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版〕奶奶的時鐘

16-my-grandmothers-clock-16-9

沒有時鐘,你能計算時間嗎?

奶奶說可以,她知道很多計算時間的方法。你能用心跳計算秒鐘,一小時差不多就是洗澡水變冷的時間,每天結束時你都會知道,因為媽媽會親親你,跟你說晚安。

透過一位小孫女與祖父母對家中一個廢棄老時鐘的談話,引發這孩子對「時間」觀念的了解和認識。

無論是快至一瞬間、一眨眼,或是長到一天、一週、一個季節,乃至一生、一個世紀。讓孩子知道時間運行的奇妙,進而懂得去珍惜寶貴的時間。

作者簡介:潔若婷‧麥考琳(Geraldine McCaughrean)

一九五一年生於倫敦,英國質量兼具的首席童書作家。由於生性害羞,喜歡做白日夢,從小便盤據在圖書館裡看書,並從閱讀中建立私密的想像世界。

第一本長篇小說The Little Lower than the Angel一出版,便贏得一九八七年英國惠特布雷獎。一九八八年,潔若汀推出《謊話連篇》(A Pack of Lies),將她以往擅長的短篇故事,鎔鑄在長篇的架構裡,使得這本書成為一個「嵌入式」的短篇與長篇小說綜合體,其中更展現其跨文化、跨國界的寫作技 巧,出版後立即雙獲一九八八年英國卡內基文學獎及一九八九年英國衛報文學獎,專業創作之途自此成形。

她的作品至今已超過一百三十本,不但獲得無數文學大獎,被譯為二十七種以上的語言,作品背景(從中古英國、美國移民時期的西部、南美洲、古中國,到十八世紀的海盜時期……)含括時空之廣,亦讓人瞠目,被譽為「全世界極致的少年小說作家之一」。

二○○四年,在來自世界各地約兩百位作家的競爭之下,潔若汀脫穎而出,獲得創作《小飛俠彼得潘》續集的殊榮,續集將於二○○六年十月在英國發行。

目前與丈夫及女兒住在南英國的伯克夏郡,《謊話連篇》的女主角就是借用她女兒艾莎的名字。
潔若汀.麥考琳全球官方網站:www.geraldinemccaughrean.co.uk

繪者簡介:史蒂芬‧蘭伯特(Stephen Lambert)

一九八四年畢業於林肯藝術學院。畫過許多成功的圖畫書,其中包括榮獲史瑪提斯獎的《Secret in the Mist》,以及深受歡迎的《Nobady Rides the Unicorn》和《Coral goes Swimming》。他畫作中柔和的色彩、迷人的風格和獨特的視野角度,使他在童書界被受推崇。史帝芬目前居住在英格蘭康沃爾郡郡。

譯者簡介:劉清彥

房間裡有兩個鬧鐘、一個時鐘和一隻手錶,卻很想把它們通通丟掉,休閒過日子。學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目前從事童書創作、翻譯、導讀、評論和推廣兒童閱讀等工作。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奶奶的時鐘(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有一回匆忙趕赴演講,上車後才赫然發現忘了戴手錶。接著,一連串充滿焦慮的想像排山倒海而來:會不會趕不上火車?會不會遲到?演講的時候該怎麼掌握時間?一路上不停尋找時鐘,頻頻攔住路人詢問時間,到會場時更馬上借來一支錶放在面前,才能安心開始工作。那天返家途中,坐在微微搖擺的火車上,自嘲的想,只不過忘了支小小的手錶,竟然會如此缺乏安全感。

沒安鐘錶,我們好像也失去了時間的概念,彷彿時間只能由鐘錶面板上的指針和數字來定義。然而,這本書的作者卻藉由故事中的奶奶,帶領我們由微至廣、由近而遠,重新思考時間的意義。

整個故事由兩條軸線構成。縱向軸線從時間最小的計量單位出發,在時鐘停擺的前提下,將我們的視線從面板的指針和數字上移開,在生活中尋找各種對應和替代的計量方式,從秒、分、時、日漸漸延伸至星期、月份、季節、年歲和世紀,巧妙搭建時間和人生的關連。另一條橫向軸線則由自我出發,在奶奶和小孫女分享的各種生活經驗與觀察的過程中,我們的眼界和思維也隨之從自己身上慢慢向外擴展,看見自己與家人、周遭他人、環境、自然、甚至整個世界和宇宙的關係。

這兩條軸線建構出人生座標,將生命的各個面向,包括自我認知、人際關係和情感、對環境的關懷與觀察、以及人生意義的體悟和了解都含納其中,充滿和小孩成長相關的重要課題與智慧。奶奶像個生命領航員,帶領著小孫女從時間的意義探掘生命的美善價值,並且透過經驗分享,將自己對生命的體驗和從中領悟的智慧,一點一滴傳遞給她,既真實又不染說教色彩。這樣的分享無形中逐漸擴展小孫女的視界,開啟她看待時間、人生、自我和其他人事物的新眼光。

得遍英國各大文學獎、作品超過一百三十本、被譯為二十七種語言的作者潔若婷‧麥考琳,小時候是個害羞得連老師姓名都不敢開口問的小女孩,因此她從小熱中寫作,將自己說不出口的各種問題和想法用筆尖表達出來。她的作品橫跨成人與童書界,但是不論書寫對象是大人還是小孩,她都不斷在作品中注入自己對人生的各種探問,並且啓發和引導讀者思考,因為她「不喜歡寫那些已經知道的事,而喜歡琢磨那些很想弄明白的事」。

居住於英國康沃爾郡海邊的插畫家史蒂芬‧蘭伯特,不像許多藝術家從小浸泡在美術館,創作深受大師作品的影響。他坦言,自幼成長的鄉野才是他的創作養分,因此他的畫作不僅筆觸細膩、色調柔和,更常見視野開闊的鄉村景致,將自己對大自然的體驗和感受融入畫作。

聖經中詩人大衛曾經向上帝祈禱:「求祢指教我們怎樣數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們得著智慧的心。」(詩篇九十篇12節)我想,那些在時間中沉浸許久的老人之所以如此飽含智慧,大概就是因為他常常瞻望並思考自己過往、現在與未來的年日,從中結出經過時間錘鍊的生命果實。這種充滿智慧的果實若能與小孩分享,就能啟動他們內心對生命細膩的感知能力,懂得珍惜,也懂得感恩,如此一來,就不至於在成長過程中,囫圇吞棗的虛度時日。這或許是作者藉由故事中奶奶的示範,所要傳遞給每個看書的大人另一個重要的人生智慧吧。

熱烈推薦專家導讀(陳璐茜女士/自由創作者)

當我們不必跟著時鐘的節奏生活的時候,你會發現屬於自己的生命的時鐘,奶奶從她的生活裡体驗出時間的真實意義,也許時間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存在,每個人的時鐘都應該劃著不同的刻度,為自己真正的生命計時。

奶奶有一個不會動的時鐘和很多個看不見的時鐘,那是她親身感受到的時間,從最短的秒到最長的年都可以用奶奶的觀點計算,譬如說心跳、看書的速度來計算分秒;影子拉長的時候,白天結束了;燈亮的時候,就該吃飯了,而一星期中的每一天都會有一件代表性的事情發生,四季的變化更是時間的刻痕,這些雖然都是小 事,不看時鐘行事的奶奶反而對生活的觀察與實踐,更加認真的付出感情,對於歲月逝去抱持悠哉坦然的態度,儼然是時間的主人,相較之下,分秒必爭的現代人, 追不上時間的速度,反倒成了時間的奴隸。

畫者運用粉彩臘筆的效果經營出兼顧諧調色、對比色的豐富畫面,含蓄的表達出奶奶輕柔的心境及歲月的變化,粉霧的色彩好像一陣白霧飄過讀者的眼前,柔和的氣氛慢慢的擴張為時間的種種面相。

看完這本書,你也可以閉上眼睛,感受時間在睫毛顫動的瞬間經過,也許那已經是一個光年。

書名 奶奶的時鐘
原文書名 My Grandmother’s Clock
作者 潔若婷‧麥考琳(Aaron Becker)
繪者 史蒂芬‧蘭伯特(Stephen Lambert)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22
頁數/開本 27×26.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065
定價 已斷版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阿松爺爺的柿子樹

34-zabon-jiisan-no-kakiniki

阿松爺爺總是獨占所有的甜柿子,「我的柿子甜到快融化了,誰也別想吃我的寶貝柿子。」
有一天,阿松爺爺的隔壁搬來了一位哎喲奶奶,這兩個完全不同個性的人,會因為柿子樹碰觸什麼樣的火花呢?
阿松爺爺肯讓鄰居分享他的寶貝柿子嗎?

作者簡介:須藤麻江

出生於東京,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系畢業。曾經參與製作幼兒節目,後來成為作家、圖畫書創作者。目前也是幼稚園遊戲課的帶領人。代表著作包括:《哎喲奶奶下雪天去郊遊》(岩崎書店)、《日光浴石頭》(福音館書店)、《向陽村的新手警察》(PHP研究所)等等。現居東京。

繪者簡介:織茂恭子

出生於群馬縣,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系畢業。結束上班族生活之後,走上圖畫書創作之路。代表著作包括:《蛋生馬》(偕成社)、《廁所特快車》(福音館書店)、《狐狸之窗》(白楊社)等等。現居東京。

譯者簡介:米雅

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代表作著作:《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人光)、《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信誼)、《今天,你開心嗎?》(人光)、《走進圖畫故事書的世界》(CD書,道聲)、《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真正的擁有與富足(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當我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一直覺得它的故事結構和民間故事非常類似。主角一善一惡二元對立,情節發展一來一往非常簡潔有力、引人入勝,但是相較於民間故事經常以善有善報、惡人遭天譴的景況收尾,須藤麻江筆下的哎喲奶奶和阿松爺爺走出了另一種窩心、圓滿的結局。
 
這本書的兩名主角都具備非常獨特的人格特質,先來談談阿松爺爺。故事一開頭說阿松爺爺獨占所有的柿子,其實這根本沒什麼大不了的啊,因為那本來就是他的柿子樹嘛。問題出在於他的態度,他竟然對著一群孩子炫耀說:「啊~我的柿子甜到快融化了,誰也別想吃我的寶貝柿子。」畫面中他像個孩子般坐在地上狼吞虎嚥,對孩子這麼不友善的態度一開始就成功的激起了讀者的「義憤」!
 
後來,不管是給「柿子蒂」、「葉子」,還是「樹枝」,他一次又一次的「假好心」都讓讀者氣得牙癢癢的。阿松爺爺不是什麼大壞人,但是全身上下充斥著「拿別人尋開心」的調調,四四方方的臉形配著一副「閃電眉」,上面又頂著看起來像「劍山」的尖硬頭髮,實在令人印象深刻。這一點也展現出繪者織茂恭子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
 
相較於阿松爺爺的尖銳,哎 喲奶奶有張像「麵包超人」圓圓的臉蛋,頭髮也圓圓蓬蓬襯在耳際,十足的慈祥長者形象。第七頁彎彎的眉、目,上揚的嘴角,還有飄揚的裙襬暗示著她優雅的人生 態度,而大大的步伐似乎也展現出她寬廣的人生境地。她一次又一次把人家所給的「垃圾」變成「黃金」,我們訝異於她源源不盡的創意,也讀到她不為環境所左右 的人生哲學。
 
作者和繪者在哎喲奶奶的身邊安排了一次比一次多的孩子,讓我們清清楚楚的感受到,看起來老是被占便宜的哎喲奶奶,她的身上散發著一股強大的魅力,讓人覺得只要跟她在一起,人生是充滿愉悅的。阿松爺爺代表的是「獨占」的人生,而哎喲奶奶展現的則是「分享」的人生,到底是占最多的人擁有最多,還是越會分享的人越富有呢?我相信這一本圖畫書能在小讀者心中播下智慧的種子。
 
有一次我跟一群小朋友講這個故事,三歲的小安台從頭到尾一直注意著阿松爺爺的動靜,這個壞得有點可愛的爺爺似乎比哎喲奶奶更能吸引她。每次畫面進入哎喲奶奶 的院子,安台就開心的提醒我們:「阿松爺爺在偷看!」阿松爺爺砍樹的那一幕,安台在大家的嘆息聲中緊鎖起眉頭。到最後眾人播撒種子的那一幕,我們聽見她豁 然開朗大聲的說:「阿松爺爺也吃柿子、撒種子!」小小的安台似乎深深感受到阿松爺爺的改變了,而且真真誠誠的為他高興著。
 
而我,做為一個說書人,似乎看見她小小的心田裡,種著一棵幸福的小樹,像封底的柿子樹一樣……

書名 阿松爺爺的柿子樹
原文書名 Zabon Jiisan no Kakiniki
作者 須藤麻江
繪者 織茂恭子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604
頁數/開本 24.8×22.1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967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爺爺的櫻花道

015-grandfa-sakula-road-16-9

金鐘獎兒少節目主持人劉清彥
金鼎獎、金漫獎終身成就獎得主曹俊彥
聯手合作、改編霧社櫻花道的真實人物故事,
獻給每一位認真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人們,
一起看見台灣美麗動人的山林,
在平凡的日常裡,找到生命的感動。

「爺爺在山路的兩旁種了許多櫻花樹,
二十五年,三千多棵樹;
在爺爺的眼中,櫻花樹就像家人一樣,
陪伴他復健、開花讓他欣賞。
當年爺爺戴著斗笠、背著竹簍,
一個人在陡峭山坡上種樹,
那樣的身影,應該只有這些樹記得吧……」

作者簡介:劉清彥

寫這個故事時,想起櫻花的花語:「精神美、良善的教育、對你微笑。」深深覺得在山上默默種樹的王海清爺爺,他的生命也像是綻放了一樹的櫻花,美得教人感動。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忙著創作和翻譯童書,到各地演講,主持廣播節目和電視兒童節目,還因此不小心得到102年電視金鐘獎最佳兒童少年節目主持人獎。

繪者簡介:曹俊彥

出生於台北大稻埕,台灣繪本的先驅老師、兒童文學美術工作者。曾擔任小學美術老師,台灣省教育廳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成員之一,企畫、編輯和創作過《中華兒童叢書》、《中華兒童百科全書》,為台灣兒童文學領域奠定基礎。聊天之際滿是幽默風趣的故事,隨手畫下的線條皆是生活中的感動。曹俊彥老師的創作豐富,其代表作為《小黑捉迷藏》、《白米洞》和《赤腳國王》等等。

書名 爺爺的櫻花道
作者 劉清彥
繪者 曹俊彥
商品編號 TW726
頁數/開本 23×32.2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三、四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5809218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菫花奶奶的祕密

066-sumire-obachan-no-himitsu-16-9

生病的才需要醫生,破裂的才需要縫補,而菫花奶奶能縫補的不只是給小青蛙安眠的床(用具),連蝴蝶脆弱的翅膀(身體)也照樣難不倒她,到最後她縫補的可是承接小棕耳鵯(生命)的容器啊!什麼樣一雙神奇的手才有這樣不可思議的能力呢?
菫花奶奶的手非常靈巧, 街坊鄰居都知道她很會縫東西, 衣服、圍裙、坐墊都難不倒她。
只不過,最近有件傷腦筋的事情……年紀大了,視力開始退化,
很難將線穿過針眼, 只好拜託經過她家門口的路人幫忙。
有一天,菫花奶奶意外的碰見青蛙家族, 幫他們修補破掉的蓮葉床, 修補了蝴蝶的翅膀,也修補了棕耳鵯的鳥巢。
可是,沒想到菫花奶奶的絲線都用完了, 沒有辦法幫小孫女縫製洋裝。
隔天就要將洋裝送給小孫女了,菫花奶奶有辦法如期完成嗎?

作繪者簡介:植垣步子(Ayuko Uegaki)

1978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畢業於和光大學藝術學系,專攻日本畫。十二歲的時候,以《瞌睡蟲小凸頭的公園》(文.石毛拓朗 / 小峰書店)一書,獲第一屆DIY創作童書大獎。2002年,圖畫書作品《和六個老人一起生活的男孩》獲第三屆Pinpoint繪本大賽優秀獎。文圖自己包辦的圖畫書代表作有:《螫蝦和河蟹》、《到底是哪邊?》、《紅蘿蔔、白蘿蔔、牛蒡》(以上皆為福音館書店「兒童之友」系列)、《變身變變變》(茜書房)。幫人擔任插畫的作品有:鬍子爺爺》(文.真家和生 / 福音館書店「兒童之友」)等等。另外她也創作紙戲,作品為:《金色的禮物》(教育畫劇出版)。

譯者簡介:米雅

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碩士。原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2010年夏天辭去教職,專心投入翻譯、寫作等文字工作。米雅同時也是圖畫書的插畫家。主要作品有《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人光)、《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小玲的台中歲時記》(青林)等。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外婆的溫暖禮物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閱讀這一本圖畫書的時候,第一個跨頁滿滿的圖讓我停留了許久。左側牆上掛著三幅已泛黃的黑白照片,從最上一張依序而下,我大膽假設那分別是她的先生、全家福以及獨生女的相片。而牆邊書櫃上有張彩色的小女孩照片,和其上的圖畫呼應,我猜測照片中的是菫花奶奶的孫女小蓮花。細讀這些照片有何意義呢?也許作繪者從一開始就在暗示菫花奶奶的處境──她喪偶且獨居。但相對的,菫花奶奶忙碌的手、屋內琳瑯滿目的物品、貓咪悠閒的神態等等,卻透露著菫花奶奶豐富而美好的生活。

故事中,菫花奶奶的針線分別為小青蛙、蝴蝶和棕耳鵯縫補了東西,這已經夠不可思議了,結局她竟然還用蜘蛛的絲線回頭為小蓮花的洋裝刺繡了花樣!菫花奶奶的巧手和不可思議的線,串起了這個奇妙卻讀來毫不突兀的溫馨故事。從菫花奶奶提著雨傘和針線盒往森林裡走的那一刻,我這個譯者一步一步的跟著她推移腳步,我發現菫花奶奶實在是一位了不起的裁縫師。

生病的才需要醫生,破裂的才需要縫補,而菫花奶奶能縫補的不只是給小青蛙安眠的床(用具),連蝴蝶脆弱的翅膀(身體)也照樣難不倒她,到最後她縫補的可是承接小棕耳鵯(生命)的容器啊!什麼樣一雙神奇的手才有這樣不可思議的能力呢?由於我的母親到臨終為止裁縫師資歷近五十年,菫花奶奶的每一個動作都讓我有種似曾相識的溫暖。

我還小的時候,居住在嘉義市的一棟平房,每天都有許多野貓在屋頂上活動。有一回一隻小貓從屋頂上摔了下來,躺在地上呻吟,我母親趕緊找來一只淺口的紙箱,鋪滿她裁縫所留的碎布後,就把小貓安置在那裡面。雖然不知道小貓傷到何處,我母親土法煉鋼自己幫小貓按摩,耐心用牛奶餵牠。有幾次她在走廊上照顧著小貓時,附近會有大貓徘徊。接連好幾天,我們在夜裡都會聽見大貓和小貓之間彼此呼喚的聲音。後來小貓漸漸恢復元氣,有一天當我們早晨醒來時,門外的紙箱已經空空如也,母親告訴我們說,大貓把小貓接走了。母親當時愉悅的神情,至今令我難忘。我想她也和菫花奶奶一樣,縫補了貓咪母子原本傷痛的心。

我的女兒在台中榮總出生,出院返家的那一天我特地用一條有三十八年歷史的粉紅色包巾包裹她,那條包巾是我母親當年生我姊姊時特別親手縫製的,後來同一條包巾包裹過幼年的我,然後如今又輪到我的女兒。幾年前為了迎接我女兒周歲的日子,我母親抱病為我和女兒縫製了美麗的藍色洋裝。如今看見那兩套母女裝,我都會想起母親生前的種種,而我一次又一次的跟女兒講述著外婆的許多故事,當然包含她為大貓照顧小貓的那一段。
就像菫花奶奶留給小蓮花的洋裝一樣,使我和女兒的洋裝美麗的豈是那些漂亮的圖案呢?是外婆人生中許多溫暖的祕密呀!

書名 菫花奶奶的祕密
原文書名 Sumire Obachan no Himitsu
作繪者 植垣步子(Ayuko Uegaki)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682
頁數/開本 24.8×20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323
定價 港幣83元(道聲之友:港幣70.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奶奶來了

041-this-is-my-family-16-9

小女孩和爸爸、媽媽以及弟弟,就住在爸媽經營的小餐館裡。
有一天,陌生的奶奶從計程車上走了下來,走進小女孩的世界。
奶奶出了門總會撿東撿西回家, 吃飯的習慣、洗衣服的習慣都不一樣,
在衣櫃裡藏東西到發臭,衛生習慣很差,甚至躺在小女孩學校的圍牆邊睡覺……
「爸爸,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去她自己的家?」

作繪者簡介:李惠欗

1972年出生於韓國釜山,畢業於慶南情報大學視覺設計系。曾在出版公司擔任美術編輯,也為動畫公司畫插畫。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背景創作出這個故事,並於2005年榮獲第六屆寶林圖畫書創作獎。

譯者簡介:米雅

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代表著作:《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人光)、《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信誼)、《今天,你開心嗎?》(人光)、《走進圖畫故事書的世界》(CD書,道聲)、《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代表譯作:《親愛的世界》(道聲)、《爸爸的圖畫書》(道聲)、《阿松爺爺的柿子樹》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愛的擔子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一本圖畫書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自己的家庭,但是它所談的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家庭都可能會面臨的情境。如果有一天當你打開門的時候,外面站著你年邁的父母親,一開口就說:「後半輩子就靠你了。」你會怎麼做呢?很有禮貌的給他們一百個無法同住的理由,然後把門關上?或者直接請進家門,同甘共苦陪伴他們度過餘生?
這本圖畫書裡的家庭選擇了後者,而作者也毫不保留的把主角小女孩和「陌生的」奶奶同住時所面臨的窘境,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們。接納「陌生的」奶奶同住,聽起來非常難能可貴,但是你可以想像經濟不寬裕的忙碌生活中,年邁的奶奶吐東吐西、撿東撿西、藏東藏西、嫌東嫌西時,所造成的生活混亂嗎?或者當奶奶無法控制大小便、出其不意的在店裡頭脫光衣服,甚至突然躺在你上下學都會經過的學校圍牆邊睡覺,這些是不是都大大的挑戰著你的羞恥心?
經歷、承受了與奶奶同住的種種磨難之後,小女孩問:「爸爸,我們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去她自己的家?」聽來多麼令人心疼,因為小女孩的生命裡只要不出現這位奶奶,似乎就可以過得安靜一點、乾淨一點、有尊嚴一點。但是爸爸的回答卻告訴她,不管過去和奶奶的關係如何,只要是親人的一天,他就會去承擔那個不輕省的擔子。
我閱讀這本韓國圖畫書,甚至擔任它的中文版譯者,在斟酌字句的時候,深深覺得這本圖畫書背後的思想是非常東方的。我覺得作者並不是在這裡鼓吹東方人善盡孝道的美德,而是透過文字和圖像的力量,把不同的人生情境展現在小讀者面前,讓現代多數不與長者同住的小家庭的孩子們,從小女孩一家人的磨難和彼此承擔、接納的過程裡,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生命功課。
書末當小女孩問爸爸:「奶奶有像我媽媽愛我那樣的愛你嗎?」爸爸沒有辦法回答她,爸爸的那一段沉默代表著每一個家庭那段難唸的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孩子會跟大人要求要住哪一種房子、要坐哪一種車子、要穿哪個牌子,少有孩子可以跳離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嘗試接納、理解爸媽生命中那些難以回首的過往。這個故事給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最後我要談一談這本書的圖像表現。作者用樸素的鉛筆線條搭配黃褐色的水彩當作整個故事的基調,左頁畫出小女孩在生活各個層面對奶奶諸多行為的抱怨,右頁則畫出爸爸媽媽忙碌打理餐館大小事的同時,又耐心、默默的張羅奶奶的一切。也就是說,作者用左頁來承載一個孩子正常的不滿和抱怨的聲音,又在右頁以父母親沈默挑擔的肩膀來做強烈的對照。一左一右,把家庭成員之間面對同一種生活壓力時的不同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左右雖不同,但是卻彼此影響、彼此建造。
故事前後作者都安排了家族相片,照片成員介紹的差異表示小女孩對奶奶的接納。最後主角說:「我長高1公分了」,如果從圖畫來看,那1公分是何等大的數字,因為圖畫裡她背起了自己的爸爸,可見這區區的1公分,就已經讓她成為能承擔生命重量的小巨人了。

書名 奶奶來了
原文書名 This is My Family
作繪者 李惠欗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618
頁數/開本 26.2×22.7cm/36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141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琪拉的願望

08-osoto-ga-kieta-16-9

大城市的小房子裡,
住著一位老婆婆和一隻貓。
從他們家窗戶往外看,
就只有灰色樓房的牆壁。
「真希望窗外有美麗的風景啊!」
這是他們倆懇切的願望。

有一天,
老婆婆突然
想到一個好主意。
他們終於看見
只有在冬夜才會出現的

神祕風景了……

窗外黯淡的人生處境,
窗內一股溫暖沉靜的生命內涵。

在一切的絕望之中,總是找得到令人繼續往下走的勇氣!
在幽暗的現實裡常存盼望的人,就會有夠用的力量度過寒冬。
在漫長的等待春天到來時,記得享受每時刻生命四季不同的風景。

就算沒有,也學會接受現實,滿足於一鍋湯和窗內有限的溫暖與幸福。
這就是平衡得恰到好處的人生美學啊!

「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什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饑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聖經:腓立比書4:11-13

作者簡介:角野榮子(Eiko Kadono)

出生於東京,早稻田大學教育學院英文系畢業。於巴西居住兩年後,開始投身童話的創作。《大盜布拉布拉》獲得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大獎,《魔女宅急便》獲野間兒童文藝獎、小學館文學獎以及IBBY優良兒童文學作品獎。《我的媽媽阿靜》、《褲子船長的故事》獲路傍之石文學獎。另外著有:《小小鬼》、《嘻普船長的故事》系列作品、自選集《角野榮子的小童話系列》(全六冊)等。

繪者簡介:市川里美(Satomi Ichikawa)

出生於日本岐阜縣。1971年移居巴黎,透過自學的方式習得畫圖技巧。筆觸溫暖而纖細,創造了獨特的世界。作品眾多,包括:《玫瑰花開了》、《班尼的溫暖禮物》、《聽見春天的歌聲》、《紅色的蝴蝶》等等。和角野榮子合作出版的書包括:《爺爺的肉丸子湯》、《無法參加慶典的樅樹》等。另著有散文集《花與我的時光:蒙馬特的陽台》。得過日本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的繪本獎、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的美術獎。

譯者簡介:米雅

出生於嘉義市,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碩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十餘年,目前專職寫作、翻譯與繪畫。代表作包括:《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集》(信誼)等。另譯有:《阿松爺爺的柿子樹》(道聲)、《熊與山貓》(小天下)、《怕浪費的奶奶》(三之三)等書。

熱烈推薦

閱讀分享:溫暖的湯,續杯!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大約六、七年前,我翻譯了一本令我難忘的圖畫書《爺爺的肉丸子湯》( 東方出版)。該書描寫失去伴侶的老爺爺,因為懷念老奶奶煮的肉子湯,一次又一次親自下廚,想要找回老奶奶的味道。結果,鍋子越用越大,好湯的滋味分享給更多人,老爺爺孤單封閉的心靈也越見開啟。文字作者角野榮子和繪者市川里美,文圖搭配得非常美妙,只用那一碗湯就成就了溫暖的生命之歌。如今,兩位文圖作者再度合作寫畫出這本《窗外》,我咀嚼著書中的每一句話,觀看著裡面的每一幅圖,心中滿滿的幸福之感。真是榮幸有機會跟台灣的孩子們分享我喝到的這「第二碗湯」。

琪拉老婆婆和小喵原本居住的房子,被高聳的樓房包圍,幾乎看不到任何風景,更別提採光了。 幽暗的小巷子內,樓房牆上殘留著眾人嬉鬧塗鴉的痕跡,而門前散亂著垃圾的景況,更述說著小房 子未能與時俱進且幾乎被眾人遺忘的窘態。作者表面敘述的是房子,但似乎暗指著琪拉步入老年的光 景。我們無從得知琪拉為何孤單一人,也許她一生未婚,也許她沒有孩子而老伴又先走一步。不管是 哪一種情況,總之,如今的琪拉孑然一身,只有小喵相伴。從封面開始,灰灰暗暗的畫面也不斷烘托 著她黯淡的人生處境。

市川里美的畫帶著一種溫柔沉靜的力量,在繪製《窗外》時,她似乎還下了不少功夫在運鏡及分 鏡上。如果我們從第三頁看起,會發現市川里美光是要引導我們走入琪拉和小喵的世界,就接連使用 了三個畫面,鏡頭從遠而近,一直到第九頁時,我們才第一次有機會正視琪拉的臉──那張略顯老態 卻眼神滴溜靈轉的臉。前面所持續的灰暗色調,在小喵歪頭、琪拉挑起眉尖的這一刻終於稍得喘息。

第九頁最後一行的文字說:「琪拉和小喵已經這樣寄了無數次的明信片了,不過,從來都沒中獎。」渺無希望的文字旁卻搭配著耐人尋味的畫。窗外天氣越來越冷,窗內卻有球根等著熬過寒冬,而一旁大小貓咪的合照更是引我聯想,市川里美透過她的畫筆是否想要傳達:「大貓咪不在了,還有小喵陪伴琪拉呀!」總之,在一切的無望之中,總是找得到令人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接下來的六個畫面交待了琪拉和小喵漫長的等待,中獎與不中獎的人生有何不同呢?在寒冷的日子裡,琪拉選擇的是「即或不然」的人生態度,就算沒有抽中老婆婆住宅,她也接受現實,滿足於一鍋湯和窗內有限的溫暖與幸福。

角野榮子五歲的時候就失去了母親,在一次訪談中她表示,幼年時代的回憶就剩母親的葬禮和爸爸為她朗讀故事時的聲音和語調。帶著孤寂與創傷成長的角野榮子,老早就知道人生中有許多事無法盡人意,她企盼自己能像自己筆下的人物一樣,隨境遇流轉而脫卻孤寂、成長蛻變。走筆至此,我驚覺?

《窗外》似乎不只在描繪琪拉的晚年美學,就像她為孤寂的琪拉預備了許多扇窗戶那樣,角野榮子為可能陷入不同困境的每一位讀者,也都預備了一把開窗的鑰匙。她筆下的那碗熱湯的香氣,似乎氤氤氳氳的提醒著我們:在幽暗的現實裡常存盼望的人,就會有足夠的力量度過寒冬。

我為家人朗讀《窗外》時,在琪拉和小喵走出新屋的那一刻,不管是家裡的大人還是小孩,都發 出了「哇~ !」的讚嘆聲,漫長的等待終於獲得這麼美麗的回報!交待完窗外的開闊風光後,畫面又回到窗內的恬靜時刻,一外一內,一放一縮,我們到底還是被引導回頭來咀嚼琪拉內心平靜的風景。 窗外透著光,窗內總有著暖暖的溫度,真是平衡得恰到好處的人生美學啊。

書名 琪拉的願望
作者 角野榮子(Eiko Kadono)
繪者 市川里美(Satomi Ichikawa)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707
頁數/開本 20.2×24.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三、四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842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凱茲太太和小屁屁

04-mrs-katz-and-tush-16-9

藍尼和鄰居凱茲太太原本不相識,因為共同領養了一隻被遺棄的小貓─「小屁屁」,藍尼和凱茲太太相處的時間越來越多,凱茲太太也將自己從波蘭來到美國,以及遇見自己先生的美好時光和他的小鄰居分享。藉由凱茲太太的口,他們也一同憶起了猶太人曾經為奴受苦,並且戰勝黑暗歷史的過程。在與凱茲太太一起分享逾越節的盛宴同時,他們之間這份忘年的友誼才開始萌芽呢!

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故事。受猶太文化、愛爾蘭文化、黑人文化和基督教文化薰陶的派翠西亞‧ 波拉蔻,從小聽故事長大,也成為說故事的人,培育她成長的文化傳統都化作一本又一本的圖畫書呈現在眾人面前。
在派翠西亞‧ 波拉蔻的眼中,沒有任何因素可以造成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與距離,她筆下的故事融合不同文化背景,關注著家庭傳承、也關心著弱勢族群。
波拉蔻堅信,孩童是這個世界最珍貴的資源,讓孩子們讀到發自心靈最真摯的故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並認為孩子需要看到體貼、榮譽、善良的生命典範。

作繪者簡介:派翠西亞‧波拉蔻(Patricia Polacco)

美國知名的圖畫書作家與插畫家,成長於充滿故事與藝術的家庭,常常從家族和自身的成長經歷中取材,創作成動人的故事。小時候雖為閱讀障礙所苦,但後來不僅上了大學主修藝術,還取得藝術史博士學位。除了創作圖畫書,也從事古老藝術品的修復工作。為小朋友創作了四十餘本書的波拉蔻,目前和家人住在於密西根州的自家農場,她若不在密西根州的家中,便在全國各地旅行,受邀前往學校、書店和研討會分享自己的創作歷程。

譯者簡介:劉清彥

從小在教會長大,對猶太人的歷史、文化與信仰並不陌生,希望有一天能到以色列體驗一下猶太人的生活。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在家翻譯和創作童書,也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和上課。

熱烈推薦

閱讀分享:《超越一切的情感》(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在派翠西亞.波拉蔻的眼中,沒有任何因素可以造成人和人之間的隔閡與距離。種族不行、膚色不行、性別不行、年齡不行、文化不行、宗教信仰也不行。 因為她的成長過程中,這些都存在,卻也都不成為關係建立的阻隔。

除了親人,波拉蔻的童年在加州奧克蘭的羅克立德區度過,那個地方聚集了各色人種,也有不 同的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她最好的朋友斯圖亞特是基督教浸信會的黑人,他們從小一起長大,無 話不談,也都擅長和喜歡說故事。他們之間的情感看不見種族、膚色與性別的差異,反而成為相互 體諒、幫補和豐富彼此生活經驗的基礎。
此外,波拉蔻坦言:「幾乎我的每本書裡,都會去刻畫老人和小孩的關係。」因為波拉蔻的父 母在她三歲的時候離異,五歲前她都和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後來雖然搬到加州,但暑假也都會

回到密西根州與祖父母同住。不管是爺爺奶奶還是外公外婆,都來自具有「說故事」傳統的民族,她從小在故事中浸泡長大,從雙邊的祖父母那裡聽來許多故事,不僅對她的成長有極大的影響,也成為她日後創作的養分。
因此,波拉蔻許多觸動人心的故事,都是在呈現超越種族、性別、年齡、文化與宗教的情誼。除了描繪南北戰爭兩個白人與黑人小孩深刻友誼的《平克與薛伊》;在大火風暴中,不同 種族的鄰居相幫助、勇敢度過難關的《Tikvah Means Hope》,還有她和斯圖亞特共有的童年回憶 《送奶奶一頂帽子》。這本書則是與她的先生有關。波拉蔻的先生雖是義大利籍的猶太移民, 家族卻來自波蘭(波拉蔻Polacco是她先生的姓,義大利文的意思是「那個波蘭人」)。書中的 主角凱茲太太,便是他先生的一位親戚。

凱茲太太和藍尼,一個是猶太人,一個是黑人;一個是老太太,一個是小男孩;一個是猶太教徒,一個是基督徒。然而,這一切都不會阻礙兩人情誼的建立與發展。領養和照顧小貓,讓兩人的生命開始有了交會,也使藍尼有機會走進凱茲太太的生活,發現他們之間的共同點,了解她的成長背景、性格、需求、信仰與文化,並且一點一滴累積如家人般的深厚情感。

藍尼參與了凱茲太太的逾越節盛宴,這對凱茲太太來說不僅是重要的陪伴,對他而言也是跨文化的學習。逾越節源自猶太人於埃及為奴時期的歷史,上帝揀選摩西欲帶領猶太人脫離埃及人的奴役與管轄,卻遭法老王頻頻攔阻,於是,上帝決定降災難給埃及人。祂透過摩西告訴猶太人,用羊血在門上作記號,當降災的天使來到時,只要見到門上有記號的房子便會越過去。猶太人因此得免受難,也迫使法老王不得不同意讓摩西帶領猶太人離開,擺脫奴隸的身分
與生活,重獲自由。

逾越節是猶太人最重視的節日,每年這一天不僅全家團聚共享盛宴,也透過讀經與祈禱文的儀式,感謝上帝的帶領和賜予他們的自由,並且紀念那些曾經為奴受苦的祖先。猶太人看重家庭、信仰與傳統,這些歷史、禮儀和精神代代相傳,無形間在家族間產生極大的凝聚力,使他們找到恆常不變的核心價值,即使民族經歷了無數迫害和衝擊,也沒有潰散瓦解,反而以驚 人的力量重新站穩腳步,開枝散葉,甚至在各領域有卓越的表現,發揮強大的影響力。
猶太人面對逾越節的心情,藍尼也頗能體會,因為黑人在歷史上也曾經遭受相同的苦難。這樣的共通點將倆人的情感拉得更緊密,藍尼就像當年在埃及為猶太人留下新生希望的天使一 般,因為他的扶持,使凱茲太太得以走出死亡的悲傷與孤寂,有了面對生命的勇氣。超越一切的情感使他們成為家人,一起經歷與共享人生,而凱茲太太的家族傳統,也在藍尼的家庭延續 下來。

這樣的情感連結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成為維繫家庭的重要力量。猶太人和中國人被公認為全世界最重視家庭的兩個民族,同樣看重家人、傳統與家庭教育,也慎終追遠。所以,儘管這是個猶太人的故事,我們卻依然能在字裡行間得到相通的共鳴與體會,因為當中不但傳遞了和我們民族與文化相同的價值與精神,還有超越一切的情感。

書名 凱茲太太和小屁屁
原文書名 Mrs Katz and Tush
作繪者 派翠西亞‧波拉蔻(Patricia Polacco)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96
頁數/開本 22.3×28.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538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玫瑰奶奶

02-ms-rose-16-9

走進東海大學校園,
一眼就能認出玫瑰奶奶的家,
因為那裡開滿了玫瑰花。
金髮、藍眼睛的玫瑰奶奶,
有個很美麗的中文名字──羅芳華。
玫瑰奶奶是東海大學音樂系的創辦人,
喜歡吹笛蕭、彈古箏、拉胡琴,
也愛喝普洱茶和烏龍茶,
家裡的牆上也掛滿書法和國畫。
是什麼原因讓玫瑰奶奶遠從美國德州來到台灣
一待就是五十年?

玫瑰奶奶又是如何走上音樂這條路的呢?

作者簡介:劉清彥

小學四年級的聖誕夜,在東海大學的教堂第一次看見玫瑰奶奶彈琴,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三十年後,終於有機會將她的故事寫下來。希望玫瑰奶奶生命的馨香之氣,可以感染每個閱讀這本書的大小朋友。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創作和翻譯童書,也常到各地和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繪者簡介:李瑾倫、徐菀瑩
李瑾倫:
這幾年李瑾倫花很多時間到許多偏鄉小學講故事,故事講著講著,都希望可以留下一份禮物給小孩,到底可以送什麼禮物呢?不要是餅乾糖果而是希望有個「可以陪伴孩子能有多久就多久,容易用的小東西」。那個「可以陪伴孩子能多久就多久容易用的小東西」的東西後來決定是墊板。每個關心李瑾倫工作室的朋友,聽到工作是首件商品是墊板時,都是一臉詫異的神情。一張墊板大大的,上面可以放滿滿的圖,不是很棒嗎?這就是工作室成立的初衷:希望每個人都可以因「有好看的圖畫而心靈被餵得飽飽的」。
在Chinlun裡,90%商品都來自瑾倫的圖,另外的10%來自於夥伴。
Chinlun﹦圖+心意+溫暖+永遠的開心,把美好的事用最簡單的手繪來分享。

徐菀瑩:
1980年台灣出生,是個以繪畫為生活的人,喜歡用繪畫帶給大家開心和舒服的感覺。因為家人和許多朋友的鼓勵與幫助,希望用繪畫繼續接下來的人生,並且持續努力創作中。

熱烈推薦

閱讀分享:《玫瑰奶奶》羅芳華博士奉獻台灣音樂教育

四十多年來,她是學生的嚴師,也是慈母

四十多年前,有一位二十八歲的美國傳教士踏上了台灣的土地。她由台北搭乘火車南下,映入眼簾的,盡是一望無際的田野,夾雜著不遠處湛藍的海岸線與蓊鬱群峰。她在心中驚呼:「我真的可以住在這麼美麗的國家嗎?」歲月悠悠,轉眼間青絲已成華髮,但音樂博士羅芳華(Juanelva Rose)卻依然沒有離開這座蕞爾小島。她不但在一九七一年創辦了東海大學音樂系,且埋首栽培莘莘學子迄今,於日前榮獲教育部頒發的「教育貢獻獎」。

「我很感謝母親,沒有她,就沒有今天的我,」羅芳華接受講義採訪時表示。她成長於美國德州的小農莊,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擔任教職的母親仍以「交換課程」的方式,請來附近唯一一位教琴的老師指導羅芳華。「我其實曾想:我絕對不會當鋼琴老師,」羅芳華笑著說,「我那時候年紀很小,每天只想玩,不甘願乖乖練琴,被逼到鋼琴前,也只是做做樣子。但我的母親很有辦法,她不打我,也不罵我,一路引導著我步上音樂之路。」久而久之,羅芳華也彈出了興趣,大學主修鋼琴、豎笛及管風琴,爾後一路攻讀到博士。除了在美國的大學教音樂,身為虔誠基督徒的她,也長年在教會演奏管風琴,且一直懷抱著成為傳教士的夢想。

一九六五年,羅芳華取得傳教士資格,受衛理公會指派到台灣的東海大學,為期三年。「當年的資訊並不普及,台灣在哪裏?我翻地圖後才知道,」羅芳華說。她本來以為,自己來台灣只不過短短三年,不料她一開始就愛上了這塊土地,完全沒有適應不良的問題。「我喜歡台灣的風景,喜歡台灣的人,」羅芳華說,「剛到東海的時候,有空我就到台中市街,去品嘗從來沒吃過的小吃,而且都覺得很美味。」

四十多年前,台灣的音樂教育尚在啟蒙階段,全台僅有兩所大學設有音樂系。「那時東海有一間音樂室,裏面放了一部唱機,也有幾張國外的原版唱片,」羅芳華回憶,「當年大家在台灣多半只能買到盜版唱片,音質很差,因此這間音樂室吸引了很多學生前往聆聽,有些甚至是校外的學生。」羅芳華很快就發現,其實喜歡音樂的學生很多,只是缺乏學習管道,而創建音樂系,也是她來台最重要的使命。然而創業維艱,羅芳華除了四處奔走,向國外大學的基金會募款,積極尋找資源外,也花了許多精力尋覓適任的老師。東海音樂系創系初期招收了十二名學生,只有羅芳華一名專任老師、兩名兼任老師,辛苦自然不在話下。不過,談起創系點滴,羅芳華十分淡然:「我不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只是盡自己的本分。如果有一點成就,那也是許多人一起幫助我達成的。」

羅芳華認為,學音樂不僅是技巧的磨練,更是人格的鍛鍊。「音樂能讓人安定,讓人了解耐心的重要。確實有天才型的學生,但這樣的學生若不努力,也會很快被認真練習的學生超越,」她說。因此,羅芳華教學非常嚴格,每學期開學前,她都會告訴學生:「我的使命是好好教,你們的使命是好好學。如果你們自己不把握學習機會,課程沒有通過是你們自己的事。」她也要求學生每周進行實習演奏課、大三學生必須舉辦三十分鐘的獨奏或獨唱會,到了大四,演出時間更延長為一個小時,這對當年台灣的音樂教育而言,都是創舉。

羅芳華是學生的嚴師,亦是慈母。遇到家境清寒的學生,羅芳華總不吝惜幫忙;當學生有情緒問題,羅芳華也是他們最好的傾訴對象。也因為如此,許多學生在畢業後仍與她保持聯繫。最讓羅芳華欣慰的則是,看到自己調教出來的學生在音樂舞台發光、發熱,奉獻一己所長。談到這裏,教學四十多年的羅芳華也不免感歎,也許是因為現代的孩子什麼都不缺,也因此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仍有許多優秀、上進的學生,但普遍來說,還是以前的學生比較努力。現在很多學生外務太多,無法專心在課業上,真的很可惜。」羅芳華也察覺現在社會有逐漸物質化的趨勢,她最希望告訴所有年輕人的則是:「不要一切都往『錢』看,金錢絕對不是最重要的生命目標。」

羅芳華說:「信仰不是口號,而是生活方式。」而她確實將愛分享給身邊的所有生命,包括許多流浪動物。她有一隻叫「小乖乖」的狗兒,撿到時有嚴重的皮膚病,且不良於行。經過獸醫檢查,發現這隻狗兒已經十多歲了,但羅芳華仍然決定收養牠。在她的悉心呵護下,狗兒重新長出了漂亮的毛,更恢復了行動能力。除此之外,羅芳華家中還有許多隻貓狗,都是她十多年來陸續收養的。最讓羅芳華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路上看到捕狗隊抓狗,她於心不忍地攔下捕犬車,一口氣認養了七隻小狗,幫牠們治病、尋找新主人。羅芳華說,自己沒什麼遠大的目標,只是希望盡己所能,幫助身邊所有的生命。「我很感謝上帝的安排,讓我來到台灣,來到東海。否則,我會錯失多少有趣的事物呢?」羅芳華笑著說。

資料來源【講義雜誌B】第262期

書名 玫瑰奶奶
作者 劉清彥
繪者 李瑾倫、徐菀瑩
商品編號 TW689
頁數/開本 21.8×26.8cm/4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439
定價 港幣86元(道聲之友:港幣73.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那邊阿嬤和這邊阿嬤

01-achara-san-to-kochara-san-16-9

向陽山丘上,有兩棟房子
分別是那邊阿嬤和這邊阿嬤住的,
她們一個種牽牛花,一個種紫茉莉。
「還是牽牛花最有夏天的味道。」那邊阿嬤說。
「不、不,是紫茉莉最有夏天的味道」這邊阿嬤說。
她們倆誰也不讓誰。
小朋友一會兒驚艷牽牛花像小精靈的裙子,
一會兒又新奇紫茉莉像小矮人的帽子。
那邊阿嬤和這邊阿嬤使出渾身解數,
就為了要奪得小朋友的喜愛和認同。
到底是哪一種花又漂亮又好玩呢?

讓我們一起跟著這群小朋友來看看吧……

作者簡介:須藤麻江

出生於東京,御茶水女子大學兒童學系畢業。曾經參與製作幼兒節目,後來成為作家、圖畫書創作者。圖畫書代表作包括:《阿松爺爺的柿子樹》(道聲)、《女管家玉子女士駕到》(偕成社)、《日光浴石頭》(福音館書店「兒童之友年中版」)、《嗚~ 嗚嗚》(福音館書店「兒童之友0.1.2」)等等。也在東京都內的幼稚園帶領遊戲課程。

繪者簡介:前田真由美

出生於神戶市。神戶女學院大學英文系畢業。原為銀行職員,後來成為圖畫書插畫家,專門創作花草相關的圖畫及文章。代表作包括:《芋蟲帕比裁縫師》、《建造夢想中的花園》(以上皆為PHP研究所出版)、《捻花惹草:友好庭園》(岩崎書店)、《愛上亞麻布》(文化出版局)等等。現居京都市。

譯者簡介:米雅

出生於嘉義市,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碩士。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十餘年,目前專職寫作、翻譯與繪畫。代表作包括:《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人光)、《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集》(信誼)等。另譯有:《阿松爺爺的柿子樹》(道聲)、《熊與山貓》(小天下)、《怕浪費的奶奶》(三之三)等書。

熱烈推薦

閱讀分享:走出自己的那一座山丘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本書的作者是須藤麻江女士,她同時也是膾炙人口的《阿松爺爺的柿子樹》的作者。翻譯這本書的期間,讓我最感興趣的是,作者為甚麼老是拿相鄰的老人來作文章呢?其實如果回到日本民間故事的範疇去思考,會發現這一類鄰居之間互相比較的故事還不少見,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開花爺爺〉和〈取瘤爺爺〉兩則故事吧。不管那一個故事,愛模仿愛比較的那一方終究都沒有好下場。須藤麻江從民間故事的傳統中攝取養分,直指日本人愛比較的心理,卻又走出和民間故事相異的圓滿結局。

日本人愛和別人比較是出了名的,我在留日期間閱讀到的社會現象包括:情人節當天,未收到或收到較少「義理巧克力」(女性用來酬謝男性上司、同事及友人等的「人情」巧克力)的男性,會偷偷到百貨公司去收購巧克力,回家好偽裝自己在職場上的好人緣。另外,還有許多日本太太連丈夫回家的時間都要互相比較,他們要丈夫多去應酬,最好比鄰居的丈夫晚回家,用此證明自己先生推展事業的幹勁和能力。諷刺的是沒有應酬又回不了家的先生們竟也造就了小鋼珠店的蓬勃發展!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裡,日本的小孩也難逃老是被父母拿來和別人比較的命運吧。唸哪一所學校要比,成績當然要比,更有甚者連中午帶去學校的便當也要比呢!須藤麻江用頑固的老人暗示根深蒂固的日人心理,探討的明明是嚴肅的文化現象,卻用朵朵花卉輕輕柔柔的帶出訊息,故事讀來淺顯易懂,實在高竿。故事中那邊的阿嬤和這邊的阿嬤成天比來比去,絲毫沒有喘息的時間。其實,當我們把某人視為比較對象時,我們很容易像兩位阿嬤一樣,陷入高抬自己並故意貶抑對方的格局裡。但是如果把眼光放大,各自走出那座山丘,就會發現這個世界何其大,是永遠比不完的。如果能夠跨越比較的門檻,互相接納與欣賞彼此的美好,原本不相關的兩個世界,也能蔓延成一大座人人稱羨的美麗庭園!

故事中出現的三種花在台灣都很常見,牽牛花的英文名字是morning glory(晨光的榮耀),而日文則是「朝顏」,在不同的語言體系裡它和早晨的印象密不可分;紫茉莉在台灣俗稱「煮飯花」,意即黃昏時刻要煮飯的時候就會開的花;松葉牡丹則是一般所稱的「午時花」,太陽越大的午間時刻,開得越是美麗。作者從這三種花的特性巧妙的織就了這樣一篇故事,除了賞花還讓小讀者們順道學會「玩花」的不同方式,甚至還找來庭園花卉達人前田萬友美擔任畫者,就知性、娛樂性和視覺享受而言,實在是令人愉快的一本書。
我譯著譯著,不由得期待著生存壓力日漸龐大的台灣孩子和大人們,也有機會走出自己的山丘,去遇見讓自己的生命格局有所不同的那一朵松葉牡丹。

書名 那邊阿嬤和這邊阿嬤
作者 須藤麻江
繪者 前田真由美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687
頁數/開本 21.8×24.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422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