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事

24-a-days-work

小柯和外公滿心希望能找到工作,因為外公不會說英語,小柯就負責和廂型車司機溝通。他對司機說,外公是很棒的園丁,於是那個人決定僱用他們工作,這筆錢可以讓他們晚餐加菜,媽媽也會非常高興!
 
但是外公對園藝一竅不通。「很簡單,」小柯說,「還不就是種種花和玫瑰之類的事。」
 
這份工作起初似乎也真的很簡單,直那位司機回來,才發現小柯沒有說實話,他和外公完全做錯了。 就在外公想辦法彌補錯誤的時候,小柯發現了外公值得尊敬的一面,也學到一件最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伊芙‧邦婷(Eve Bunting)

伊芙˙邦婷是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著作逾兩百本;擅長以簡潔平實卻張力十足的文字,關切與小孩成長相關的各種社會性議題,不論是遊民、孤兒、戰爭、街頭暴動,或環境保育等主題都有深刻動人的描繪。中譯作品有《我們的樹》、《小魯的池塘》、《記憶的項鍊》、《爺爺的牆》、《煙霧瀰漫的夜晚》、《開往遠方的列車》、《陽光之家》、《小熊的小船》、《我想有個家》、《艾莉絲的樹》和本書。邦婷目前定居於加州帕沙迪那市。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美國著名插畫家,大學主修繪畫,一九七二年出版第一本童書後,至今作品已逾七十本。他擅長以流暢的鉛筆線條勾勒故事的場景和人物,再以水彩暈染營造故事動人的氛圍。他與邦婷女士合作許多本圖書畫,其中包括《爺爺的牆》、《艾莉絲的樹》、《小魯的池塘》、《我想有個家》等。目前定居在亞利桑那州的杜桑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一直對邦婷的作品深深著迷,也推介翻譯了許多她的圖畫書,希望這些動人的故事,能幫助大小讀者更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專職從事童書創作、翻譯、評論與相關課程教學等工作。目前定居在台中東海大學旁。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誠心彌補過錯,贏得尊嚴和信譽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一九五九年,三十一歲的邦婷和先生作了個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為了不讓小孩在混亂與充滿政治宗教紛爭的愛爾蘭長大,他們舉家遷居美國加州,在新的國度安身立命。這個決定不僅成為邦婷走入童書創作的開始,同時成為她日後作品關懷的焦點。

初移民時,儘管沒有語言隔閡,邦婷在生活上仍必須面對許多等待適應的問題,這段日子使她充分感受許多跟她一樣,從各地進入民族大熔爐的移民者,倍感艱辛的生活歷程。因此,當她開始提筆創作時,便很自然在作品中呈現這些人的困境和問題:從一九八八年,描繪加勒比海島國難民,於感恩節前夕逃亡美國的"How Many Days to America"、九四年因加州大暴動,而引發種族融合思考的《煙霧迷漫的夜晚》(和英出版)、九六年藉由墨西哥移民於聖誕節前返鄉,探討國籍認同的"Going Home",到九八年敘述日裔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後,被送往集中營的"So Far From the Sea",處處可見邦婷對移民者的深情關懷。其中於九四年出版的本書,也是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邦婷在處理這類主題時,除了真實反映移民者的處境和問題外,更看重的是人性與生命本質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故事中的這對祖孫,儘管他們面臨著移民家的典型難關(生計壓力和語言阻礙),卻王不因此受到理所當然的同情與寬待,他們同樣必須辛苦工作換得溫飽,也必須規規矩矩行事為人。故事的移民背景呈現了問題情境,但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人」。正如故事中的外公一再向小孫子強調:為過錯付上代價、誠心彌補的重要,因為不管身處何地,出身為何,這都是作人最基本的準則。邦婷透過角色幫助小孩,設身處地思考生活中時常必須面對的衝突和兩難困境,並且從中看見作正確抉擇的重要性。她不會使小孩在思考中對自己應作的決定失去信心,相反的,因為這些具實可見的角色示範所彰顯的人性光輝,為小孩帶來充滿希望的勇氣,去面對各種生命難題,學習這些對他們一生受用的「最重要的事」。

邦婷擅長以小孩的眼光去觀察和描述事件,透過童稚單純又敏銳的眼光或敘述,除了使故事顯很格外動人,也拉近小讀者和故事主人翁之之間生活經驗的落差,很快的走進故事主角的內心世界,和他們一起品嘗這段人生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體驗並學習潛藏其中的課題。此外,邦婷也不忘在故事中溫柔的提醒陪讀的大人,陪伴和以身作則在小孩成長與生命學習過程中的深刻影響,一如故事中的外公和小孫子和自我的堅持,並且陪同小男孩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對渴望發展自我,又必須遵守規範的小孩來說,這種親身示範遠比憂心忡忡的叨叨唸唸更具說服力。

故事中的外公誠心彌補過錯,也能為僱主著想,不僅換得僱主同等對待,願意提供一份正式工作,更為自己贏回尊嚴和信譽,他們彼此關懷和接納,造就了美好的結果,這其實也是邦婷常常調和在故事中的養分。邦婷曾在一本自傳式的圖文書"Once Upon A Time" 中寫道:「從前我們破壞樹林,現在讓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從前我們參與戰爭,現在讓我們學習和平的重要;從前我們不會彼此關懷,現在讓我們努力付出關心,互相瞭解。如果真能這樣,我們共享的世界豈不變得更美好嗎?」我想,這不僅是邦婷的心願,也是她對每位大小讀者的由衷期盼吧。

書名 最重要的事
原文書名 A Day’s Work
作者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53
頁數/開本 25×22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480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盛裝登場

philharmonic gets dressed

星期五傍晚,屋外,天色越來越暗,住在城市各地的九十二位男士和十三位女士正在整理儀容,準備去工作。他們先洗澡,穿好內衣,再穿上黑白色的禮服。這一百零五人作好準備後,他們帶著自己的樂器進城。因為今晚八點半,他們將要一起工作:演奏音樂。

卡拉.庫斯金和馬克.西蒙在這本書中,將他們的文圖敘事才華完美結合,帶給我們愉悅又不同凡響的視野,透視交響樂團的幕後準備過程。

作者簡介:卡拉.庫絲金(Karla Kuskin)

她的第一本作品Roar and More是耶魯設計學院的畢業製作,1979年獲得美國教師協會最佳童詩獎的殊榮,她為小朋友寫了與多美麗的童書,其中包括:Jerusalem Shining, Dogs and Dragons, Trees and Dreams,以及與馬克.西蒙合作,榮獲紐約科學院最佳童書獎的A Space Story。

繪者簡介:馬克.西蒙(Marc Simont)

美國著名畫家,1915年生於法國,曾經在巴黎Julien Ranson學院和紐約國際設計學院修習藝術,擅長繪畫、雕塑和印刷,從事過廣告與視覺設計的工作。創作過許多上百本圖畫書,並且以The Happy Day和《樹真好》兩度榮獲凱迪克獎,中譯作品還有《公主的月亮》和《流浪狗》。

譯者簡介:劉清彥

不太會演奏樂器,卻很喜歡聽交響樂,尤其是布拉姆斯的作品,希望年老前可以有空學好一種樂器。現在則是每天忙著翻譯和創作童書,星期天到教會為小朋友說故事,也經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和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過程的美好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者)

和這本經典小書相遇,已經記不得是多少年前的事了,但第一次翻閱的心情,卻依然深深烙印。

這本書一開始就挑起我的好奇心:這一百零五人是誰?為什麼要一起在晚上出門工作?他們的工作又是什麼?

我仔細觀察他們之間的異同,想尋覓蛛絲馬跡,然而,隨著故事進展一頁翻過一頁,卻越讀越納悶:這到底是一本什麼主題的圖畫書?是生活知識類的圖畫書嗎?作者要為小孩介紹洗澡的方式?男女不同的衣服款式和穿著打扮的方法?還是幫助他們認識交通工具和樂器種類?

故事環環相扣的懸疑,直到最後才揭露謎底。原來,他們是交響樂團的樂手,分居各地的他們,為了當天晚上能聚集演奏樂,他們細心做好每一項準備工作,沐浴更衣,整理儀容,帶著自己的樂器,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準時抵達會場,在台上就定位,等待布幕拉起,齊奏悠揚樂聲。

我一直讀到最後一句話,才對兩位創作者的意圖和用心恍然大悟,心頭也不禁為之一怔!

「好優美的音樂!」(原文只用了Beautifully一個字)雖然只是短短一句驚嘆,也是我們每個踏進音樂廳聆賞交響樂的人最直接的感觀感受,但是背後竟然藏隱著如此繁瑣細微、費心耗力的預備過程。這些樂手想必都經歷了一段辛苦的學習,才成為交響樂團的一員,他們還必須經過許許多多練習,才能合作無間的演奏一首交響曲,甚至每場演出前,他們也必須精心做好各種準備。

創作者各自用圖文巨細靡遺表現他們預備的每個細節,這其中當然具有知識性功能,幫助小讀者認識交響樂手的衣著與樂器,但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時藉由這樣細膩的呈現,傳達每位樂手對於自己工作的尊重、負責與認真的態度。雖然音樂廳的觀眾只能看見他們最終展現的成果,但是那些觀眾「看不見」部份,他們也沒有絲毫輕忽,哪怕只是扣鈕扣或打領結的小動作,他們也都仔仔細細完成。正因為他們對這些細微過程的重視,才能點點滴滴累積出令人賞心悅耳的美好成果。

其實,所有的事物不都是如此嗎?小到每天早餐吃的一片麵包,大到令人驚嘆的摩天大樓,甚至每個人的一生,全都是由一個個微小的過程累積構築而成。如果沒有盡心竭力照顧好每個環節,就不可能擁有美好的(Beautifully)的結果。我是參與做書的人,每本書也都必須經過許多人在不同的細節努力,不管是創作或翻譯的文字,還需要經過畫家、編輯、美編、製版、印刷、裝訂和行銷人員的勞力費心,才能順利送抵書店,再到讀者手中。過程中只要有一點點疏漏(例如錯字沒有校對出來),印出來的書就不夠美好了。

對於習慣享受成果的小孩來說,這樣的認知是很重要的學習,不僅使他們不再對自己擁有的一切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常常為那些在過程中付出心力的人懷抱感恩;也鼓勵他們去探求和理解事物背後的「看不見」的準備與努力過程。等到他們日後有機會參與製作或創造某件事物時,也能認真負責,盡自己的本份,即使是最微小的細節也能盡心盡力,同時學習與他人配搭合作,互相幫補,一起品嚐付出努力後的甜美果實,相信這一定會是他們成長過程中非常重要而美好的經驗。

「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四:11-12)

書名 盛裝登場
原文書名 Philharmonic Gets Dressed
作者 卡拉.庫絲金(Karla Kuskin)
繪者 馬克.西蒙(Marc Simont)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65
頁數/開本 17.7×23.2cm/4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064
定價 港幣83元(道聲之友:港幣70.6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葛莉兒的聖誕襪

36-the-first-christmas-stocking
「孩子,閉上眼睛做夢吧,然後把你的夢織進毛線裡。」
 
很久很久以前,在一間木柴缺乏和食物簡單的小石屋裡,有個名叫葛莉兒的小女孩,靠在媽媽身邊學習編織。媽媽為鎮上的有錢人織手套、圍巾和背心的時候,葛莉兒織的是能為自己腳趾保暖的襪子。
 
葛莉兒還聽從媽媽的話,將她的「聖誕夢」織進毛線裡。 有一天,一位有錢的女士向葛莉兒訂做六隻襪子,要是葛莉兒能夠及時完成,就有足夠的錢,過一個有葡萄乾蛋糕、香料蘋果汁和暖暖爐火的聖誕節。
 
但是,當葛莉兒在聖誕夜,拖著沉重腳步穿越雪地去送襪子時,她遇見一個衣衫襤褸、全身顫抖的男孩。葛莉兒能夠體會那種寒冷受凍的感覺,也願意和男孩分享她編織在襪子裡的喜悅美夢與暖意。
 
伊莉莎白.溫瑟若用這個細膩動人的故事,描繪了聖誕節在壁爐上掛襪子並且收到禮物的典故;搭配上貝格朗.伊巴圖林令人迷眩的插畫,使這本書忠實傳遞了愛與分享的聖誕佳節精神。

作者簡介:伊莉莎白.溫瑟若(Elizabeth Winthrop)

美國著名的暢銷作家,至今已經為各年齡層的讀者創作了逾五十部作品,其中包括得獎作品《The castle in the Attic》和其續集《The Battle for the Castle》。《Dumpy La Rue》、《Squashed in the Middle》和《Shoes》是她最受歡迎的三本圖畫書,除此之外,她也為中年級小朋友創作了《The Red-Hot Rattoons》和《Counting Grace》兩本長篇歷史小說。她大多數的時間往來分居於美國紐約和麻薩諸塞州。

繪者簡介:貝格朗.伊巴圖林(Bagram Ibatoulline)

生於俄羅斯,畢業於莫斯科國家藝術學院。曾經從事插畫與平面設計,以及壁畫與紡織設計等相關工作。他的圖畫書畫作品包括《Crossing》、《夜鶯》、和《The Animal Hedge》。同時在凱特.狄卡密歐的小說《愛德華的神奇旅行》(東方出版)中,也能見到他極細膩傳神的插畫。伊巴圖林目前定居美國紐澤西州。

譯者簡介:劉清彥

雖然沒有掛過聖誕襪,但是每年聖誕節都會收到禮物。
希望每個大人和小孩都能經歷願望實現的聖誕奇蹟,並且將這樣的奇蹟帶給周圍的人。
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也常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和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永恆的光芒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關於聖誕襪的由來有許多傳說,其中比較廣為人知的是發生在一千六百多年前荷蘭的故事。相傳當時有個心地善良、樂於助人的老先生名叫尼古拉斯,有一回在聖誕節前,為了協助村莊裡一戶貧窮人家度過困境,趁天黑時悄悄從他們家的煙囪投下一小袋金幣。沒想到,這袋金幣正好落進他們晾掛在壁爐前的襪子裡。從此以後,在壁爐上掛襪子便成為聖誕節的傳統,而這項傳統在1822年由荷蘭宣教士傳到美國後,更逐漸被發揚光大。
 
然而對這本書的作者溫瑟若女士來說,這個古老傳說顯還是無法令她感到滿足。於是她開始發想,為這個美好的傳統,賦予更動人且饒富寓意的故事。她將尼古拉斯先生在聖誕夜濟助貧困的傳說,和安徒生筆下,那個在寒夜裡頻頻點燃火柴取暖做夢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童話揉合為一。藉由故事中那個近乎一無所有,卻仍然懷抱夢想不斷編織的「襪子女孩」的善意和善行,讓聖誕佳節最重要的愛與分享的核心精神,像壁爐中熊熊燃燒的火光,從字裡行間散發出極具感染力的溫度,令人深受激勵與感動。
 
安瑟若女士不愧是來自「寫作世家」的作家(她的曾舅公是著作等身的老羅斯福總統,曾姨婆是詩人,姨媽是專欄作家,父親是資深編輯人與政治評論作家),她用嚴謹而生動的文字搭建故事結構,將這個不管是場景和情緒都落在絕望谷底的故事,一步步向上推展攀升。透過處身於幽暗斗室的襪子女孩,一點一滴散發溫暖的光芒。小女孩的雙手執握棒針,不僅追憶母親關愛與教導,將自己的夢想織入毛線中,也為自己織出不被黑暗吞噬和框限的希望。她樂意付出自己僅有的一切,幫助那個瑟縮在教堂圍牆邊,衣衫襤褸的可憐男孩,卻意外接待了天使,為自己帶來美好的回報和祝福,最後甚至為整個昏暗沉悶的小鎮注入活潑的生機。
 
這樣的故事氛圍,在伊巴圖林高度寫實的插畫中栩栩如生的描繪出來。從一開場糊貼頁的陰沉山谷,便緊貼著文字敘述呈現出一幕幕鮮活動人的場景。他尤其著重畫面中的光影安排與設計,即使是在陽光難得造訪的小石屋裡,也透著迷濛的光線,這樣的光線隨著文字的溫度漸次遞增,並且和故事中的希望意象緊緊相扣,讓這溫暖的光源,從小女孩的屋內逐漸向外擴散,點亮每一間房舍,使原本黝暗的小鎮變得燈火通明。那些色彩瑰麗的織襪,不僅是小女孩夢想的具體投影,也可見這位出身俄羅斯、本身也擅於織品設計的插畫家,將源自家鄉的傳統編織藝術融入其中,為整個故事增添更豐富的文化意涵。
 
這本書除了為吊掛聖誕襪的傳統賦予更動人的故事背景,也充分彰顯耶穌降世的意義和目的。故事中渾身發顫的小男孩宛如那個不受世人理睬,誕生卑微馬房的聖嬰,然而祂的出現,不但成為世上的光,叫凡相信祂的人不住在黑暗裡(約翰福音12章46節),也帶給世人更豐盛的生命(約翰福音10章10節)。只要敞開心門接待祂,相信每個人的生命都能像襪子女孩的家一樣,燃起永不熄滅、明亮又溫暖的火光,讓自己的生命充滿永恆的盼望。

書名 葛莉兒的聖誕襪
原文書名 The First Christmas Stocking
作者 伊莉莎白.溫瑟若(Elizabeth Winthrop)
繪者 貝格朗.伊巴圖林(Bagram Ibatoulline)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09
頁數/開本 29.7×28.6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066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尚餘少量貨存

小傢伙

05-little-boy-16-9

喬治和貝拉是一對快樂夫妻,有一天他們收到一個奇怪的包裹,裡頭是:喜歡尖叫的禿鷹、橫衝直撞的小象、總是髒兮兮的疣豬、亂發脾氣的噴火龍、愛哭鬼蝙蝠、毛茸茸的毛怪……

這份神祕的禮物,究竟會為這對原本快樂的夫妻,帶來什麼不同的生活呢?

昆丁.布雷克以充滿活力的筆觸,透過詼諧幽默的方式,將生命的旅程化為一幕幕驚奇的蛻變。
而這對快樂的夫妻也因為愛的付出,讓生活中除了快樂,更有了深刻的滿足。

作繪者簡介: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

生於1932年,英國第一屆兒童文學桂冠得主,2005年更因為對兒童文學的卓越貢獻獲頒司令勳章(CBE)。擅長以簡明、鮮活又靈動的線條構圖,搭配寫意的水彩,造就非常獨特的藝術表現風格,插畫作品難計其數,也屢獲各大獎項,其中包括1981年的英國格林威大獎、2002年國際安徒生大獎?等。目前定居倫敦。

譯者簡介:黃筱茵

是兩個可愛小男生的媽媽,每天在他們純真的眼眸裡探問童年的心事。現就讀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文學組博士班,曾獲師大英語系文學獎學金,譯有三十本以上圖畫書,並為報章書本撰寫許多相關導讀文字。

熱烈推薦

閱讀分享:《昆丁‧布萊克的魔術筆》(宋珮/藝術學工作者)

1999年榮獲英國兒童文學桂冠的作家昆丁‧布萊克,生於1932年,17歲時插畫作品就入選Punch雜誌,而創作圖畫書也已經將近五十年了。從1969年出版第一本自寫自畫的《派克的小提琴》(Patrick)開始,他的作品就深受大小讀者歡迎,不論是他的畫風、他所塑造的角色,或是故事內容都有鮮明的個人特色。

布萊克的畫多以黑色鋼筆線條勾勒輪廓,用水彩上色。鋼筆的線條充滿活力,他說自己是先用鉛筆構築草圖,等到正式作畫時,會把草圖放在燈箱上,再覆蓋上圖畫紙,參照草圖的位置,在圖畫紙上自由的用鋼筆勾畫出輪廓線,如此,線條才能保有奔放不受拘束的力量,運用水彩上色的時候,為了要傳達他想要營造的氣氛,也會嘗試不同的色彩搭配和渲染效果,找到最合適的組合,。

這種充滿活力的畫風與他塑造的人物相得益彰,例如《光腳丫先生》(Mister Magnolia)裡只有一隻鞋的男主角、《馬路女王》(Mrs. Armitage)中不斷?腳踏車增加配備的亞米她女士、《小丑找新家》(Clown) 中的玩具小丑,或是《彩色筆》中的街頭畫家都有一種快活、帶點瘋狂的氣質,他們能運用創意將貧乏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除了幽默故事外,昆丁‧布萊克也會藉著文圖之間流暢、密切的搭配,描繪人生中的某些苦澀的情境,例如《跳蛙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Dancing Frog)、《綠船》(The Green Ship)和這本《小傢伙》(Zagazoo),這些故事充滿奇想,戲劇化的情節不僅讓小讀者覺得有趣,人生經驗豐富的成人讀者也受到觸動而心領神會。也許昆丁‧布萊克就像他故事中的小丑一樣,為我們並不完美的生活帶來歡樂的力量。

閱讀分享:《驚奇的成長之旅開始了!》(周育如/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系助理教授)

故事的開始是一對攜手同行的快樂夫妻,他們一同工作一同享受生活,直到他們擁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小小的新生命改變了他們的生活,也改變了他們經驗和體會世界的方式。

一開始,孩子只是讓他們很忙,但在忙碌和疲累中,孩子的笑容讓他們對快樂有了新的領悟:快樂不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付出愛之後深刻的滿足。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更令人驚奇的成長之旅開始了!生命內在的動力趨使孩子的身心都產生變化,不只是身體長高變大,更有新的能力不斷在孩子裡面生成,孩子迫不及待要使用他萌發的新能力,他要運用肢體、他要嘗試語言、他要開展思考、他要學習獨立、他要與人互動…身體與心智內涵的成長使孩子在認知、語言、情緒和人際互動上都產生快速而巨烈的變化!在本書中,作者將孩子的語言爆發化為狂叫的禿鷹、學步與環境探索化為橫衝直撞的小象與野豬、情緒的衝突與獨立化為噴火龍、情感的依戀化為啼哭的蝙蝠,反映的不只是孩子身體與心智的變化,更微妙的反映出父母面對孩子成長心中的驚嘆,令人莞爾。突然,更大的震撼出現:孩子的青春期到了!讀者看到這裡恐怕要笑出聲了,作者把青春期的孩子化為一個毛茸茸的怪物,看不清臉、摸不著心,只是一直長大,長得遠超出父母的理解與掌握。幸好,這對夫妻從開始直到如今,驚奇也好,困惑煩惱也罷,不變的是他們始終彼此扶持相伴,一起面對孩子的成長,於是,當青春期的風暴過去,他們終究得以歡喜領受長大的孩子所帶來的感恩與禮遇。

到這裡,關乎成長的故事還沒完結!孩子長大了,如同當年父母相愛的過程一般,他也遇到了人生的伴侶,要開始與伴侶攜手同行。此時長大了的孩子回頭一看,父母竟變成了一對鵜鶘!作者在這裡作了個令人拍案擊掌又揪心的轉折,當孩子終於不再是令人難解的動物,好不容易可以和父母同樣以人的姿態彼此溝通瞭解了,父母卻開始邁入身體與心智的衰退與轉變。正如父母當年目睹孩子的成長,即使不能完全明白那成長的奧妙卻仍然全心去愛,孩子終究也無法完全理解生命功成身退的全部真相,但他們可以相擁、可以陪伴,直到父母年邁那日。
一如作者所說,生命太奇妙了,不是嗎?

書名 小傢伙
原文書名 Zagazoo
作繪者 昆丁‧布雷克(Quentin Blake)
譯者 黃筱茵
商品編號 TW698
頁數/開本 23.3×32.1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590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因為我愛你(注音版)

childbook-covers-keynote-09.001

這個故事選自於得獎的暢銷童書《講故事給我聽》。

上帝為你的孩子所作的一切都是為了愛。祂保護他們,聽他們祈禱,供應他們所需。祂甚至也警誡他們、限制他們——只因為祂愛他們。身為大人的你或許已經懂得這些。現在你的孩子也可以藉著這個迷人的故事,認識神的愛。

藉著故事中一位充滿愛心的長者,以奉獻自己來回應一個小男孩好奇心的抉擇,幫助你的孩子體會:天父無盡的愛就像你對他的愛一樣真實。孩子們需要瞭解這位你所認識的上帝。祂在我們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只為一個理由,也是最好的理由——「因為我愛你」。

本書原作榮獲美國ECPA童書金牌獎。

作者簡介:陸可鐸(Max Lucado)

陸可鐸(MAX LUCADO)是位暢銷基督教成人書作家及童書作家。他的得獎作品包括:《告訴我生命的故事》和《告訴我生命的秘密》、《你所需要的》、《愛你本來的樣子》、《你是我的孩子》、《綠鼻子》以及《王者之歌》,每一本都是暢銷童書。更重要的是,他是個愛家的丈夫和父親,有三個女兒,也是德州橡山教會的主任牧師。

繪者簡介:海恩斯(Mitahell Heinze)

這是插畫家海恩斯(MITCHELLHEINZE)在十架路出版社(CROSSWAY)出版第一本書,在這之前,他已經為無數書籍和雜誌作過插畫,包括有「讀者文摘」、Bantan、Dell、「愛家」(Focus on the Family),以及Guideposts。他和家人目前住在北加州。

熱烈推薦因為我愛你———-所以相信你

很多孩子都「知道」爸媽愛他們,因為從生下來開始,爸媽就能滿足他們很多基本的需要。也有很多孩子還不斷的在試驗中,他們有自己想要的,當這些「想要的」和「需要的」混淆不清,他們就不會滿足,也會懷疑父母的愛到底夠不夠。

有些父母為了讓孩子更確定爸媽無止盡的愛,明知溺愛是沒有智慧,因為一不小心就會就成了「害」,但是天人交戰之後,仍是擋不過一份虛榮。有些孩子因為這樣的「愛」,而一直沒有學會自制、獨立,也體會不到真正的愛的內涵。

故事中的薛老爹提供孩子們的是一個好地方,可以盡情歡笑,也可以充分分享的地方。為了孩子們的安全,他砌了牆,這是一般人可以瞭解的,但是他希望孩子們留在牆裡是因為他們信任他、愛他,而不是出於愚昧或無可奈何。因此,他在牆上留了一個洞。這個洞的決定權在孩子們的手上,如果他們要留下來,繼續享受老爹的愛,他們可以決定,沒有強迫。如果他們要出去闖一闖。「證實」老爹的愛不假,他們可能就冒了不可知的險。

沛德決定冒這個險。或許不是因為他不要老爹的愛,也不是故意要傷老爹的心,他一步一步跨向試探,令讀者提心掉膽,終於,他回不去了,多麼深刻的遺憾哪!幸好薛老爹無條件的愛讓他可以放下身段,不記前非,前去找沛德。

你想,他會找沛德嗎?沛德知道老爹在找他,他會如何感覺?他會跟老爹回家嗎?

書名 因為我愛你(注音版)
原文書名 Because I Love You
作者 陸可鐸
繪者 海恩斯
譯者 丘慧文、郭恩惠
商品編號 471A
頁數/開本 32頁/12K(22.5×25cm)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570368225
定價 港幣66元(道聲之友:港幣56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