能任憑他用這種方式思念爸爸。

我想,當時如果有這本書,一定能帶給他們母子莫大的安慰和支持。

就像折紙飛機的小男孩,故事中的小海狸也將對自己父親的思念,寄託在一艘艘自己親手打造、流放大海的小木船上。然而,小木船承載了小海狸難以言喻的沉重情感,卻仍不敵潮浪的推波,無力達成小海狸心中想望,一艘艘被沖回岸邊。想想看,這對小海狸來說會是多麼絕望的打擊,畢竟,這是他為自己受困的情感所找到的唯一出口。

只是,作者一開始便點出了小海狸所忽略的一件最重要的事。在那間他和媽媽一起生活的海邊小屋裡,「他們擁有的東西不多,卻總是有彼此的陪伴」。在小海狸的雙眼只專注於自己打造每一艘小木船時,另一雙眼睛卻一直默默的關心他、支持他、愛他。或許,不斷返航的小木船是爸爸刻意送回來的,藉此提醒小海狸將目光轉向媽媽,這才是他最需要看重的人。

故事的結尾令人動容,垂掛在小木船上的卡片雖然只改了兩個字,卻是多麼大、多麼難的人生領悟。就像加拿大的政治家傑克‧萊頓(Jack Layton)所言:「好好珍惜生命旅程中的每個時刻和你所愛的人。」我想,這或許也是作者想要對所有讀者和那些失去至親的人說的話。

書名 送給爸爸的小船
原文書名 Boats for PAPA
作繪者 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800
頁數/開本 25.4×20.3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163
定價 港幣90元(道聲之友:港幣77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