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小偷


王室寶庫內的財寶不翼而飛。
在守衛三班人馬輪替的嚴密監視下,竟然還會發生這樣的事?

一個用堅固石材打造而成的完美寶庫,有30公分厚的外牆,還有上好的橡木做成厚實的內牆。
整座建築沒有窗戶、沒有煙囪,也沒有地下通道。
厚重的木門釘著堅硬的鐵條,有四個結結實實的鎖,沒有任何一個鎖壞掉……唯一擁有寶庫鑰匙的人,只有忠誠的守衛長高文和國王大熊羅勒。

高文該怎麼解釋那些不見的財寶?
他理當是最盡責可靠的屬下、最正直的朋友、最受國王信賴的鵝……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高文是一隻忠貞、誠實的鵝,他擔任皇家寶庫的守衛長,卻被指控偷竊寶庫裡的東西。高文很確定自己是無辜的,可是他無法證明這一切。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小偷呢?

「沒有人知道事情的全貌,也沒有人擁有全部的真相。」
知名卡通人物「史瑞克」的創作者威廉.史塔克經典小說中文版重新上市。
一個非比尋常的推理小說,一劑屬於後真相時代的解藥──繼〈亞伯的小島〉後,又一充滿智慧哲思的短篇故事,讓孩子們看見人性的善良、誠實與勇氣。

本書特色

1. 品格教育內涵
分類:人與人-珍愛接納
重點發展品格:忠貞、敬重、誠實、盡責/恩慈、節制
2. 畫風與敘述特色
.文字洗鍊,情節高潮迭起,令人一讀即愛不釋手的經典小書
.以簡短的篇幅探討哲學問題如「何謂真實?」、「人為何追求快樂?」、「何謂友誼?」等,啟發孩童的思考及分辨力
.書末併附討論反思問題及劇情大綱時間軸,可供教學利用參考
3. 同類書籍推薦
《亞伯的小島》(道聲,2018)

美國圖書館協會(ALA)最佳童書
美國童書協會(IRA-CBC)兒童評選最愛童書
紐約時報書評(NYT Book Review)年度最佳童書

作繪者簡介: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

威廉・史塔克(1907 –2003) 是漫畫家、插畫家,也是著名的童書作家,他的作品得過許多獎項,夢工廠製作的電影〈史瑞克〉〈按:港譯《史力加》)就是取材自他寫的故事。威廉・史塔克出生於紐約市,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藝術細胞,耳濡目染之下,成年後,他也自然而然的成為藝術家。1930 年,史塔克的作品開始出現在《紐約客》雜誌,從那以後他的作品一直很受歡迎。他於1968 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童書《吟遊豬羅蘭》。

1970年,史塔克的《驢小弟變石頭》獲得凱迪克獎(The Caldecott Medal)。他的作品還包括《多米尼克》、《真正的小偷》,而《奇奇骨》獲得凱迪克榮譽獎,《永遠的朋友》入圍國家圖書獎,《亞伯的小島》和《老鼠牙醫地嗖頭》則獲得紐伯瑞榮譽獎。史塔克的書還獲得了克里斯托弗獎,俄瑪・西蒙頓・布萊克獎,威廉‧艾倫‧懷特童書獎和美國圖書獎。他在歐洲獲得的獎項包括意大利的兒童文學獎,荷蘭的銀鉛筆獎和法國的基金會獎。史塔克更於1982 年被選為代表美國的安徒生獎候選人,1988年被選為安徒生獎的寫作候選人。

史塔克的著作豐富,還出版了十三本成人繪本,從1939 年的《人物百態》開始,他的創作包括《孤獨的人》、《男性/女性》、《幼兒園裡的苦悶》和《我們的悲慘生活》。

譯者簡介:柯倩華

早期研究兒童哲學思考教育,曾在大學教授幼兒文學、圖畫書賞析等相關課程。目前主要從事童書翻譯、評論、推廣,並參與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工作。翻譯的圖畫書及青少年小說逾百本。現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及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顧問。

導讀分享:更有智慧的去愛(柯倩華)
威廉.史塔克擅長用簡潔、幽默的手法處理嚴肅、深刻的議題,在曲折離奇的情節中細膩的描繪人性。因此,他總是創造出富戲劇張力的故事和生動鮮明的角色,引起讀者的共鳴。這本具有道德意涵的小說《真正的小偷》雖然篇幅短、角色少,探討的議題卻很重要,包括偷竊、驕傲、認錯、友情、寬恕、誠實、如何分辨事實真假……等,都是我們經常面臨的思考挑戰;而故事裡幾個主要角色經歷的人性考驗,必使讀者印象深刻且有所啟發。讀者第一眼看到封面上的高文,就是故事第一段介紹高文在大家眼中的模樣,神氣十足並認真投入工作。但很快的,第二段立即轉入高文的內心,讓讀者發現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嚮往自然,會農作與園藝,夢想成為偉大的建築師。別人眼中重要的工作,他卻感到枯燥乏味。這些角色特性的描繪為後來的發展埋下伏筆,更重要的是突顯出表象與真相之間的落差,也就是說,事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這正是本書的核心概念,主導故事的發展與結局。史塔克的寫作技巧高明,流暢自然不著痕跡。

雖然高文其實不喜歡他的工作,但他工作時的忠誠與負責沒有半點虛假,因為他很愛國王。因為愛,高文放下自己的夢想。國王魯莽、粗野,有著父親般的慈愛與堅強。這些人格特質的描繪,也是後來發展的伏筆。再次證明,在優秀的文學故事裡,角色與情節的關連密不可分。

「高文(Gawain)」這個名字,在英國文學裡最著名的例子是亞瑟王傳說裡的圓桌武士之一──高文騎士。他出身貴族,為人熱情、忠誠、有高尚的騎士精神,是令人尊敬的英雄人物,甚至被認為是「完美騎士」的代表。他還研究香草植物,具備一點療癒的能力。這些特質跟本書裡的主角頗為相似。

史塔克的文筆經常散發一種古典優雅的氣質,理路清晰,講究用字遣詞,有時即使是微小的細節,也用很莊重的語氣。這種風格形成獨特的幽默趣味,雖然有時帶一點荒謬或諷刺意味,但更多的是機智。

這個貌似偵探推理的故事進行到三分之一後,讀者就知道謎底是什麼了。這樣的安排很少見,一般故事較常藉由追查真相的懸疑性吸引讀者看到最後。不過,史塔克不是一般的作家,這本書也不是一般的偵探小說。史塔克不僅處理「事件」,他要探究的是事件背後的「人性」。他似乎認為,對於故事裡的角色以及讀者來說,「人性」才是最重要的。讀者以全知觀點的角度(讀者知道的比角色更多),去認識「人」,包括自己。我們在書的第二個部份,看到精彩又深沉的人性獨角戲。人有軟弱如貪婪、驕傲和怯懦,也有善良、誠實和勇氣。在此,良心律是道德的判準,當行為或思想不符合道德判準時,良心的痛苦折磨便是最大的處罰。即使是盲從的群眾,也會受到良心的管教。所以,在故事的第三個部份,平反不公義的事情比找出誰是真正的小偷更值得關注。不然,「誰也沒有辦法再感到快樂了。」

全書對「痛苦」的描繪生動,呈現由淺到深的層次。最後,原本災難般的痛苦經驗,竟然成為寬恕與恩慈的基礎。因為經歷過痛苦,所以有體恤他人痛苦的惻隱之心與力量。「他又能愛他們了,不過現在他比以前更有智慧的愛他們,知道他們的軟弱。」愛可愛的人,本來就容易;愛那不可愛的人,才是愛的真諦。當我們認識了人性的美善與黑暗、堅強與軟弱之後,必須學習更有智慧的去愛。畢竟,「我們都會犯錯」,沒有人擁有全部的真相。

什麼是真正的(real)?什麼是現實(reality)?書名像在提醒我們思考:不知道真相的時候,該怎麼辦?在故事裡,沒有直接證據的情況下,有的自以為是或自以為義、有的盲從於權勢、有的人云亦云,就像人們常基於自己的理性計算而失去信心。當證據出現,大家才明白,即使位高權重者也可能不知道真相。不知道的時候,就承認不知道比較好。人若以為自己無所不知,便是禍患的開始。

一場風波過去,生活恢復昔日的平靜,但每個角色都有了一點成長,希望讀者也是。雖然作者提醒我們,沒有什麼是完美的;不過我認為,這本書裡的27幅插圖,表達了角色準確的神韻和感受,既莊重又詼諧,為這個故事做了最完美的搭配。

書名 真正的小偷
原文書名 The Real Thief
作繪者 威廉・史塔克(William Steig)
譯者 柯倩華
商品編號 TW863
頁數/開本 14.9 x 21cm/100頁
印刷 彩色/平裝
適讀年齡 9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2252
定價 港幣61元(道聲之友:港幣52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夏綠蒂的撲滿

夏綠蒂得到一個小豬撲滿,而且是個可以實現願望的魔法豬,
不過,必須存夠多的錢,直到豬發出「叮」的聲音。
於是夏綠蒂開始想辦法存錢,她把得到的錢都投進撲滿裡,
終於,聽到「叮」的一聲!
夏綠蒂能夠順利實現願望嗎?

作繪者簡介:大衛.麥基(David Mackee)

1935年出生於英國德文郡,是英國知名的圖畫書作家。在普利茅斯藝術學院就學期間就開始投稿,他的繪畫風格頗受美國漫畫家Saul Strinberg和法國漫畫家Andre Francois影響。麥基的作品寓言故事的味道濃重,他自己也認為他的書並不只是寫給小孩子看,也寫給還保有童心的大人。麥基的故事富含英國人獨特的幽默感,並擅長在故事中營造思考空間,讓他的作品簡單中帶著濃厚的韻味。

譯者簡介:柯倩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曾在大學教授幼兒文學、圖畫書賞析等相關課程。目前專職從事童書翻譯、評論、企劃諮詢,並參與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工作。翻譯圖畫書及青少年小說共逾百本,現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組委會顧問。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書與人生(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家)
這本書的中文版曾於2005年由悅讀文化出版,知道的讀者似乎不很多,雖然評價不錯,可惜還是絕版了。十二年後道聲重新出版發行,身為原譯者的我很慶幸能重新修訂譯文,讓讀者更準確的體會這本英國經典圖畫書奇特的幽默與哲思。

 

重譯時幾乎每一頁都做了修正,使中文讀起來更流暢,也使原文隱含的喻意保留得更完整。後者主要牽涉到語句的型式。新、舊版的語句表面看起來意思差不多,然而作者細膩的寫作技巧藉由語句的排列順序和重複型式,表達許多意在言外的弦外之音,也表現作者的寫作風格,是舊版沒有完全掌握到的。例如,原文對「豬」的指稱刻意含糊,好像是物品又好像有生命。三位鄰居說的話有一致的形式,恰與珍珍阿姨成對比。豬說的那句關鍵話,描述的其實是客觀現實的可能性,而不是個人主觀感受(是否順心如意),意即無論你是誰,都可能遇到冷冰冰、硬邦邦有如鐵板一般的困境,而這樣的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一直覺得翻譯很像走鋼索,步步為營仍不幸失足時,只能感謝奇蹟出現,有第二次機會。書,也有點像是為人生預備第二次機會。
美國兒童小說家凱瑟琳‧派特森 (Katherine Paterson) 曾說:「書讓我們為人生作準備。」好的文學作品並不提供人生的標準範本或解答,而是呈現各種真實的可能性,包括喜怒哀樂與陰晴圓缺。讀者受到啟示而激發思索與想像,找出自己的處世之道。也就是說,讀者可藉由故事角色的經驗獲得學習和成長。讀書就像人生的練習或彩排,在其中經歷嘗試和犯錯,以至於面對真實人生時有所準備,可重新來過。

許多成人擔心這本書沒有甜美的結局,對小孩來說太過可怕。事實上,很多小孩讀完後興奮得拍手叫好,彷彿有人說出了他們一直知道卻很少被提出的事實:「人生有可能很辛苦的。」小孩是人,童書也可以很文學,真正的文學表現真實的人生與人性。不努力沒有收穫,但努力也不保證一定有滿意的結果,這是小孩也會遇到的艱難。如何在意外或挫折中找出建設性的意義,保持希望與信心,是重要的人生課題。魔法豬承諾「實現一個願望」藏了語意含混的陷阱,夏綠蒂在慌亂中的確實現了一個願望,只不過不是她的願望。
大衛‧麥基是著名的冷面笑匠,擅用幽默、諷刺的手法讓讀者體驗人生各種樣貌。他在這個故事裡塑造了一個非典型兒童角色,不完全好或壞,兼具人性的美善與軟弱,在家常的生活場景裡演出人生的轉折與驚奇。除了高明的說故事技巧之外,他也運用圖像語言闡釋主題。

畫面以多視角方式呈現,彷彿同時從多元角度觀察世界,升高觀點向下俯瞰,使讀者的視野更遼闊周全,擴張對故事涵意的理解。圖畫描繪的人生比文字敘述的更豐富:有人玩樂,有人工作,有人迷路,有人吵架,有人偷竊,有人分享,有人因為遛狗成了朋友,還有穿著紅心T恤的女人和拿著紅心提袋的男人一路發展出美好的結局。這本書裡有悲劇也有喜劇。夏綠蒂的人生只是其中之一。這可能也是她一開始就不在畫面正中央的原因。她的不幸,不是世界的全部;還好,這個世界比她以為的還要廣大、奇妙。她若明白這一點,或許將不會捆綁或陷溺於自己的遭遇,可以在寬廣的世界裡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夏綠蒂大概沒有注意到其他人的故事,現實中的我們也經常如此,以第一人稱的主觀看待人生與世界。幸好閱讀提供全知觀點,提醒我們生活中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最後有個小男孩捧著另一個豬撲滿,似乎暗示這樣的劇情可能繼續發生,而且不只在書裡。下次再遇見宣稱能實現願望的魔法豬時,但願我們已有足夠的裝備與智慧。

書名夏綠蒂的撲滿
原文書名Charlotte’s Piggy Bank
作繪者大衛.麥基(David Mackee)
譯者柯倩華
商品編號TW831
頁數/開本22.7×27.8cm/32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1736
定價港幣93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延伸閱讀烤箱讀書會

鴨子的假期

28-duck's-vacation


鴨子終於去度假了。
他有一把沙灘椅、一本書,
和不受打擾的安靜時光。
不過,美好的計畫沒有完全實現。

當你,是的,就是你,
開始翻閱這本書時,
鴨子的假期就真的很有趣了!

這是一本書中的主角鴨子和書外的讀者,形成有趣互動的書,
鴨子不停地對著讀者喊話,希望讀者不要再翻頁。
但是,書,就是要翻頁故事才能繼續嘛!
不過,你確定書裡的主角,希望故事發展下去嗎?
不!他就是想要留在那一頁,或者……要求回到第一頁!

作繪者簡介:吉萊德.蘇法(Gilad Soffer)

畢業於希伯來大學心理系及耶路撒冷的比撒列藝術與設計學院視覺傳達系。他為多本在以色列出版的圖畫書擔任繪者,曾獲童書插畫獎 (Ben Yitzhak Award)。這本書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作品。他和他的伴侶及三個女兒住在特拉維夫市。

譯者簡介:柯倩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曾在大學教授幼兒文學、圖畫書賞析等相關課程。目前專職從事童書翻譯、評論、企劃諮詢,並參與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工作。翻譯圖畫書及青少年小說共逾百本,現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組委會顧問。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隨事隨在(柯倩華/童書評論家)

 

圖畫書包含文字、圖畫、整體設計……這種藝術形式奠基於文字與圖畫互相依賴、左右兩頁同時呈現,以及翻頁時產生的戲劇效果。─Barbara Bader

翻頁,對許多書來說可能只是敘述上的間隔段落,但這本書充份運用這個閱讀時必要的動作,將圖畫書的形式與內容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創造出新奇的趣味。它不只提供一個有趣的故事,也展現一種有趣的講故事的方式;更清楚的說,它讓我們看見一個可能只有用圖畫書這種形式才能講的故事。
故事裡的角色不只是演戲給我們看,而且一直跟我們講話,甚至對話。作者成功的製造了一種「錯覺」,讓讀者彷彿參與、甚至主導故事的進行。鴨子不停的叫嚷、哀求、抱怨,好像他的喜怒哀樂都是讀者造成的。故事角色和讀者之間跨越虛構與現實的界線,角色真實鮮活,明明是預先安排好的情節卻像是不斷發生意外的現在進行式,延伸出更多可能性的想像空間。小讀者應該會很享受這種參與、互動式的閱讀,感覺自己成為故事的一部份。這種「這個故事跟我有關係」的感受,對小孩很重要。他們覺得自己不是被動的旁觀者,而是主動的、創造式的進行如遊戲般的閱讀,會有更多體驗的樂趣。這本書的幽默和創意,使紙本閱讀產生更多動態的可能性。

鴨子希望讀者不要翻頁,但如果不翻頁,故事就沒有了。下一頁有時是驚喜有時是驚險,總之一定要繼續下去才可能有好看的故事,滋養、啟發、或撞擊我們的感受與思考。人生也是這樣吧,我們常有需要抉擇的時候,該停留在原地,或繼續往前走?我們憑靠什麼勇敢前進?或許,曲折與意外使故事更好看,也使人生更豐富,經歷考驗的人才有淬鍊過的情感與思想。
究竟什麼是完美的假期?答案可能是每個人主觀的感受,這個人的天堂可能是那個人的地獄。鴨子以為完全照自己的意思,就可以自由自在,就有度假的感受。事實卻證明,照自己的意思不一定就會產生好的結果。我們的眼界和思想如何能完全預測未來、掌控環境?鴨子在不停的抗議、煩惱中,錯過所有享樂的機會,但周邊其他人卻玩得很高興呢。如果鴨子不堅持隨心所欲,能隨遇而安,會有不同的假期嗎?可以確定的是,能隨事隨在的安定感,無法寄望於外在環境的順利,而是一種內在的力量,安安靜靜知道自己不能完全掌管翻頁,依然可以在屬於自己的這一頁竭力活出精彩的故事。

書名鴨子的假期
原文書名Duck’s Vacation
作繪者吉萊德.蘇法(Gilad Soffer)
譯者柯倩華
商品編號TW770
頁數/開本20.7×25.6cm/32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0258
定價港幣93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延伸閱讀烤箱讀書會

路易

louie

蘇西和羅貝多表演一齣偶戲,所有的朋友都前來參加,安靜、害羞、沒有什麼朋友的路易也在人群裡。舞台布幕一拉開,路易一看到「葛希」出場,不由自主站了起來,大聲的跟葛希打招呼,打擾了偶戲的進行。蘇西費了一番功夫才把他安定下來。

這齣戲逗得台下歡笑聲不斷,路易更是大聲拍手叫好。戲劇落幕了,路易獨自一人走回家。他作了一個夢,夢見和葛希一起玩、夢見大家都在嘲笑他。從惡夢中驚醒,路易發現他的新朋友給了他一個大驚喜!

作繪者簡介: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

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他從1960年代開始創作圖畫書,其中自寫自畫的共有二十二本,包括得到凱迪克金牌獎的《下雪天》(The Snowy Day),和得到凱迪克榮譽獎的《酷眼鏡》(Goggles!)。季茲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主要募款人,他曾為基金會設計了一系列卡片,籌募近五十萬美金,幫助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貧困兒童,他也參與了1971年為兒童召開的白宮會議。以他為名設立的「艾茲拉.傑克.季茲獎」每年頒給最有潛力的新進作家和插畫家。

譯者簡介:柯倩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現從事童書評論、翻譯與研究教學,並經常參與各童書獎項評審工作。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兒童的力量 (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家)

這本圖畫書原文書名Louie,曾於2004年以《嗨!路易》為中譯書名與台灣讀者首度見面,現在改由道聲出版社重新發行,讓這本經典能在台灣繼續活下去。藉此「重生」的機會,身為原譯者的我,也將六年多前的譯文做了一些修改。幾乎每一頁文字都重新修飾,期使譯文的表現更精準、流暢,更貼近原文的氣味。這項工程證實我對圖畫故事書的看法,那就是,文字不僅表達意義,文字也「演出」故事的韻味和感覺,進而影響文圖合作形成的想像空間。

另一個改變是故事角色之一(原文Roberto)的譯名由原來的「羅伯特」改成了「羅貝多」。因為,以這個角色為主角的另一本圖畫書中譯版《夢》於2006年在台出版,這個角色在該譯版的名字是羅貝多。台灣在翻譯英文名字上沒有統一標準,有時讓讀者很困惑。我希望讓讀者知道這兩本書裡的角色是同一人,所以改成相同的譯名。這也有助於讀者認識作者的創作手法。季茲經常安排相同的角色出現在不同的書裡,使作品之間產生有趣的關連。例如,路易這個小孩,後來又出現在《路易的奇遇》、《問候月球上的人》裡。著名的「彼得系列」七部作品(中譯本已有《下雪天》、《彼得的口哨》、《彼得的椅子》、《給艾美的信》、《嗨!小貓》),讓讀者彷彿看著一群鄰家小孩成長一般,倍感親切。這本書裡的蘇西是彼得的妹妹,羅貝多是彼得的朋友,彼得的小狗威利和另一個好友阿奇與小貓悄悄現身在看戲的觀眾裡。每個小孩在自己的故事裡是主角,在別人的故事裡成了配角。

季茲擅於描繪「活生生的小孩真正會做的事」。他筆下的小孩天真、強韌、幽默又富創意,就像他經年累月在紐約布魯克林區街頭巷尾觀察到的小孩一樣。他們用遊戲發展自我,創造生活的意義。蘇西和羅貝多在書中表現了自主自動的精神,以及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自己想辦法」,不過「自己」並不孤立,而是「和朋友在一起」的自己。小孩需要朋友,「都想和自己的朋友坐在一起」,沉默的路易也不例外。但小孩的世界並不理想,有些小孩會欺負別的小孩,有些小孩會交不到朋友。路易對微笑娃娃葛希一見鍾情而情不自禁,無聲的道出稚嫩寂寞的心靈多麼渴望友情。

季茲曾說;「我覺得最好的創作方式是把故事說得越簡單越好。我用暗示或隱喻,避免過度陳述。讀者會帶著自己的詮釋參與解讀,我的書才算成功。我很喜歡俳句—說得那麼少卻傳達了那麼多。我的創作準則是? 少即是多。」

《路易》的確展現了化繁為簡的文學技巧,以精簡的文字,巧妙的情節,描繪動人的人性場景和情感。故事的地點可能是不起眼的城市角落或老舊社區,隨處可見塗鴉和垃圾。但豐富的圖畫及圖像語言,運用戲劇化的構圖、色彩及拼貼,加上烘托氣氛的明暗對比,使我們忘記破舊、髒亂和貧窮,看到了兒童美妙的想像力和生命力,看到了超越現實的可能性。季茲像神奇的魔術師,讓我們在一瞬間瞥見人性的光彩,而對所存在的現實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季茲的母親一直很支持和鼓勵他在創作上的掙扎與堅持,他用母親的名字「葛希」作為微笑娃娃的名字,更顯示這個故事想帶給小孩的溫暖和安慰。在路易墜入令人難過的夢境時,蘇西和羅貝多想到什麼? 做些什麼? 故事沒有明講。總之,奇妙的事發生了。雖然只是小孩,也能幫助別人,為別人著想,也能無條件的給與。兩個小孩玩一場偶戲,也玩出一齣人生好戲。一個善意的決定,創造了令人難忘的故事。

書名 路易
原文書名 Louie
作繪者 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
譯者 柯倩華
商品編號 TW679
頁數/開本 23×20.3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262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小孩的禱告

06-prayer-for-a-child

國外得獎紀錄:凱迪克金牌獎

小女孩對上帝最真誠的禱告,
麵包牛奶、家人朋友,生活周遭的點點滴滴,
祝福、感謝和祈求,這首愛的禱文溫暖每個孩子的心房。
這篇禱告文雖然是為一個小女孩而寫的,卻適合全世界所有的小男孩和小女孩。禱告的內容包含對日常事物的珍惜、對朋友與家人的愛,並有上帝慈愛全能的保護。簡短的禱告文充滿素樸而美好的敬意與感恩,適合各年齡、種族的人,也提醒我們,永遠有責任保護小孩的信仰與希望。

作者簡介:瑞秋‧菲爾德(Rachel Field, 1894-1942)

出生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曾從事編輯工作,後專職寫作,是才華洋溢的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及畫家。 她於1929年創作的兒童小說經典Hitty, Her First Hundred Years,使她成為第一位獲得紐伯瑞金牌獎的女作家。兩年後又以Calico Bush贏得紐伯瑞銀牌獎。她擅長描寫日常事物,並賦予童真的趣味。她為自己的女兒寫下這篇小孩的禱告詞,也樂意和全世界的小孩分享。

繪者簡介:伊莉莎白‧奧頓‧瓊斯(Elizabeth Orton Jones, 1910-2005)

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在芝加哥大學主修藝術,畢業後赴法國研習繪畫。她寫過多部兒童小說,包括﹕Twig, Big Susan, Song of the Sun等,都很能貼近兒童的想像。她的插畫作品多半以宗教書籍為主。1943年她與母親Jessie Orton Jones合作出版了Small Rain: Verses from the Bible,以純淨細緻的插畫獲得凱迪克銀牌獎。她為《小孩的禱告》繪製的圖畫,完美的烘托出文字的精神和寓意,呈現純真崇敬的氛圍,獲得1945年的凱迪克金牌獎。

譯者簡介:柯倩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班肄業。現從事童書評論、翻譯與研究教學,並經常參與各童書獎項評審工作。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黑暗裡的亮光(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者)

這本書獲得1945年美國圖畫書界最高榮譽凱迪克獎(Caldecott Medal),其涵意及表現手法極具普遍性。內容包含一般小孩熟悉易懂的生活事物,由近及遠,描述並呵護對小孩重要的東西。圖畫中佈置許多使小孩感覺熟悉、友善、逼真的場景細節,如小天使、兒童畫、玩具、書、臥房、客廳、公園等。重覆出現的物件加強畫面的連貫性,美麗的圖飾花紋增添畫面的細緻感,柔和的亮度烘托出夜晚靜禱的氛圍。整體愉悅而寧靜、豐富而井然有序,聚集眾多不同膚色、國家的小孩展現相同的笑容,適當詮釋了文字的涵意。這本書像經典童書《月亮晚安》(Goodnight Moon),讓小孩覺得溫暖、安全。

不過相較於《月亮晚安》的幼兒語言,這篇禱告原文的詞彙和語法比較像成人的語言。這是時代的語言習慣,也與當時對兒童及童書的看法有關。隨著認知科學及兒童發展的研究日益精進,兒童閱讀的需求也不斷更新。現在譯介這篇具普世意義的禱告文給小讀者,就須考慮文字的「時差」。

這本書的適讀年齡從學齡前幼兒開始,我們希望讓小讀者易懂且琅琅上口,可跟著大人誦讀。因此,文字必須淺顯、流暢,又不失原有的文雅;原文許多押韻的語詞,沒有兼顧語意及語音的中文可對應,故多處不能直譯。在忠實傳達原意的前提下,採取等效翻譯的原則,儘量保留原文美妙的形式特色。例如,維持重複的語句形式、精算語句的結構與字數長短、斟酌字音的平仄組合等,利用韻文以外的方式表現原文的節奏感和音樂性。有時將原文分解重組,有時用雙關表達原意,像在不停設定和解析語言的密碼。例如,bless譯為祝福和感謝,意指祈求神祝福我們的日常所需,我們享用這些東西時,同時接受隱藏其中的恩典,並為此感謝。以床的懷抱比喻神的懷抱,鞋的引導比喻神的引導,藉晨光表現從黑夜到白晝的明暗對比。

睡前禱告,是在一天的忙碌、興奮、挫折、計畫都結束後,讓自己安靜下來,聽內心的聲音,與內在對話。耳朵、眼睛與心思不停滯於外在事物表面,學習關注和思考隱藏在事物中的訊息與意義。穿上鞋子可走路也會跌倒、心愛的玩具會壞掉或遺失、照顧我的人會責罵我,美好的生活原來不在於擁有什麼,而在於自己的觀點。生活充滿不安與變動,小孩憑藉什麼來保持「珍惜、感謝和祝福」的觀點?不憑眼見,信心和希望的根源由何而來?書中的小孩,數算自己擁有的一切不理所當然,自知在慈愛全能神的保護中並不孤獨,在看待事物的態度上有敬仰的方向。因為珍惜自己而有自信自尊,記得感謝而不致自私自大,時常祝福而能關懷、幫助別人。入睡前,是每個人獨自面對黑暗的時刻。小孩的禱告彷彿一句一句扎下自己的根基、一次一次確認最重要的價值,讓自己不隨世事變動和情緒感覺而飄浮,在黑暗裡仍有相信與仰望的亮光。獨自面對黑暗的時刻何其多,小孩也絕不例外。幸好,我們都可以禱告。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和孩子一起享受禱告(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一直以來,我鼓勵女兒Vivi自己開口禱告,我還記得她兩歲多時第一次獨自完成的謝飯禱告是:「主耶穌感謝你給我飯飯、肉肉和青菜,還給我湯匙,給爸爸媽媽筷子。」為桌上的食物感恩是每個人都會做的,但是為餐具一一感恩,只有孩子的眼睛和感性才能抵達那個境域。
睡前我和Vivi一起閱讀本書,她聽著小女孩的禱文,七嘴八舌的給了許多回應。一下子問我為什麼要害怕外面黑漆漆?一下子問我小女孩的爸爸媽媽在哪裡?為什麼她一個人禱告?聽起來好像都不是這本書的重點,但是卻透露著剛滿三歲的Vivi對禱告的想法和禱告方式的認知。
書中的小女孩為她所擁有的東西一一感謝上帝,Vivi好像被提醒了似的,當她看見為鞋子感恩的那頁,就說:「我也要謝謝主耶穌,今天我也有買新鞋子。」看見女孩為小椅子感謝的那一幕,她說:「我們家沒有這種椅子,可是我有乾爹乾媽送我的更小的椅子,可以坐著穿鞋,也可以墊高高洗手。」我聽她說著那些話,深深相信隨處感恩、禱告的習慣是可以互相「傳染」的。

讀完這本書,看著進入夢鄉的Vivi的臉蛋,我想起許多與她一起禱告的景況。她肚子不舒服時,都一定會找家裡的大人為她輕撫著肚子禱告,禱告完就開開心心去大便。看見別人家的媽媽肚子大了起來,回家竟然摸著我的肚子禱告說:
「主耶穌感謝你,請你給媽媽生新的小baby。我要一個弟弟、一個妹妹,還要,嗯……還要一隻青蛙。」
我享受著Vivi的禱詞,甚至幻想著自己是一隻肚皮脹大的母青蛙,繞著池塘呱、呱、呱的唱著感恩之歌。為孩子沒有邏輯的禱告感恩,也為她對上帝的能力的全然信任感恩……

書名 小孩的禱告
原文書名 Prayer For a Child
作者 瑞秋‧菲爾德(Rachel Field)
繪者 伊莉莎白‧奧頓‧瓊斯(Elizabeth Orton Jones)
譯者 柯倩華
商品編號 TW626
頁數/開本 18.2×22.2cm/3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455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