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拉與大海

這是一個關於乾旱、家人與夢想的故事。

小女孩艾拉住在乾旱的澳大利亞鄉間,那裡的紅土又乾又硬,她從來沒有看過大海。有天晚上,艾拉夢見大海。 

「大海是什麼模樣呢?」 
醒來後,艾拉詢問關於大海的事,可是,每個人告訴她的答案都不大一樣。爸爸說,大海像這片乾枯的土地一樣,寬闊又平坦。媽媽說,大海像她的藍色髮帶一樣晶光閃閃。奶奶說,她也夢見過大海。大海是什麼模樣呢?大海真的像夢中的那個樣子嗎?沒有人知道。 

「昨天晚上,我又夢見大海。現在,我想去看看海。」艾拉說。 
起初,家人都不贊成這個主張,認為毫無意義又浪費時間,只有奶奶支持艾拉,並為她說服了全家人,大家一起踏上了看海的旅程。 

「原來,大海是這樣的啊!」 
終於抵達目的地時,寬闊、美麗的海洋,帶給一家人無比的震撼。他們一個一個跳進冰涼的海水中,快樂地游泳,讓海水拍打著臉頰,也沖走破碎的夢想。當大家帶著滿滿的回憶和嶄新的夢想,回到他們那遍地紅壤的故鄉時,一切看似和原先沒什麼不同,卻又彷彿,一切都不同了。 

作者簡介:蓮恩.坦納 (Lian Tanner)
澳大利亞著名童書作家。潛水多年,也常常在街頭賣藝時被逮。曾經花了一整個星期在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叢林間,尋覓二次大戰期間日本士兵遺留的東西。喜歡祕密、老骨頭和動物。代表作《守護者三部曲》(Keepers)
榮獲2010年澳大利亞兒童小說獎、2011年澳大利亞年度最佳兒童讀物獎,並且入圍2010年澳大利亞獨立圖書銷售商獎。目前與家人定居在塔斯馬尼亞州南部。

繪者簡介:強納森.賓利 (Jonathan Bentley
小時候喜歡足球和繪畫,中學畢業後進入布萊頓理工學院就讀。成為全職插畫家前,當過建築工人和廚房助手,也曾經在澳大利亞的報社從事美術編輯的工作。以作品Where is Bear? 榮獲澳洲CBCA童書大獎。

譯者簡介:劉清彥
住在遍地紅土的大度山上。然而,這片乾裂的紅土卻盛產鬆軟甜美的甘藷。喜歡為小朋友說故事、翻譯和創作童書,也努力將自己的傳播專業和兒童文學結合,在電視主持了兩個兒童閱讀節目。

導讀分享:夢想的力量(劉清彥 / 兒童文學工作者)

在我被食道癌狠狠撂倒,完全失去吞嚥能力,瘦骨嶙峋的只能整天臥床打點滴, 甚至喪盡求生意志和盼望的那段人生幽谷期間, 曾經作了一個非常特別的夢。

我夢見自己在黝暗中踽踽獨行,走著走著,突然被一片從天而降的巨大白布擋住了去路。我抬頭仰望,耀眼灼目的亮光讓我看不見盡頭;低頭俯視,卻猛然驚見白布下有一雙大腳,腳背上有著被釘子穿鑿過的傷痕。
我震懾不已,不由自主地跪了下來,嘴裡喃喃地說:「請告訴我,祢要我做什麼?」眼前的白布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只白色包袱。我打開來,發現裡面是一些拼圖散塊。我開始逐片拼湊,最後拼出了一個圓,沒有任何圖案,只烙印了一行發亮的字:「基督教兒童文學。」

那是我畢生僅有的一場「天啟夢境」,清醒後既詫異又覺得遙不可及,對於一個連進食能力都沒有,被禁錮臥床的病人來說,這根本是個不可能實現的夢。然而,這個在腦中盤旋不去,頻頻在心頭糾結攪擾的夢,卻還是支撐著我坐了起來,打開電腦,開始敲打出自己的第一個故事,並且在往後的二十多年間,陸續完成超過四百本童書的翻譯和創作。

因此,我對夢想的力量深信不移,一如這本書中的小女孩艾拉和她的奶奶。

在一望無際、了無聲息、長年乾涸龜裂的紅土地上殷殷企盼雨水降臨,面對的卻是日復一日萬里無雲的朗朗晴天,心中懷抱的信心和希望原本就很容易被磨蝕殆盡。在這種甘雨露滴都渺渺難見的景況中,竟然還一心想望著「大海」,豈不是天方夜譚?

然而,艾拉的「大海夢」卻為這個灰心喪志的家庭,注入了一股翻轉的力量。儘管被父母和兄長斥為無稽,艾拉卻依然在奶奶的鼓勵和帶領下勇敢逐夢。當一家人迢迢千里來到海邊,被海浪旋轉得頭上腳下、搔癢得嘻嘻哈哈時,一直籠罩盤據心頭的抑鬱陰霾也一掃而空。這趟大海的逐夢之旅,洗滌了他們的心靈,也重燃了他們內心的盼望,懷抱著滿滿甜美的回憶和嶄新的眼光和態度,最後終於得見心中長久以來的想望。

作者蓮恩.坦納出身澳洲的農村家庭,從小便目睹靠天吃飯的父母,如何在艱困難測的環境中依然堅持信念,刻苦努力在貧脊的土地上耕作。然而她卻像艾拉一樣愛作夢,並且將自己的夢境和夢想透過筆尖化為真實。寫作讓她超脫了現實的困境,帶給她新的眼光,也為她的生活注入源源不絕的前進動力。

插畫家強納森.賓利則忠實描繪出遍地紅土的貧脊大地令人絕望的蕭條寂寥。他藉由翻頁間畫面的大片顏色反差,瞬間拉近夢想與現實的差距。讓我們清楚看見和領悟,只要一點想像,一個行動,夢想其實就在不遠處。

當生命落入一片荒蕪的處境時,如果我們都像艾拉一樣,爬上屋頂向遠方眺望,然後義無反顧、勇往直前地朝夢想前進,或許就能像華特.迪士尼先生所言,經歷夢想帶來的驚奇,看見各種可能,也能相信更美好的未來。
推介文:追求夢想的勇氣(黃佩蓮)

小時候,總覺得未來充滿無限的可能,有著很多的夢想等著「長大」後去實現,但等到「長大」了,夢想卻被遺忘了。
每個人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中,可能會面對自己或是他人的質疑,尤其在總是無法完成設立的目標時,腦海中總是會有一個聲音喊著「算了吧,還是放棄好了……」
但是《艾拉與大海》這本故事書的小女孩艾拉卻有不一樣的經歷;她居住在一個長年乾涸的土地上,她從來未親眼見過大海,有一天的晚上,她夢見大海,於是她有個夢想:想看看大海。
為了追夢,她曾被家人斥責及輕視,但因著她的信念,得到她奶奶的支持及認同,最後感動了一家人與她一起去追夢。
一家人千里迢迢來到海邊,洗滌了他們的心靈,重燃了他們內心的盼望及嶄新的眼光和態度。
誠然,面對自己心中的美好想法,有很多人是這樣處理的—等我有時間;等我有資金;等我工作穩定了……結果,夢想在無限期的等待中褪色。
盼望我們學效艾拉追夢的勇氣及堅持,為夢想付諸行動,努力拉近與實現夢想的距離。請你,立刻、現在、馬上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吧!
書名艾拉與大海
原文書名Ella and the Ocean
作者蓮恩.坦納 (Lian Tanner)
繪者強納森.賓利 (Jonathan Bentley)
譯者劉清彥
商品編號TW919
頁數/開本26 x 26cm/40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3426
定價港幣99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王子與毒杯

人為什麼會生病?
為什麼對我們有益的事物,看起來總是不太美妙?

王子被賦予了一項前所未有的任務。
不是去征討危害人間的惡龍,也不是去拯救困在高塔上的公主……他要前往「人之城」醫治百姓不幸石化的心臟,並要破除加諸在城中的詛咒。
依照國王的吩咐,他必須用金杯裝滿被詛咒的泉水,並且喝下這杯致命的毒藥,任務才算圓滿達成。

看著杯裡滿滿的泉水散發出刺鼻的惡臭,王子內心掀起了滔天巨浪。
要是喝下這杯毒藥,他一定會喪命;
但是,他不喝的話,人們的石心就無法痊癒。
就在這時,他想起國王因這群百姓離開自己傷透了心……

泉水究竟是國王預備的神奇解藥,抑或只是騙局一場?
他應該喝下它,或者掉頭就走?
此時此刻,王子就要做出選擇……

史普羅牧師這則引人入勝的寓言故事,以王子的觀點重新詮釋基督在世上的工作,讓孩童也能明白救贖真理。本書用意象鮮明的比喻、栩栩如生的插圖,以及討論題目幫助父母向孩子介紹這位來到世上的救主耶穌──祂醫治我們的石心,並為我們注入像活泉一般源源不絕的新生命。

作者簡介:史普羅(R.C. Sproul)
林格尼福音事工(Ligonier Ministries)創辦人、美國佛羅里達州桑福市聖安得烈教會創會牧師、改革宗聖經學院首任院長,《桌邊閒談》雜誌執行編輯。他的廣播節目「心靈更新」,至今仍每天在全球數百間電台播出,網路亦可收聽。史普羅的著作超過百種,包括《神的聖潔》(中主,2013)、《上帝的揀選》、《人人都是神學家》等。他主張上帝子民必須堅信聖經,並以清晰論辯聖經無誤聞名於世。

繪者簡介:賈斯汀.傑拉德(Justin Gerard)
因為熱愛史詩和童話故事,專精美術的他,致力於鑽研文藝復興和現代藝術。這些探索不僅幫助他精進繪畫技巧、訓練他用圖畫說故事,還讓他累積不少驚豔的創作。賈斯汀常從大自然和歷史中獲得諸多啟發,但他其實最喜歡故事激發的靈感。他的插畫作品還有《光明之子》(道聲)。賈斯汀現居美國喬治亞州。

譯者簡介:文可麗
從小聽故事長大,至今仍著迷於充滿熱情與想像空間的繪本故事。當過兒童刊物編輯、兒童廣播節目製作以及童書翻譯,最喜歡的是為孩子們講故事。

導讀分享:愛裡沒有懼怕(編輯室手札)
繪本內容講述一位王子的故事。
透過真人真事的延伸比喻,爺爺幫助孫女明白何為罪與犧牲,以及愛的真諦。
作者史普羅牧師透過喻道故事,將《聖經》中深奧的信仰概念,化作淺顯易懂的故事,引導孩子認識福音與基督在世上完成的救贖工作。

 

故事中,王子為了百姓,順服國王的計畫,勇敢犧牲自己的性命,
對比百姓輕信謊言,受到誘惑,選擇離開君王同在的美好生活,而淪為失去肉心的人。
王子手中的金杯,象徵他尊貴的身分;最後為了完成父命,盛滿毒水一飲而盡,顯明以無罪的代替有罪的決心。如此犧牲,終使犯罪的百姓,再次回到愛他們的君王身邊。

真正認識上帝之前,人們無力治癒自己的石心。
我們自以為擁有愛的能力,心裡卻是「人之城」的縮影,充滿自私、貪婪、嫉妒、驕傲、欺騙等罪惡。
然而,王子甘願為子民無條件犧牲的愛,正如父母為子女無怨無悔的奉獻。
創造我們的天父深愛祂失喪的兒女,甚至讓獨生子耶穌來到世上、為人付出生命代價。

故事中,爺爺提醒小孫女,每逢吃藥時可以先想想王子的金杯。
艾樂想起一位王子,你知道是誰嗎?
有趣的是,作者留下一些線索,你發現了嗎?
比如,為什麼我們會生病?為什麼能治病的藥是苦的?
藥是否苦口不重要,重要的是吃了藥,病才會好。

王子的金杯、有毒的泉水、百姓的過犯、為詛咒付上代價,生命之王使王子復活、王子成為百姓的解藥、子民的石心復活成為愛心……
故事中的小女孩想起了一位王子,也就是真人真事,為我們帶來永生之路的王子;
祂名稱為──耶穌!

書名王子與毒杯
原文書名Poison Cup
作者史普羅(R.C. Sproul)
繪者賈斯汀.傑拉德(Justin Gerard)
譯者文可麗
商品編號TW906
頁數/開本21.7 x 26.8cm/40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3013
定價港幣99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國王的小驢駒


有一天,萊利哭著跑回家。他剛剛還跟鄰居的孩子們玩在一起。
「萊利,你怎麼啦?」媽媽問。
萊利抹去臉上的淚水。他今年八歲,已經不是愛哭的年紀了,可是他就是忍不住一直哭。
「媽咪,每次我們玩遊戲,他們總是玩到最後才選我,我好傷心。」

就在這時,爸爸和爺爺剛好走進廚房。媽媽告訴他們說:「萊利今天過得很不開心,那些男孩玩到最後才選他。」
爸爸搭著兒子的肩膀,說:「嗯,我懂,我像你這麼大的時候,玩遊戲常常也是最後才被選上。」
「真的嗎?」萊利驚訝的問。
「真的,那時我也很傷心。」爸爸點點頭說道。
「我想是因為我不太會玩,所以他們最後才選我。」萊利低著頭說。
「或許爺爺會有辦法。爺爺,你覺得萊利該怎麼辦?」爸爸問。
爺爺想了一下說:「萊利,你聽過國王和小驢駒的故事嗎?」

萊利終於破涕為笑,他最喜歡聽爺爺講故事了!
爺爺坐了下來,讓萊利坐在他腿上。
「萊利,你知道嗎?好幾年前,我去耶路撒冷旅行,看到好多騎驢子的人。那裡的驢子特別矮小,大概只有一百公分高。大人騎在驢背上,必須吃力的抬高膝蓋,讓腳懸空,腳才不會被拖在地上。這麼滑稽的景象總是逗得我哈哈大笑。
故事的主角,就是我在耶路撒冷看過的驢子。這隻小驢駒從來沒被選去做任何事,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做什麼。但是有一天,他被選去執行一項非常特別的任務。」

作者簡介:史普羅(R. C. Sproul)
林格尼福音事工(Ligonier Ministries)創辦人、美國佛羅里達州桑福市聖安得烈教會創會牧師、改革宗聖經學院首任院長,《桌邊閒談》雜誌執行編輯。他的廣播節目 「心靈更新」,至今仍每天在全球數百間電台播出,網路亦可收聽。史普羅的著作超過百種,包括《神的聖潔》(中主,2013)、《上帝的揀選》、《人人都是神學家》等。他主張上帝子民必須堅信聖經,並以清晰論辯聖經無誤聞名於世。

繪者簡介:查克.葛洛尼(Chuck Groenink)
荷蘭出生,ArtEZ藝術學院插畫系畢業,曾為荷蘭各大出版社繪製插畫。現居紐約。他愛貓、愛書、愛老街、大樹、布偶、薑和打字機,超討厭汽車、手機、廣告、花椰菜、廉價麵包、難看的書籍封面,還有早起。

譯者簡介:文可麗
從小聽故事長大,至今仍著迷於充滿熱情與想像空間的繪本故事。當過兒童刊物編輯、兒童廣播節目製作以及童書翻譯,最喜歡的是為孩子們講故事。

導讀分享:國王的小驢駒:你背著什麼?(編輯室手札)
同樣的景色,在奼紫嫣紅的春季造訪,或在靄靄白雪的冬日走過,帶來的必定是迥異的感受和體會;一則流傳千古的故事,若是換了主角,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照樣也能使人有意想不到的領略。歷世歷代的信徒用各樣智慧和知識,傳揚救主基督降生、受難並復活的故事;有的主角是牧羊人、天使,甚或還有以樹為主角的基督生平故事。本書史普羅牧師推陳出新,以載過萬王之王的小驢駒為故事的主角。

驢駒小偉年幼即受《名驢傳奇》的薰陶,夢想著自己也能成為一頭了不起的驢子。遺憾的是,當美夢成真的那一刻,同時也是他噩夢的開始。群眾夾道歡迎的場景一落幕,小偉隔天就變回了普通的驢子,有如灰姑娘的魔法在午夜十二點後自動解除。小偉始終沒有等到國王捧著「玻璃馬鞍」上門,「國王的小驢駒」從此享受幸福快樂的日子,或在名驢傳奇中永垂青史。

自命不凡的光榮經歷,帶給小偉的卻是今非昔比的失落與挫折。養尊處優的小驢駒受不了勞動的苦役,更輕蔑自己負責的工作。身為智慧的長者,巴拿巴跟小偉一樣曾承載服事耶穌,或許經歷了同樣的掙扎,但他希望小偉明白:忠心承擔主人的託付、盡力完成任務,本身就是極大的榮耀。既然每個人的生命課題不盡相同,就無須以所背負互相比較,或是以此印證自我的榮耀與價值。

驢子負重的鮮明意象,相對映照了你我必須背負的責任與義務:成人負擔生計、家庭或社會責任;孩童背負長輩期望、學習或同儕壓力。許許多多平凡的小人物正如不起眼的驢子,各自在自我的崗位默默耕耘、犧牲奉獻。然而小驢駒竟誤以為光鮮亮麗的任務才有價值,殊不知即使是卑微的出身或工作,只要盡忠職守,都值得上帝和人的讚許與肯定。

爺爺希望萊利在任何景況都能心懷感恩,正如巴拿巴要小偉盡力做好每一件事,因為驢子不知道主人接下來所指派的任務,是承載君尊的王還是沉重的橄欖,如同人不盡明白上帝計畫的全貌,每個受造物都有上帝所賦予的命定,是祂單單為你量身訂做!

這則與眾不同的聖經故事,引領讀者重返耶穌受難的現場,讓我們看見榮耀君王願意謙卑成為僕人,忠心完成上帝的救贖計畫,更激勵我們無論順境或逆境,凡事學會效法耶穌,與神同工同行!

書名 國王的小驢駒
原文書名 The Donkey Who Carried a King
作者 史普羅(R. C. Sproul)
繪者 查克.葛洛尼(Chuck Groenink)
譯者 文可麗
商品編號 TW896
頁數/開本 21.7 x 26.8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2900
定價 港幣99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光明之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群名叫「亮亮」的小精靈。他們住在光明國之中,這個地方充滿明亮的光輝。光明國王每天都會來探望他們。可是,有一天,亮亮破壞了國王的規定,他們害怕的逃出光明國,從此住進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

這個奇妙的寓言故事隱喻了《聖經》中人類受造的三個階段:創造、墮落和救贖。從亮亮的遭遇中,孩子們會發現,不論人們怕光還是怕黑,我們本來都是光明之子。本書用新奇活潑的比喻、靈動的插圖,以及討論題目(附《聖經》經文參照)幫助父母引導孩子認識創造天地的主宰、並且接受上帝送給全人類的寶貴禮物──祂的獨生子耶穌。

作者簡介:史普羅(R. C. Sproul)
林格尼福音事工(Ligonier Ministries)創辦人、美國佛羅里達州桑福市聖安得烈教會創會牧師、改革宗聖經學院首任院長,《桌邊閒談》雜誌執行編輯。他的廣播節目 「心靈更新」,至今仍每天在全球數百間電台播出,網路亦可收聽。史普羅的著作超過百種,包括《神的聖潔》(中主,2013)、《上帝的揀選》、《人人都是神學家》等。他主張上帝子民必須堅信聖經,並以清晰論辯聖經無誤聞名於世。

繪者簡介:賈斯汀.傑拉德(Justin Gerard)
現居美國喬治亞州,具美術學位。因為熱愛史詩和童話故事,賈斯汀深入研究文藝復興和現代藝術大師,這些探索不僅幫助他磨練畫技、精進用圖像語言說故事的技巧,還提供他大量進行創作的素材。賈斯汀從大自然和歷史中獲得許多啟發,但他最喜歡的靈感來源還是故事。他同時也為兒童繪本和國小教材繪製插畫。

譯者簡介:文可麗
從小聽故事長大,至今仍著迷於充滿熱情與想像空間的繪本故事。當過兒童刊物編輯、兒童廣播節目製作以及童書翻譯,最喜歡的是為孩子們講故事。

導讀分享:你怕黑嗎?(編輯室手札)
當孩子回家的时間晚了,父母總會在客廳或玄關門口留一盞燈給子女,希望這道溫暖的光照亮深沉的暗夜,引導孩子平安返家。一盞驅散黑暗的燈,象徵了父母對子女惦念的愛,這份親情並非牢籠,而是甘心守候、永遠向晚歸的兒女敞開的一扇大門。

 

故事中,小精靈亮亮選擇躲進伸手不見五指的樹林深處、在黑暗中懷著恐懼度日。創造亮亮的光明國王,看著亮亮各自在黑暗中摸索、摔得遍體鱗傷,內心充滿不捨與憐憫。然而,亮亮心中所畏懼的國王,卻願意讓自己的兒子誕生在黑暗世界中;不是為了要懲罰破壞規定的亮亮,而是成為他們的光、引導他們離開可怕的黑暗。

這樣的愛穿透了漫漫長夜,為亮亮捎來黎明破曉的曙光。從小在黑暗中長大的亮亮孩子找到了光的源頭,不僅恢復生命的光亮、走在平安的路上,更讓從前離開花園的亮亮因著明白國王的愛,不再害怕光亮。亮亮的遭遇寓意了《聖經》中人類從受造到墮落的過程,也告訴我們天上的父何等渴望帶給人們光明、醫治與平安。爺爺將這則愛的故事傳給查理,讓小孫子認識這份送給全人類的禮物,並且知道自己本是光明之子。

疾病、饑荒、戰爭與各樣天災人禍,是這個世界的真實寫照。我們的處境好比黑暗中看不清前方道路的亮亮,時時活在受傷的恐懼中。然而,天父的愛卻像一盞用太陽、月亮和星星點起的小夜燈,用永恆不變的光輝提醒我們——縱然黑暗籠罩,祂的愛永遠會陪伴、保護祂的兒女。期盼你我都能藉由本書遇見世界真光、接受國王愛的禮物,並在這黑暗的世上成為照亮他人的光明之子。

書名光明之子
原文書名The Lightlings
作者史普羅(R. C. Sproul)
繪者賈斯汀.傑拉德(Justin Gerard)
譯者文可麗
商品編號TW895
頁數/開本20.5 x 26.7cm/40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2726
定價港幣99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上帝的100堂奇妙自然課


我們不可能明白上帝所有的奧祕。祂掌管時間、創造光亮,話一出口,世界就成形。祂造巨大的星辰也造微小的海星。上帝是大有能力、說到做到、無可比擬的造物主!

《聖經》告訴我們:「諸天述說神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作為。」本書結合科學的奇妙發現,佐以真實圖片和精美插畫,深入淺出地介紹世上萬象,讓我們不禁對造物主發出由衷的讚嘆!

100堂課涵蓋以下主題:
一、太空、星系、行星、恆星
二、地球、地質、海洋、天氣
三、動植物:從螞蟻到恐龍
四、人:身體、心靈和想像

每堂課都會有驚異的「奇妙發現」,介紹有趣的科普知識、提供親身體驗的活動,最後帶你一起向上帝發出真誠的禱告與讚美。讓《上帝的100堂奇妙自然課》陪你探索世界的奧妙,並認識這位掌管天地萬物的主宰。

作者簡介:路易.紀里歐(Louie Giglio)
美國熱情城市教會(Passion City Church)的牧師,同時也是火熱運動(Passion Movement)創始人,該運動旨在呼召一世代的青年獻身高舉耶穌的名,1997年起,火熱運動已經在全美和全球各地舉辦活動,聚集千百萬大學青年在敬拜、禱告和公義裡彼此合一。
路易和他的妻子雪莉現居美國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

譯者簡介:傅湘雯

台大外文系畢業,從事翻譯工作數十年,樂此不疲。翻譯作品遍及各大領域,近年則以基督信仰書籍為主,願使福音廣傳,人人認識基督。

推介文:認識上帝的奇妙自然課(張亦愛)

 

你知道人類身體上最小的骨頭是哪個位置嗎?傳說中的龍是否真的存在過?

已經很久沒有正正經經拿起實體書來看,當收到《上帝的100堂奇妙自然課》這本書後,首先打開主題索引看看,已經覺得非常吸引,每一章都是一個有趣的自然科學題目,所涉獵的範圍廣闊,包括:天文、地理、動植物學及人類學等等,可以想像看此書就猶如走進一間自然科學博物館,因此一看便被吸引了,一口氣看了大半本書。

翻開內容細看,發現原來此書殊不簡單,不單可以增長自然科學知識,更可作為靈修材料呢,而最利害的地方是它既精簡、扼要又豐富、全面,每一章只用二三百字就能夠生動有趣地讓我們學習一項自然科學知識,並藉著聖經經文和道理作引導,令人更深刻的認識上帝的心意以及驚嘆上帝創造的奇妙和偉大。因此,我認為它十分適合小朋友用作靈修書籍,幼兒的父母更可以和小朋友一起閱讀,幫助小朋友從小建立靈修的好習慣。此書也適合作為兒童主日學的輔助教材,大部分小朋友都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一邊討論自然科學,一邊學習聖經,相信小朋友一定不會再感到聖經是沉悶乏味的。

總括而言《上帝的100堂奇妙自然課》是一本不能錯過的好書。

書名上帝的100堂奇妙自然課
原文書名INDESCRIBABLE: 100 Devotions About God & Science
作者路易.紀里歐(Louie Giglio)
譯者傅湘雯
商品編號TW887
頁數/開本16 x 21cm/208頁
印刷彩色/平裝
適讀年齡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2801
定價港幣143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水公主

我是琪琪公主。我的王國在哪裡呢?
非洲廣闊的天空,塵土飛楊的大地。
而且有一天,
還會潺潺流出冰涼和晶瑩清澈的水。
總有一天……

琪琪公主的王國有寬闊的天空和溫暖的大地,充滿了各種美麗的事物,但是在她居住的非洲小村莊,卻極度缺乏乾淨的飲用水,不管她怎麼命令,都沒有辦法讓水離她近一些;也沒有辦法讓水變得更乾淨。
每天早晨,太陽還沒露臉,她就得起床,展開一段遙遠的旅程去井邊打水,然後在傍晚踏著夕陽餘暉回家,邊走邊想著明天又要繼續踏上的旅程。琪琪一直在作夢,夢想著有一天自己的村莊可以有清涼又乾淨的水。

受到出身於布吉納法索的模特兒喬琪‧巴迪爾的童年故事所啟發,蘇珊‧維爾德和彼得‧雷諾茲共同創作了這本令人讚嘆的圖畫書。
在「萊恩的水井」與「喬琪‧巴迪爾基金會」的協助之下,布吉納法索終於有乾淨的飲用水,讓琪琪的夢想成真了。

作者簡介:蘇珊.維爾德(Susan Verda)

創作了多本圖畫書,其中包括《我的美術館》、《你和我》和I Am Yoga。擔任了許多年的小學老師後,蘇珊目前在紐約東漢普頓區專心創作並教授兒童瑜珈,她和自己的一對雙胞胎兒子還有女兒住在一起。這是她的個人網站:susanverde.com

喬琪‧巴迪爾(Georgie Badiel)經常出現許多知名設計服裝發表會伸展台上的超級名模,也曾經榮登許多時尚雜誌的封面。她是「喬琪‧巴迪爾基金會」的創辦人,致力於讓布吉納法索和非洲其他國家的人民,能夠方便取得乾淨的飲用水。<水公主>這本書是根據她在布吉納法索的童年成長經歷改寫而成。這是基金會的網站:Georgiebadielfoundation.org

繪者簡介:彼得.雷諾茲(Peter H. Reynolds)

知名童書創作者,也是教育傳播媒體Fable-Vision的創辦人。圖畫書作品包括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多種語言的《點》,和艾莉森‧麥基合作的紐約時報暢銷作品《有一天》,以及《一個我不夠用》、《好小好小的聖誕禮物》和《天使的禮物》等。目前定居在麻薩諸塞州的戴德罕市,和家人共同經營一間藍色小兔書店。這是他的個人網站:peterhreynolds.com

熱烈推薦作者的話
想像一下你的生活中沒有水。口渴的時候,沒有廚房水龍頭可以灌滿水杯,也沒有蓮蓬頭或浴缸可以洗淨身體。想像一下你不能去上學,必須花一整天時間走好幾英里的路只為了去打水,甚至不知道你打的水是不是乾淨。這是全世界近十億人的真實處境,也就是說,每六人當中就有一人沒有辦法取得乾淨的水。這個危機促使非裔模特兒喬琪‧巴迪爾挺身改變,讓那些有需要的人可以取得乾淨的水。喬琪在布吉納法索的童年時光,夏季都和外婆同住。每天早上,她都要和其他女孩,還有村裡的婦女走上好幾英里的路,把容器裝滿水再帶回家,作為每天的基本用水,飲用、洗澡和煮飯;然後第二天早上醒來,再邁向同樣的旅程。

喬琪親身經歷那些沒有乾淨水可用的痛苦和掙扎,光是在布吉納法索,便有將近四分之一人口無法取得乾淨的水。因為汙水引發的疾病和每天打水的時間,導致許多小孩無法上學。他們每天平均得走上四英里,大約等於七十個足球場的長度!

《水公主》這本書是根據喬琪的童年故事寫成,她希望水能夠離她和村民近一些。喬琪和「萊恩的水井」都在致力改變這樣的困境,將獲得生命泉源的基本權利還給布吉納法索和其他地方的人民。我們希望這個故事能讓大家注意這個持續不斷的危機,並且願意一起參與改變。

如果想更進一步了解我們從事的改變工作,歡迎造訪我們的網站:www.ryanswell.ca & georgiebadielfoundation.org

書名 水公主
原文書名 The Water Princess
作者 蘇珊.維爾德(Susan Verda)
繪者 彼得.雷諾茲(Peter H. Reynolds)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836
頁數/開本 20 ×25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750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黃與粉紅

33-yellow-and-pink

兩個小木偶們躺在舊報紙上曬太陽,天氣很熱,他們開始胡思亂想,討論起自己究竟是怎麼來的?黃色木偶堅信自己是渾然天成的傑作,但是粉紅色木偶打量了黃色木偶完美的身形、比例和顏色後,卻認為他們一定是被造出來的……

紐伯瑞獎、凱迪克獎得主威廉.史塔克,用這個幽默風趣的故事,引領我們思考一個爭論了上百年的難解議題。

作繪者簡介: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

1907年生於紐約布魯克林,藝術創作資歷長達七十多年,早期以漫畫與雕塑創作聞名,後期開始致力於童書的創作與插畫。最著名的圖畫書作品包括《老鼠牙醫地嗖頭》、《驢小弟變石頭》、《勇敢的小伶》,和被改編成知名動畫的《史瑞克》(按:港譯《史力加》)。曾經榮獲多次凱迪克獎和紐伯瑞文學獎,也曾兩度被提名為安徒生獎候選人。2003年以高齡姐十五歲辭世,最後的遺作是自傳性圖畫書《大家都戴帽子的年代》。

譯者簡介:劉清彥

如果有人要和他爭辯「創造論」和「進化論」,就會把這本書拿出來請對方好好讀一讀、想一想。在教會教了超過三十年主日學,努力用圖畫書帶小朋友思考和討論各種生命與信仰的問題。近年除了持續翻譯和創作童書,也主持廣播和電視節目,得過開卷年度好書、豐子愷圖畫書獎和兩座金鐘獎。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是創造?還是進化?(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聖經上說,上帝創造宇宙萬物,而人又是祂照著自己的形像和樣式所造,是上帝特別賜福、看重、愛顧和有所託付受造物,這不僅是彰顯上帝全能屬性最起初的信仰真理,也是上帝和人關係的源頭。若人非上帝所造,我們和祂之間便失去關聯,上帝不是我們的天父,而我們也不是祂必須用重價贖回的兒女,那麼,整本厚達千頁的聖經所紀錄歷史和闡述真理,都將被全然推翻。

但是對於創造這回事,相信許多教會的小孩和我小時候一樣,心裏明明知道上帝是創造宇宙萬物的神,甚至能將上帝創造的次序背得清清楚楚,不過一旦在學校聽見自然科老師講述進化論時,腦中還是不免竄冒出許多問號:人真的是猿猴演化而來的嗎?究竟該相信聖經,還是科學研究?或者是,上帝創造萬物後,物種就會自然演化?好一陣子,我不但深感困惑,甚至還暗自相信人真的是猴子演化成的。長大後進圖書館找來一堆書,才終端機發現原來演化推論存在著種種難以自圓其說的矛盾,連達爾文都無法使自己信服。

然而,演化論有令人眩惑的科學實驗包裝和教育體系的強力推銷,聖經的創世記不管怎麼讀都像神話,怎麼幫助小孩釐清和相信呢?常常在教會被小孩問起,我發現如果只是堂堂皇皇搬出書中的立論和辯證,只會把小孩搞得一頭霧水,為他們帶來更多疑惑,但是又不知道如何用簡單清楚的方式幫助小孩明白演化觀點的缺失,並且相信聖經的真實。

直到後來讀到美國知名童書作者威廉‧史塔克包辦圖文創作的《黃與粉紅》,才終於茅塞頓開,豁然大悟。我不得不佩服威廉‧史塔克過人的智慧與幽默感,竟然能將糾纏了數世紀、如此深奧難解的立論辯證,用一個簡短有趣的故事,輕輕巧巧拂去當中令人苦思不得其解的迷霧。

如果你「剛好」也看過這本書,一定會和我一樣拍案叫絕。我和小朋友講完這個故事後,幾乎無需贅言,他們就能從書裏拋出來的線索去思考,並且形成自己的觀點和信念。他們七嘴八舌評論起黃色木偶倡言的立論缺漏:「不可能什麼事都那麼剛好。」「小鳥啄出來的眼睛只是兩個洞,看不見。」「他最後說有些事情找不到答案,其實就已經否定自己前面說過的話了。」我赫然發現,這不就是我一直想幫助他們理解演化推論的矛盾和問題嗎?有了這本書的內容為基礎,當我再把專論書中那些批判演化論的觀點與小孩分享時,他們就能立時明白,同時對上帝偉大又完美的創造更具信心。

認識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邁向信仰之路的重要起步,也是生命與靈性成長的根基,藉此我們得以明白上帝是一切生命的源頭,我們是祂所鍾愛的兒女,領受祂特別的賜福和託負,同時也能按著上帝賞賜各人的才能,探究宇宙自然的奧秘,從受造物中體驗和明瞭上帝的屬性和特質。只要我們多一分心力觀察和體會,就會對上帝有多一分驚奇和發現,然後對這位偉大的創造主發出由衷讚嘆。

書名 黃與粉紅
原文書名 Yellow and Pink
作繪者 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815
頁數/開本 19 ×23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477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亞比的第一句話

25-albies-first-word

三歲了,亞比還沒有開口說過話。
聽完交響樂團優美的演出,他在座位跳舞,卻不說話;
聽完麥克斯教授關於水星運行的演講,他跳上跳下,一個字也沒說;
玩具帆船比賽,贏得第一名,他還是不說話。

他可以拆解指南針再組回去,也可以用紙牌堆出十四層的紙牌屋,
但是他就是不說話。
就在亞比的父母已經不抱任何期待時,
他看著滿天星斗,突然開口說出三個字……
他,就是愛因斯坦!

愛因斯坦於1915年提出「廣義相對論」,今年正是發表一百週年。比別人晚開口的他,終其一生都不斷探究宇宙的奧祕,愛因斯坦說:「最重要的就是不停的發問。」他從來沒有停止過。

作者簡介:賈桂琳.圖維爾(Jacqueline Tourville)

根據賈桂琳.圖維爾的母親表示,她開口說的第一個字是「球」,緊接著是「書」。她出版過數本成人書,也為許多出版社與網站撰寫有關兒童健康方面的文章和書籍。這是她的第一本圖畫書。出身於紐約的普拉茨堡的賈桂琳,目前和她熱愛物理學的先生與兩個女兒定居在緬因州的海邊,她其中一個女兒便是語言發展遲緩。

繪者簡介:懷寧.伊凡斯(Wynne Evans)

懷寧.伊凡斯開口說第一個字是在湖邊露營的時候,他說的是「魚」。這是他繪製的第一本圖畫書。目前和他的妻子、女兒一起定居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

譯者簡介:劉清彥

據說也是一隻晚啼的雞,快到三歲才開口說話,卻沒有因此擁有物理學的天分,因為讀中學時,理化幾乎沒有及格過。但是,長大後卻因為說話而受到不少肯定,得了廣播和電視金鐘獎最佳主持人獎,也把要說的話轉化成文字,翻譯和創作了三百多本書。

作者的話

「對於擔心自己周遭那些他永遠學不會的事,他很難用語言表達出來。」瑪麗亞(瑪優)‧愛因斯坦。
就像大多數人一樣,我所知道的愛因斯坦,就是一個翻轉物理世界、頭髮亂糟糟的天才;鼓吹世界和平的自由思想家;和那個眼神閃閃發亮,滿臉皺紋,對著鏡頭吐舌頭的教授。
然而,當我研究一篇兒童語言發展的文章時,才發現愛因斯坦也是個很晚才開口說話的孩子。我開始對他的童年生活感到好奇,尤其是這個遲遲不說話的小孩,終於開口的那一刻。

1879年,愛因斯坦生於德國多瑙河畔的烏爾姆小鎮。他究竟幾歲才開口說第一句話,沒有人知道。但是,愛因斯坦曾經自己寫道:「因為我開口說話的時間相對很晚,父母非常擔心,甚至擔心到帶我去看醫生。我不太記得自己到底幾歲才說話,但絕對不早於三歲。
除此之外,這位未來的物理學家還有一些異於常人之處。和其他小孩相較,他顯得安靜又冷靜。根據他的同事菲利普‧法蘭克(Philipp Frank)形容,他是個喜歡「作白日夢和沉思」的孤獨者。他這輩子最好的朋友,也就是妹妹瑪優‧愛因斯坦,回憶哥哥小時候曾經說,他對父親送他的指南針十分著迷,數學一學就會,而且可以輕易疊出十四層高的紙牌屋。

1881年,愛因斯坦舉家搬到慕尼黑,我們不知道當時醫生為他延遲說話到底開了什麼處方,還是他有沒有去聽那場交響樂團的音樂會、聽麥克斯‧潘萊克的物理學演講,或是在慕尼黑的英國花園裡參加玩具帆船競賽,就連愛因斯坦說第一句話的時間,也沒有明確記載。

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他的「特殊相對論」,1915年又提出「一般相對論」。1921年,他的卓越成就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於時間與空間的開創性想法,使他揚名於世。1933年,愛因斯坦搬到美國,開始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他持續科學探究,並且成為廢除核子武器的熱切支持者。他喜歡航海旅行和拉小提琴(莫札特是他的最愛)。

愛因斯坦曾經在寫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解釋,什麼原因使他終身對知識有強烈的渴求。他歸因於自己的童年。「像你我這麼的人永遠不會老,」他在信中寫道,「就像好奇的小孩,在面對我們與生俱來就未知的偉大神秘之前,永遠不會停下腳步。

書名 亞比的第一句話
原文書名 Journey
作者 賈桂琳.圖維爾(Jacqueline Tourville)
繪者 懷寧.伊凡斯(Wynne Evans)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769
頁數/開本 22.1×28.8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0272
定價 港幣86元(道聲之友:港幣73.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太陽弟兄、月亮姊妹

18-brother-sun-sister-moon

西元1224年,亞西西的聖法蘭西斯寫了一首簡單的讚美詩,詩歌裡描寫他在義大利鄉間的美妙感受,用的是家鄉翁布里亞淺白的方言。法蘭西斯的文字歌頌上帝豐盛的創造,從太陽、月亮、風和火,到社群、家庭、工作,也放入了他的沈思默想。

過了大約八百年,大家愛戴的童書作家凱瑟琳.派特森再次想像這首歌的意境,並用詩的語言改寫。她和法蘭西斯一樣真摯地、直率地凝視生命的各個層面,對他從其中發現的喜悅、光明,以及陰影生發共鳴。

潘蜜拉.達頓用精緻的剪紙製作插圖,藉著圖像使文字的意義更顯明,同時完美的融合了法蘭西斯讚美詩的精神。她在全然的簡約和色調豐富的精緻細節上取得平衡。達頓的剪紙藝術可以把一陣風的力量,或是蜻蜓翅膀上細膩的美都表達出來。

這樣的文圖搭配,顯示出作者與繪者對我們居住的世界衷心的尊重、愛,和讚嘆。

作者簡介:凱瑟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

曾兩次得到紐伯瑞獎和國家圖書獎。她在1998年得到國際安徒生獎,到了2006年,她又以歷年來的作品贏得林格倫紀念獎。她對自己書中的角色,以及他們居住的世界深具信心,同時她也衷心尊重她的讀者。她熱情地推廣書寫和閱讀,目前擔任國家青少年文學大使。她和先生約翰住在佛蒙特州的巴爾。
想要更認識她,可以瀏覽她的網站www.terabithia.com

繪者簡介:潘蜜拉.達頓(Pamela Dalton)

花了二十五年以上的時間研究剪紙藝術,這種藝術源自于十六世紀的德國和瑞士,十八世紀由德國移民帶到美國賓州。她的每一幅圖畫都是從一張完整的紙上剪下來的。《太陽兄弟、月亮姐妹》是她為兒童創作的第一本書。她住在紐約州的哈林維爾,也在那裡工作。
想要更認識她,可以瀏覽她的網站www.pameladaltonpapercutting.com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在地如在天(宋珮/藝術工作者)法蘭西斯(天主教徒稱他為聖方濟,也譯為聖法蘭西斯)出生於十三世紀義大利亞西西地方富裕的布商之家,曾經放縱揮霍,直到二十四歲那年,經歷上帝呼召,決定終生過貧窮生活,服事病人,修復教會。在戰爭頻仍,疾病橫行的時代,他極力追求聖潔,並且將這份聖潔顯明在「熱情的奉獻、徹底的簡樸、喜樂的謙卑」裏。幾百年來,他矢志跟隨耶穌的生命吸引了千千萬萬信徒,他所寫的頌歌和禱詞廣為流傳,《太陽頌歌》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法蘭西斯相信如果我們打開屬靈的感官,就能夠在一切的受造物中看見上帝的作為,玫使我們愛上帝、敬畏上帝,並且與萬物一同見證上帝。法蘭西斯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中古後期的教會,引領信徒用新的眼光觀看世界,他也啟發畫家、雕刻家更深入地觀察自然,然後把觀察所得呈現在眾多的藝術品中。而這本圖畫書正是把法蘭西斯《太陽頌歌》裏與萬物親愛,共榮主恩的精神用新的文字和圖像表達出來。

改寫這篇頌歌的凱瑟琳‧派特森是極受敬重的美國兒童文學作家,她生於中國,隨著擔任宣教士的父母親多次搬遷,之後在美國拿到英文聖經碩士學位,繼而赴日本宣教,回國後繼續攻讀神學,並成立家庭,丈夫是長老會牧師。她把從小認識的信仰融入所寫的少年小說中,從不帶教訓意味,讀者總是從她塑造的角色身上,真實的感受到憐憫、尊重、成長的艱辛與無私的愛,她和法蘭西斯一樣把屬靈的生命謙卑的、活潑的注入文字當中,看似質樸無華,卻帶有莫大的力量。

這份質樸的美也展現在潘蜜拉‧達頓的剪紙作品上,剪紙藝術生根於民間,對稱的結構開展著大自然宏偉的氣勢與井然的秩序。如果仔細對照,會發現達頓設計的左右圖不盡相同,刻意變化的細節呼應文字的描述。此外,她剪出的造型既有力量,又如蕾絲般交織出精緻的圖案,塗繪在上的色彩瑰麗柔美,經黑底襯托,彷彿透出光輝,像是教堂裏的彩色玻璃。由法蘭西斯的頌歌所啟發的這本圖畫書,揭示出人類的心靈不僅美麗,同時也承繼了造物主的創造力,以至於能用詩詞、剪紙和各樣技藝,反映祂的榮耀與美善。

書名 太陽弟兄、月亮姊妹
原文書名 Brother Sun Sister Moon
作者 凱瑟琳.派特森(Katherine Paterson)
繪者 潘蜜拉.達頓(Pamela Dalton)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747
頁數/開本 26.1×26cm/3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5809492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地球的禱告

05-granddads-pray-of-the-earth-16-9

爺爺和孫子在樹林裡散步,他告訴孫子,禱告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不管是向天伸展的樹木、緩緩吐露芬芳的花朵,還是在枝頭歡唱的鳥兒,世界上的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禱告方式,其中最好的是人們的禱告。

小男孩聽的非常入神,雖然不明白,也從未聽過地球的禱告,但因為有爺爺相伴,總讓他覺得世界很美好。

直到有一天,爺爺離開他了……失去爺爺的世界變得既黑暗又孤獨,然而在這時刻,男孩更需要聽見地球的禱告,並且找到屬於自己的話語,發自內心的禱告。

作者簡介:道格拉斯‧伍德 (Douglas Wood)

知名的音樂家、指揮家和作家,同時也是美國也升自然保護區的資深導引解說員,經常往來於全國各地發表演說或參與相關會議。她最經典的得獎作品Old Turtle 在全世界各地已經銷售近百萬冊,其他的作品還包括Paddle Whispers 和 Making the World。

繪者簡介:P. J. 林區 (P. J. Lynch)

愛爾蘭知名的插畫家。1997年就以第一部作品A Bag of Moonshine 榮獲鵝媽媽獎,並且分別在1996年以The Christmas Miracle of Jonathan Toomey,1998年以《潔西過大海》兩度榮獲凱特格林威獎。他的話做色彩厚實,情感豐富,寫實的表現手法對故事內容有極強烈的情感渲染效果。林區目前定居於都柏林。

譯者簡介:劉清彥

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曾任記者、編輯。目前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與翻譯的工作。著作有:《沒有翅膀的天使》、《彩虹森林》、《達達的信》、《小安琪的大麻煩》和《盧公公》等書;譯着有:《公主的月亮》、《世界為誰存在》、《小羊睡不著》、《屋頂上的小孩》等五十餘冊。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禱告不拘任何形式,只要用心靈和誠實 (黃迺毓/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教育系教授)

爺爺和小孫子喜歡一起在樹林裏散步,他告訴孫子,禱告有許多不同的方式,不管是向天空伸展的樹木,緩緩吐露香氣的花朵,還是在枝頭歡唱的鳥兒,世界上每一種生物都有屬於自己的禱告方式,其中最好的是人們的禱告。小男孩聽得非常入神,卻也滿心疑惑,雖然他從未聽過地球的禱告,但因為有爺爺相伴,總讓他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直到有一天,爺爺過世了,失去爺爺使世界變得既黑暗又孤獨,然而在此時刻,男孩更需要聽見地球的禱告,並找到屬於自己的話語,發自內心的禱告。

浩瀚宇宙中有無數個星球,到目前為止,地球是唯一有生物的星球,聖經上說:「凡有氣息的,都要讚美耶和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所以所有生物都有自己的方式來讚美上帝。對一個小男孩來說,他可能聽過大人禱告,也知道每個人都可以禱告,但是禱告只是喃喃自語嗎?當他問爺爺有關禱告的問題時,爺爺似乎早有準備,所以他開始從四周的東西談起,樹木、石頭、溪流、青草、小花、風、鳥兒等等,他說:「每一種生物都會盡力展現自己生命最好的一面,那種天賦就是它的禱告。」

那人們是怎麼禱告的?孫子問。爺爺的回答又是很不拘泥於形式的──欣賞自然美景是禱告,天人合一是禱告,演奏音樂或畫圖都可以是禱告。家人團聚感恩是最美的禱告,傷心難過時也禱告,重點是「必須要真誠,而且發自內心」。

接著孫子問了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們的禱告會得到回答嗎?」爺爺答以:「每一個禱告成長就是它自己的解答……所以禱告不是要改變這個世界,而是改變自己。因為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時候…..這個世界也會跟著改變。」孫子雖然聽了,但是不能真懂。尤其後來爺爺過世,他試著努力禱告,卻是「不靈」,他就再也不禱告了。是啊,禱告有什麼用?!會發生的還是發生了,沒有奇蹟。

就像釀酒需要時間一樣,爺爺的話像是葡萄,經過時間的醞釀,時候到了,孫子長大了,有一天他又回到跟爺爺一起散步的樹林裏,他開始聽到萬物的禱告,就像爺爺曾告訴他的,他也豁然開朗,開口禱告,為美麗的地球和爺爺。因著禱告,他的世界脫離黑暗和孤獨。

每個人都有孤獨無依的感覺,弱小的孩子更是需要有保護和依靠,父母當然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但是父母也是人,都有自己的極限,往往自顧不暇,但是讓孩子知道他可以隨時隨地呼求上帝,跟上帝談話,將心裏的重擔告訴上帝,一方面當他能專注的禱告,他就比較不會驚慌失措,可以避免錯誤的反應;另一方面,小孩的禱告直達天庭,孩子的心思單純,上帝最珍惜。

禱告是本能,所有的人類都有某種形式的禱告,有的焚香祭拜,有的頂禮膜拜,禱告通常不是對著別人,而是一種靈性的訴求。禱告的對象很重要,有人說:「我不確定有上帝,所以我對天禱告。」聽起來似乎比較合乎理性,然而「天」指的是天空 (sky) 還是天堂 (heaven)呢?「天」不住在白雲之上,所以應該是天堂吧?天堂是個屬靈境界,怎能「聽」你的禱告,還要有回應呢?所以能與人相通的上帝必須是有位格的,我們才能對他訴說心事,祂也才能聆聽並回應。

基督徒的禱告最簡單,隨時隨地不需形式,因為上帝要的是我們的心靈和誠實。在《地球的禱告》裏,爺爺沒有教條式的教導,他不「推銷」上帝,也不強迫,更不恐嚇,他只是溫柔的讓孫子從大自然的規律、和諧、和美好中,體會上帝如何跟所有生物溝通,尤其是對於「有靈的活人」,上帝溫柔的聆聽每一個禱告,而我們能回應的就是盡量展現我們自己囉。

書名 地球的禱告
原文書名 Grandad’s Prayers of the Earth
作者 道格拉斯‧伍德 (Douglas Wood)
繪者 P. J. 林區 (P. J. Lynch)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486
頁數/開本 24.8×28.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570368500
定價 港幣73元(道聲之友:港幣62.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