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之前

生活中總是有飛機要趕、有公車要等,這裡有個孩子期望擁有脫離常軌的一天。當厚雲聚集,大雪紛飛,孩子的祈求從沈睡的城市昇起。於是,匆忙的世界歸回寧靜,孩子一家得以享受大雪帶來的自由與平安。

書裡簡短的文字念起來像一首歌,用刮板製作的插畫讓人驚豔,贏得紐伯瑞榮譽獎的作家和凱迪克獎得主合作的作品提醒我們,當你誠心渴望的時候,願望可能真的會實現。

作者簡介:喬艾絲・席曼(Joyce Sidman)

其作品《黑暗皇帝和其他夜晚的詩》(Dark Emperor and Other Poems) 得到紐伯瑞榮譽獎。她的《紅色在樹梢唱歌》(Red Sings fro Treetops)、《水船蟲之歌》(Song of the Water Boatman) 得到凱迪克榮譽獎。這些得獎作品,讓她獲得全國英語教師評議會頒發的卓越童詩獎。她和家人住在明尼蘇達州的威札塔,她常常祈求家門口有足夠的雪可以滑雪,這些祈求經常實現。 www.joycesidman.com

繪者簡介:貝絲・科隆斯(Beth Krommes)

其作品《夜晚的房子》(The House in the Night) 得到凱迪克獎,她美麗的作品還有《蝴蝶眼睛和其他草原的秘密》(Butterfly Eyes and Other Secrets of the Meadow),和近期的《藍上之藍》(Blue on Blue),這本書被評論家形容為「繁複有力」、「不論是技巧或是心靈層面都令人驚歎」。她住在新罕布夏州的彼得堡,她常祈求被積雪困在家裡,能夠和家人、一本好書,還有爐中的火光為伴。 www.bethkrommes.com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用圖畫詮釋一首詩(宋珮/藝術工作者)
這本書裡的文字是一首祈願詩,是一個人藉著禱告向至高的創造者、主宰者表達心裡的願望,期待能夠得到回應,使願望成真,這個人的祈求是夜裡能下一場漫天大雪,覆蓋大地,以致於平日匆忙的生活得以舒緩,所有的人能從平靜從容中得到身心的愉悅。文字並沒有表達是誰在祈禱,也沒有提到其他的人,或者是發生的時間和地點,這一切都由圖畫呈現,讀者需要仔細讀圖,才能了解完整的敘事。

書的扉頁是用大遠景描繪廣闊的天空與大地,還有地面上的城鎮、屋宇,同樣的景物,在前扉頁畫的是下雪前,後扉頁則是正在下雪。故事從書名頁開始,穿靴子的女人和孩子牽著狗帶著讀者進到下一頁,是獻詞頁,由遠景看得出她們即將離開公園,這時天暗了,車燈點亮了。她們在回家的途中經過麵包店,孩子想停下,媽媽卻急著向前走,直到一棟公寓的門口。下個單頁是一家人準備吃晚餐,時間大約是五點二十分,女孩看著行李和帽子,表情不太開心;右頁的時間是七點鐘,女孩已經上床,媽媽換上飛行員制服坐在床邊,女孩把帽子藏在背後,顯然不願意媽媽出門,跟飛行有關的書和玩具散在她們四周。

下個跨頁是七點半,媽媽在折衣服,行李準備好了。小女孩想必已經睡覺,這時文字才開始敘述,緩緩說出了小女孩心裡(夢裡)的願望,隨著說出的祈願,天空果真風起雲湧,下起雪來。飛行員媽媽出門等公車、讓公車載往機場(有路標指示)、在機場大廈等待(所有航班都取消和延後了),然後離開機場。她招手搭上剷雪車,回到家時是早上快七點。吃過早餐,全家到公園滑雪撬,然後買了麵包店的點心回家……。所有的過程都在圖畫裡清清楚楚鋪陳了,讓讀者可以自己說出故事。

由此看來,這本書的畫面就像無字圖畫書一樣,畫家藉著圖畫串連起故事線,運用細節表達時間、情緒和情節的轉折,並且架構起場景,營造從傍晚到深夜,再到早晨的光線和氣氛,刮版畫厚重的黑色線條尤其適合刻劃光影對比,表現重量與體積。不過,當我們將圖畫配合文字一起欣賞的時候,更會發現詩裡面比較抽象的意念如何巧妙的轉化成了可以理解的圖像,讓我們更能欣賞字句當中的節奏、隱喻與美感。這樣的文圖合作實在難得!

書名 天亮之前
原文書名 Before Morning
作者 喬艾絲・席曼(Joyce Sidman)
繪者 貝絲・科隆斯(Beth Krommes)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43
頁數/開本 19.4×25.4cm/4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811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最重要的事

24-a-days-work

小柯和外公滿心希望能找到工作,因為外公不會說英語,小柯就負責和廂型車司機溝通。他對司機說,外公是很棒的園丁,於是那個人決定僱用他們工作,這筆錢可以讓他們晚餐加菜,媽媽也會非常高興!
 
但是外公對園藝一竅不通。「很簡單,」小柯說,「還不就是種種花和玫瑰之類的事。」
 
這份工作起初似乎也真的很簡單,直那位司機回來,才發現小柯沒有說實話,他和外公完全做錯了。 就在外公想辦法彌補錯誤的時候,小柯發現了外公值得尊敬的一面,也學到一件最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伊芙‧邦婷(Eve Bunting)

伊芙˙邦婷是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著作逾兩百本;擅長以簡潔平實卻張力十足的文字,關切與小孩成長相關的各種社會性議題,不論是遊民、孤兒、戰爭、街頭暴動,或環境保育等主題都有深刻動人的描繪。中譯作品有《我們的樹》、《小魯的池塘》、《記憶的項鍊》、《爺爺的牆》、《煙霧瀰漫的夜晚》、《開往遠方的列車》、《陽光之家》、《小熊的小船》、《我想有個家》、《艾莉絲的樹》和本書。邦婷目前定居於加州帕沙迪那市。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美國著名插畫家,大學主修繪畫,一九七二年出版第一本童書後,至今作品已逾七十本。他擅長以流暢的鉛筆線條勾勒故事的場景和人物,再以水彩暈染營造故事動人的氛圍。他與邦婷女士合作許多本圖書畫,其中包括《爺爺的牆》、《艾莉絲的樹》、《小魯的池塘》、《我想有個家》等。目前定居在亞利桑那州的杜桑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一直對邦婷的作品深深著迷,也推介翻譯了許多她的圖畫書,希望這些動人的故事,能幫助大小讀者更深刻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專職從事童書創作、翻譯、評論與相關課程教學等工作。目前定居在台中東海大學旁。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誠心彌補過錯,贏得尊嚴和信譽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一九五九年,三十一歲的邦婷和先生作了個影響一生的重大決定:為了不讓小孩在混亂與充滿政治宗教紛爭的愛爾蘭長大,他們舉家遷居美國加州,在新的國度安身立命。這個決定不僅成為邦婷走入童書創作的開始,同時成為她日後作品關懷的焦點。

初移民時,儘管沒有語言隔閡,邦婷在生活上仍必須面對許多等待適應的問題,這段日子使她充分感受許多跟她一樣,從各地進入民族大熔爐的移民者,倍感艱辛的生活歷程。因此,當她開始提筆創作時,便很自然在作品中呈現這些人的困境和問題:從一九八八年,描繪加勒比海島國難民,於感恩節前夕逃亡美國的"How Many Days to America"、九四年因加州大暴動,而引發種族融合思考的《煙霧迷漫的夜晚》(和英出版)、九六年藉由墨西哥移民於聖誕節前返鄉,探討國籍認同的"Going Home",到九八年敘述日裔美國人在珍珠港事件後,被送往集中營的"So Far From the Sea",處處可見邦婷對移民者的深情關懷。其中於九四年出版的本書,也是當中極具代表性的作品。

邦婷在處理這類主題時,除了真實反映移民者的處境和問題外,更看重的是人性與生命本質的意義和價值。正如故事中的這對祖孫,儘管他們面臨著移民家的典型難關(生計壓力和語言阻礙),卻王不因此受到理所當然的同情與寬待,他們同樣必須辛苦工作換得溫飽,也必須規規矩矩行事為人。故事的移民背景呈現了問題情境,但真正的核心還是在於「人」。正如故事中的外公一再向小孫子強調:為過錯付上代價、誠心彌補的重要,因為不管身處何地,出身為何,這都是作人最基本的準則。邦婷透過角色幫助小孩,設身處地思考生活中時常必須面對的衝突和兩難困境,並且從中看見作正確抉擇的重要性。她不會使小孩在思考中對自己應作的決定失去信心,相反的,因為這些具實可見的角色示範所彰顯的人性光輝,為小孩帶來充滿希望的勇氣,去面對各種生命難題,學習這些對他們一生受用的「最重要的事」。

邦婷擅長以小孩的眼光去觀察和描述事件,透過童稚單純又敏銳的眼光或敘述,除了使故事顯很格外動人,也拉近小讀者和故事主人翁之之間生活經驗的落差,很快的走進故事主角的內心世界,和他們一起品嘗這段人生過程中的酸甜苦辣,體驗並學習潛藏其中的課題。此外,邦婷也不忘在故事中溫柔的提醒陪讀的大人,陪伴和以身作則在小孩成長與生命學習過程中的深刻影響,一如故事中的外公和小孫子和自我的堅持,並且陪同小男孩一起面對並解決問題,對渴望發展自我,又必須遵守規範的小孩來說,這種親身示範遠比憂心忡忡的叨叨唸唸更具說服力。

故事中的外公誠心彌補過錯,也能為僱主著想,不僅換得僱主同等對待,願意提供一份正式工作,更為自己贏回尊嚴和信譽,他們彼此關懷和接納,造就了美好的結果,這其實也是邦婷常常調和在故事中的養分。邦婷曾在一本自傳式的圖文書"Once Upon A Time" 中寫道:「從前我們破壞樹林,現在讓我們不要重蹈覆轍;從前我們參與戰爭,現在讓我們學習和平的重要;從前我們不會彼此關懷,現在讓我們努力付出關心,互相瞭解。如果真能這樣,我們共享的世界豈不變得更美好嗎?」我想,這不僅是邦婷的心願,也是她對每位大小讀者的由衷期盼吧。

書名 最重要的事
原文書名 A Day’s Work
作者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53
頁數/開本 25×22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480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感恩之門

17-the-thanksgiving-door
感恩節到了,一個移民家庭正忙著準備他們的感恩節大餐,這將是他們在自己的餐廳中度過的第一個感恩節,大家都期望這會是個完美的節慶。餐廳中央擺了長長的桌子,火雞在烤箱哩,奶奶也把削好的馬鈴薯扔進鍋子,一切準備就緒。

可是就在這時候,兩個陌生人走進他們的餐廳。誰忘了把門關上?這下子,他們的感恩節大餐毀了!孩子們要把不速之客嚇走,奶奶可不這麼想,於是,艾德和安妮就成了他們的座上賓。

黛比‧艾威爾生動活潑的插畫,精準捕捉了這個特別的感恩節所散發的溫暖和力量。就像清教徒和印地安人共享的第一個感恩節,這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族群一起體驗和發現奶奶說的至理名言:「感恩節的大門就像快樂的心,要大大敞開著。」

作繪者簡介:黛比‧艾威爾 (Debby Atwell)

美國著名童書創作者,原為風景畫家,後轉做童書,擅長以民俗藝術畫風,透過自己的獨特觀點,表現與美國歷史相關的故事題材,並且關懷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一九九六年曾經以《Barn》一書,獲得美國《學校圖書館月刊》的年度最佳童書。目前定居緬因州。

譯者簡介:劉清彥

從來沒有吃過感恩節的火雞大餐,卻很喜歡這個節日特別又溫暖的精神和意義。學新聞卻鍾愛兒童文學,目前從事童書創作、翻譯、導讀、評論和推廣兒童閱讀等工作。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打開心門,凡事感恩,彼此接納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一說完故事,小朋友就七嘴八舌討論起來:「馬鈴薯為什麼會卡在門下面?」凱凱說是它自己滾過來的;琪琪說它本來就在地上,奶奶開門時沒注意就卡住了;眼尖的家恩指著封面大叫:「是奶奶用腳踢進去的!」

接著,另一個問題出現了。「奶奶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凱凱說奶奶要掃地,用馬鈴薯卡住門;安安說奶奶不想讓小黑狗叼走那顆馬鈴薯;向來安靜的小倩說:「因為奶奶說,感恩節的大門就像快樂的心,要開得很大很大才行。」

「奶奶的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問。凱凱搶著回答:「感恩節本來就是要感謝上帝,然後和別人分享的日子嘛。」

凱凱這句話,使我們的話題一下子反轉了近四百年時空,來到英國清教徒搭著五月花號,歷經千辛萬苦才抵達的新大陸。清教徒在寒冬漸近時分踏上那片陌生土地,原本心中懷抱的期望全化成泡影,橫立眼前的盡是無止境的荒涼和未知的危險。艱苦熬過冬天,病的病、死的死,倖免於難的人得到印地安人協助,栽種作物,終於在隔年歡慶豐收。於是,清教徒們在聖誕節將臨的一個月前,擺設盛宴,以收成的作物和狩獵所得的鹿與野火雞為主食,邀請印地安人一同坐席,感謝上帝,也謝謝印地安人。

感恩節對美國人有獨特的歷史意義,一方面紀念移民先祖開疆闢土的辛勞,一方面也回顧過往,數算恩典。對於處身不同文化的我們來說,雖然無需承載其中的歷史意涵,卻還是能分享這個節日美好的精神和價值─以感恩之心面對自己處身的各種情景,並且回應自己擁有和領受的一切。這樣的心情和態度常常會為生命帶來扭轉的力量,即使面對艱難,也能體驗苦中之樂,甚至得到「塞翁失馬之福」。

就像故事中的這兩家人。烤焦晚餐的安妮原本可以執拗的在家裏生悶氣,遭不速之客誤闖的餐廳主人也可以理所當然下逐客令,然而他們互相包容接納、敞開心門相待的結果,不但造就了一段奇妙的節慶時光,也獲得真摯的友誼。他們從當中體驗和明白,看似不順心的處境,也可能是化妝的祝福。

本書作者黛比‧艾威爾最拿手的創作方式,就是以當代角度引領小孩回視歷史,並且從「舊的」歷史中提煉「新的」、與小孩切身相關的意義。她擅長以民俗藝術風格繪畫,簡明平實的文字,透過自己的獨特觀點,表現歷史的題材,幫助小讀者了解事物在廣闊的時間洪流中如何改變和維持。她認為歷中的人事物都會述說自己的故事,這些故事常常啟發閱讀者產生鑑往知來的領悟,同時富含值得思索的問題,所以她也會在自己的故事中做這樣的安排和設計。

就像那天小朋友的討論接近尾聲時,安安突然開口問:「開餐廳的那家人到底是什麼人啊?為什麼男人都要留大鬍子、戴高高的帽子?」

我把答案留給他們去探尋,只提示注意餐廳牆上的掛畫和桌上造型奇特的蠟燭。不過,這個問題笸書中兩家人一起歡慶的畫面,倒使我想起第一個感恩節的情景,也恍然明白那家餐廳要名為「新世界」的原因─

其實,只要大家心中的感恩之門大開,不論是什麼族群人種,都能攜手進入「新世界」,融洽愉悅的同席而坐。

書名 感恩之門
原文書名 The Thanksgiving Door
作繪者 黛比‧艾威爾 (Debby Atwell)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28
頁數/開本 22.2×28.8cm/3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154
定價 港幣73元(道聲之友:港幣62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最美麗的第一夫人

47-eleanor

愛倫諾一出生就讓母親感到失望,因為她不是男孩,也長得不漂亮。
雖然出身名門,愛倫諾的童年卻沒有歡樂,還充滿孤獨和分離的悲傷。八歲那年母親過世,疼愛她的父親也在隔年去世,她只能在外婆那棟死氣沉沉的大房子裡孤單長大。直到她離家前往英國的寄宿學校就讀以後,愛倫諾才發現自己擁有許多特質,她的聰明才智、悲憫胸懷和堅毅力量,也使她後來成為了不起的女人。

芭芭拉.庫尼精心考究的圖畫,不僅忠實呈現愛倫諾童年富裕生活世界的各種細節,也將日後造就她成為美國第一夫人的不屈不撓特質,深刻表現出來。

作繪者簡介: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

芭芭拉.庫尼是美國備受敬重的童書插畫家,曾經獲得許多重要獎項,包括兩次凱迪克獎和全美書卷獎最佳圖畫書。

庫尼女士投注了三年時間研究愛倫諾.羅斯福的童年生活,她特別前往愛倫諾生前經常造訪的酋長山丘,愛倫諾奶奶位於哈德遜河的「橡樹別墅」,也在海德公園的羅斯福圖書館,閱讀了許多愛倫諾的手稿、信件、家族相簿和紀念物品,這些資料都成為庫尼女士創作這本書的素材。

庫尼女士於2000年在緬因州辭世,享年八十三歲,她一共留下一百一十本作品,每部作品都有如珍珠般美麗。

譯者簡介:劉清彥

收集了好幾本和「地下鐵路」主題有關的圖畫書,常常從那些努力為自己爭取自由的黑奴故事中,獲得面對生命困境的勇氣和信心,尤其是這本書。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星期天都在教會和小朋友說故事,目前專事童書翻譯和創作,也到各地和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忍耐等候(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愛倫諾真的長得很醜嗎?」才剛說完故事,小杰就好奇的問。
我將先前找到的幾張愛倫諾.羅斯福從小到大的照片資料拿出來。
「還好嘛──」阿智特別趨前一探究竟,「我姊姊比她還醜噎!」
「喂!阿智,」我知道他在開玩笑,但這種玩笑實在很不得體,「要是讓姊姊聽到了,她一定很難過。」
「對呀,」琦琦也跳出來附和,她學著書中愛倫諾的依蒂嬸嬸說:「醜小鴨也許有一天會變成天鵝呢!」
「愛倫諾的童年生活很富裕,可是她快樂嗎?」我問。
小朋友都在搖頭。「她媽媽不愛她;爸爸媽媽和弟弟又很早就過世了;她很孤單;沒有朋友;還常常被人嘲笑……」他們七嘴八舌的回應。
「你們可以體會她的心情嗎?」我又問。這些小孩的生活也都過得很不錯,不知道他們對愛倫諾的處境有什麼感受?
「有一次我被同學誣賴,結果大家都不理我。」莉莉想起那段每節下課只能獨自坐在教室裡的日子,既生氣又難過。
「我奶奶也說,如果我是男生就好了,」家中的獨生女美美神情落寞的說:「她一直希望我媽媽能再生個弟弟。」
一向安靜的小光也在角落的位置緩緩開口了,「我的綽號也叫書呆子,」戴眼鏡的他低著頭說:「體育課打躲避球的時候,同學都會先K我。」
「喔,」沒想到這些小孩也經歷了類似愛倫諾的遭遇,「愛倫諾怎麼面對這些讓人覺得生氣、失望、難過和孤單的事呢?」我問。
「她一句話也沒說;她沒有抱怨;也沒有以牙還牙;她沒有自暴自棄;她一直忍耐;還很勇敢的面對挑戰……」小朋友一邊回想故事中描繪的愛倫諾,一邊談出了她各種美好的生命特質。
「結果呢?」
「醜小鴨真的變天鵝了!」安安興奮的說:「她當了美國的第一夫人!」
「你們知道嗎?愛倫諾可是美國歷史上最受敬重的第一夫人喲!」我翻開書末的「作者的話」,將作者芭芭拉.庫尼寫的那段文字唸給他們聽,還用自己找到的資料向他們說明愛倫諾的豐功偉業,小朋友的臉上紛紛露出驚訝的神情。
然後,我請他們翻開聖經雅各書。「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你們聽過約伯的忍耐,也知道主給他的結局,明顯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雅各書五章11節)我們複習了一下過去讀過的「約伯記」,回想他如何在喪盡親人與家產人時,卻仍然沒有失去對上帝的信心和依靠,忍耐等候,經過這場人生的苦難和試煉後,終於獲得上帝加倍的賜福。
「人在幼年負軛,這原是好的。」(耶利米哀歌三章27節)我又讀了這節短短的經文給他們聽,然後問:「你們覺得愛倫諾小時候受的苦,對她長大後有什麼幫助呢?」
「她變得更堅強、更勇敢,也更有信心!」凱凱說。
「她也學會關心和照顧那些比她更可憐的人。」琦琦說。
「她在世界上許多黑暗的角落點燃了蠟燭!」小光說。他把作者的話聽得很仔細。
最後,我和小朋友分享了一些愛倫諾說過的名言:
「如果生命可以預期,便不再有生命力了,因為她已經失去了芬芳的氣味。」
「堅持信念,和善待人,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向理想邁進。」
「我們一點一滴成就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樣子,這個過程永無止盡,而我們的選擇是自己無可推諉的責任。」
美美說,她最喜歡這一句:「女人就像茶包,把她放進熱水之前,你永遠不知道她有多厲害!」

書名 最美麗的第一夫人
原文書名 Eleanor
作繪者 芭芭拉.庫尼(Barbara Cooney)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30
頁數/開本 20.5×28.6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493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媽媽,我要把世界送給你

42-mama-ill-give-tou-the-world
每天放學後,露意莎就會去華特美容世界,看媽媽為客人剪髮、染髮和燙髮。回家前,媽媽都會把當天的小費放進一個特別的信封,為露意莎存上大學的學費。她想把世界送給露意莎!可是露意莎有自己的計畫。為了慶祝媽媽的生日,露意莎要把世界送給媽媽……
莎莉格.嘉拉斐細膩動人的插畫,將蘿妮.舒特這個描繪母女親情的動人故事,表達得栩栩如生,鮮活躍然紙上。

作者簡介:蘿妮.舒特(Roni Schotter)

美國知名的童書作家,創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圖畫書,包括《Captain Bob Sets Sail》,《In the Piney》和《Nothing Ever Happens on 90th Street》,《The Boy Who Loved Words》,其中《Captain Snap and the Children of Vinegar Lane》獲得美國《父母首選》雜誌推薦書獎,《Hanukkah!》獲得國家猶太人書獎(National Jewish Book Award)。美國克科斯書評(Kirkus Reviews)盛讚她為「才華清新洋溢」的作家。舒特目前定居紐約哈得孫河畔的黑斯廷斯村(Hustings-on-Hudson)。

繪者簡介:莎莉格.嘉拉斐(S. Saelig Gallagher)

美國知名插畫家,曾經從事多年的藝術編輯工作,畫作收錄在許多國際性的書刊和雜誌中。她最初為瑪麗‧波‧奧斯本(Mary Pope Osborne)創作的《Moonhorse》繪製插畫,才華備受肯定。其他作品包括《自私的巨人》(磐石出版)、《The Firework-Maker’s Daughter》和《Blue Willow》。嘉拉斐目前定居加州的聖地牙哥。

譯者簡介:劉清彥

一直很感謝上帝賜給他一位好媽媽,不僅是生命中的好朋友,也是信仰上的好榜樣,希望每個小朋友都能珍惜並回應媽媽的愛。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創作和翻譯童書,也常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令人動容的美好親情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被喻為美國文學之父的華盛頓.歐文(Washington Irving 1783-1859),曾經對母親的角色有一段動人深刻的描述:「母親是我們最真摯的朋友,當我們遭逢逆境、苦難和試煉突然降臨,當那些曾經與我們共享榮耀的朋友紛紛離去,當我們坐困愁城、尋不著出路,她依然陪伴守護我們,用她的仁慈撫慰鼓舞我們,用誠懇的忠言為我們拂去心中的烏雲,使我們重新獲得平靜。」
這是母親對子女偉大而無條件的愛。但是這份愛在小孩眼中,卻常常淪為理所當然的事,覺得受母親呵護照顧和疼愛,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總是非得到了一定的年紀,在殘酷現實的世界中跌跌撞撞後,才會感到珍惜,懂得回報。其實,子女隨時可以回應母親的愛,即使是小小孩,只要一點點心意,就能使母親的心感動和滿足。

故事中的母女是個單親家庭,可是失去父親不但沒有使她們的生活陷於困頓,阻礙她們繼續向前,露意莎反而因為擁有母親的愛,成長得健康又自信,甚至比一般小孩更體貼細心。露意莎的母親鎮日勞碌辛苦工作,犧牲了自己的時間、精神和喜愛的事物,一心只想成就自己的女兒。而母親無怨無悔的付出,露意莎也都看在眼裡,因此渴望盡自己微小的力量,帶給母親最大的安慰與喜悅。這樣的體貼與關愛將她們緊緊連繫在一起,不僅豐富了她們的生活,也為生命開啟無窮的希望。

這本書的作者蘿妮.舒特女士,從小便是在一個充滿愛與活力的家庭中成長。小時候雖然害羞,但因為害羞不太敢和人接觸,所以大多數的時間她都是獨自在房間裡閱讀。她喜歡文字多變奧妙的意涵,和其中彰顯的神祕力量,也常常花時間觀察和傾聽自己周遭的世界,用想像力去理解自己所看見和聽聞的事物。因此,她作品中的小孩總是充滿想像力,並且以純真的本性去面對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困境和挫折。

這樣的生命體會與創作理念,在這個故事中便充分展現出來。舒特以「世界」作為相關隱喻,和母女間互表情感的重要元素。露意莎的母親每天將工作所得的小費,存放在特別的信封裡,作為女兒上大學的學費,希望有一天能將「世界」送給親愛的女兒,將露意莎的生活世界從自己工作的美容世界無限延展出去,開擴她的生命視野,去看看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然而貼心的露意莎則為母親精心策畫了一場慶生會,將母親因為現實生活早已被迫放下的美好回憶,重現於美容世界,為母親的人生帶來新的活力與希望。
整個故事在插畫家莎莉格.嘉拉斐刻意營造的鵝黃色調中,顯得格外溫馨動人。嘉拉斐非常擅長以顏色來烘托故事的氛圍,她使用溫暖且充滿生命力的顏色(即使在黝暗的街道上也閃爍著明亮的黃色燈光),加上靈動活現的人物表情和肢體,讓故事的場景與角色鮮活躍然紙上,並且藉由畫面配圖的安排掌控圖像故事的節奏,徐徐漸進的將故事推往高潮,讀者只要一翻開書頁,就會不自覺沉浸其中,情緒也跟著被畫面呈現的氣氛感染。

作者舒特女士希望,小朋友可以從她的書中感受到這個世界上有許多令人愉悅、美好又奇妙的事物,以及作品中滿溢的愛和文學之美。在這個如冬日暖陽般的故事中,她不僅讓小孩體會母愛和親情的美好,也藉由小女孩露意莎的示範,溫柔的提醒小朋友,雖然能力有限,也能用自己無限的想像力和創意來回應媽媽的愛,帶給她滿滿的感動和驚喜。

書名 媽媽,我要把世界送給你
原文書名 Mama I’ll Give You the World
作者 蘿妮.舒特(Roni Schotter)
繪者 莎莉格.嘉拉斐(S. Saelig Gallagh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20
頁數/開本 24.5×28.7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158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奶奶來了

041-this-is-my-family-16-9

小女孩和爸爸、媽媽以及弟弟,就住在爸媽經營的小餐館裡。
有一天,陌生的奶奶從計程車上走了下來,走進小女孩的世界。
奶奶出了門總會撿東撿西回家, 吃飯的習慣、洗衣服的習慣都不一樣,
在衣櫃裡藏東西到發臭,衛生習慣很差,甚至躺在小女孩學校的圍牆邊睡覺……
「爸爸,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去她自己的家?」

作繪者簡介:李惠欗

1972年出生於韓國釜山,畢業於慶南情報大學視覺設計系。曾在出版公司擔任美術編輯,也為動畫公司畫插畫。作者以自己的家庭為背景創作出這個故事,並於2005年榮獲第六屆寶林圖畫書創作獎。

譯者簡介:米雅

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代表著作:《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人光)、《另一雙眼睛──窗‧道雄詩選》(信誼)、《今天,你開心嗎?》(人光)、《走進圖畫故事書的世界》(CD書,道聲)、《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代表譯作:《親愛的世界》(道聲)、《爸爸的圖畫書》(道聲)、《阿松爺爺的柿子樹》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愛的擔子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一本圖畫書的創作靈感來自作者自己的家庭,但是它所談的卻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家庭都可能會面臨的情境。如果有一天當你打開門的時候,外面站著你年邁的父母親,一開口就說:「後半輩子就靠你了。」你會怎麼做呢?很有禮貌的給他們一百個無法同住的理由,然後把門關上?或者直接請進家門,同甘共苦陪伴他們度過餘生?
這本圖畫書裡的家庭選擇了後者,而作者也毫不保留的把主角小女孩和「陌生的」奶奶同住時所面臨的窘境,一五一十的告訴了我們。接納「陌生的」奶奶同住,聽起來非常難能可貴,但是你可以想像經濟不寬裕的忙碌生活中,年邁的奶奶吐東吐西、撿東撿西、藏東藏西、嫌東嫌西時,所造成的生活混亂嗎?或者當奶奶無法控制大小便、出其不意的在店裡頭脫光衣服,甚至突然躺在你上下學都會經過的學校圍牆邊睡覺,這些是不是都大大的挑戰著你的羞恥心?
經歷、承受了與奶奶同住的種種磨難之後,小女孩問:「爸爸,我們可不可以叫奶奶回去她自己的家?」聽來多麼令人心疼,因為小女孩的生命裡只要不出現這位奶奶,似乎就可以過得安靜一點、乾淨一點、有尊嚴一點。但是爸爸的回答卻告訴她,不管過去和奶奶的關係如何,只要是親人的一天,他就會去承擔那個不輕省的擔子。
我閱讀這本韓國圖畫書,甚至擔任它的中文版譯者,在斟酌字句的時候,深深覺得這本圖畫書背後的思想是非常東方的。我覺得作者並不是在這裡鼓吹東方人善盡孝道的美德,而是透過文字和圖像的力量,把不同的人生情境展現在小讀者面前,讓現代多數不與長者同住的小家庭的孩子們,從小女孩一家人的磨難和彼此承擔、接納的過程裡,學習另一種重要的生命功課。
書末當小女孩問爸爸:「奶奶有像我媽媽愛我那樣的愛你嗎?」爸爸沒有辦法回答她,爸爸的那一段沉默代表著每一個家庭那段難唸的經。這個世界上,有很多孩子會跟大人要求要住哪一種房子、要坐哪一種車子、要穿哪個牌子,少有孩子可以跳離本位主義的思考模式,嘗試接納、理解爸媽生命中那些難以回首的過往。這個故事給我們上了重要的一課。
最後我要談一談這本書的圖像表現。作者用樸素的鉛筆線條搭配黃褐色的水彩當作整個故事的基調,左頁畫出小女孩在生活各個層面對奶奶諸多行為的抱怨,右頁則畫出爸爸媽媽忙碌打理餐館大小事的同時,又耐心、默默的張羅奶奶的一切。也就是說,作者用左頁來承載一個孩子正常的不滿和抱怨的聲音,又在右頁以父母親沈默挑擔的肩膀來做強烈的對照。一左一右,把家庭成員之間面對同一種生活壓力時的不同感受表達的淋漓盡致。左右雖不同,但是卻彼此影響、彼此建造。
故事前後作者都安排了家族相片,照片成員介紹的差異表示小女孩對奶奶的接納。最後主角說:「我長高1公分了」,如果從圖畫來看,那1公分是何等大的數字,因為圖畫裡她背起了自己的爸爸,可見這區區的1公分,就已經讓她成為能承擔生命重量的小巨人了。

書名 奶奶來了
原文書名 This is My Family
作繪者 李惠欗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618
頁數/開本 26.2×22.7cm/36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141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依莉的娃娃

32-doll-baby

依莉還是小女孩時,她有個名叫黛西的洋娃娃。現在,依莉十五歲了,她有個真正的寶寶。但是寶寶不是洋娃娃,照顧安琪也和照顧黛西不一樣。事實上,那比依莉想像的要辛苦多了。
伊芙.邦婷以真誠平實的文字,娓娓述說這個溫暖又動人的故事,並且具實描繪小媽媽從懷孕到為人母,悲喜交織、充滿愛與失落的心路歷程。

《依莉的娃娃》即是一本圖畫書中罕見以「未婚懷孕」為主題的作品。美國知名童書作家,著作超過兩百本,其中包括許多探索當代嚴肅議題的作品。關於創作本書的動機,邦婷說:「有一天,我看見自己九歲大的孫女抱著洋娃娃。她仰起頭看著我,眼中閃爍著光芒。『奶奶,』她說:『我等不及想要有個真正的寶寶了。』我對她笑一笑,但隨即打了個冷顫。因為在中學擔任教職的兒子幾天前才剛告訴我,他們學校有兩個分別是十四和十五歲的女學生懷孕了。『親愛的,別急,』我對孫女說:『照顧寶寶比照顧洋娃娃要辛苦多了。』也因此,我提筆創作了《依莉的娃娃》。」

《依莉的娃娃》反映出目前「未婚懷孕」的社會問題。除了政府相關單位要積極的去做預防與輔導的工作之外,也期盼本書的出版可以一為家長、老師與孩童青少年之間的討論媒介物,成為國、高中學校「生命教育課程」的教材。所以隨書附專刊提供社會資源及機構訊息,並請勵馨基金會研發部專員王淑芬、美和技術學院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助理教授劉清虔撰文,讓大家更了解一些實務的作法與經驗。

作者簡介: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美國知名童書作家,著作超過兩百本,其中包括許多探索當代嚴肅議題的作品。關於創作本書的動機,邦婷說:「有一天,我看見自己九歲大的孫女抱著洋娃娃。她仰起頭看著我,眼中閃爍著光芒。『奶奶,』她說:『我等不及想要有個真正的寶寶了。』我對她笑一笑,但隨即打了個冷顫。因為在中學擔任教職的兒子幾天前才剛告訴我,他們學校有兩個分別是十四和十五歲的女學生懷孕了。『親愛的,別急,』我對孫女說:『照顧寶寶比照顧洋娃娃要辛苦多了。』也因此,我提筆創作了《依莉的娃娃》。」
伊芙.邦婷目前定居於加州帕沙迪那市。

繪者簡介:凱瑟琳.史塔克(Catherine Stock)

美國插畫家,出生於瑞典,兩歲隨著外交官父親移居巴黎。南非開普頓大學美術系畢業,美國紐約普瑞設計學院傳播碩士。她繪製了多本圖畫書,作品以優美感性的畫風聞名。

譯者簡介:劉清彥

從來沒想過未婚小媽媽的主題,也能透過圖畫書這麼動人的呈現出來,不得不佩服邦婷女士說故事的好功力。譯介了十餘本邦婷女士的作品,希望這些故事能夠幫助大小讀者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人生的抉擇(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從來沒有想過,圖畫書也能呈現這樣的主題。
或許有人質疑,對於圖畫書閱讀年齡層的小孩來說,這種題材的故事適合他們嗎?根據這本書作者邦婷女士從自己九歲大小孫女身上的觀察所得,以及聽聞任教中學兒子所分享的實例,她的答案顯然是肯定的。
 
其實,邦婷女士要向小讀者傳達的訊息很簡單,正是封面下方的那行小字:「真正的寶寶和洋娃娃不一樣。」她由這個簡單的概念開始引導小孩認識孕育生命的過程,以及養育小孩的責任與代價,藉由故事主角依莉第一人稱娓娓道述自己的心路歷程,沒有是非評價,也沒有批判,卻讓閱讀的小孩清楚看見具體的實例,感受一位未婚小媽媽內在最真實的心情,體會她的處境,然後思考和判斷自己是否有能力承擔這樣的行為結果,以致能夠在做決定前學習三思而行。
 
思考,正是邦婷女士所看重的事,也是她常常在故事中提醒小孩需要留意的地方。她自己坦言:「我喜歡在故事中隱藏一些讓讀者思考的訊息,從正面角度看待每個問題。」因為思考會牽動我們的決定,決定則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而行為更是和我們必須承載的責任與後果息息相關。
 
故事中的主角依莉因為懵懂的愛情與好奇和男友發生親密行為,於是接連必須忍受懷孕和生產的辛苦,經歷父母的不諒解的責備、失望和難過,必須獨自赴醫院產檢,還得面對不負責任的男友嘲諷背棄。她的生活也因此驟然改變,除了被迫離開自己最愛的社團和球隊,眼睜睜看著別人取代自己的位置,父母親也為了協助她照顧寶寶而改變工作時間和生活作息,家裡的氣氛不像從前那樣溫馨和樂,她自己則是必須一邊上學,一邊帶孩子,每天忙到半夜才能就寢。孩子成為她一輩子逃卸不了的責任,和她小時候懷抱的洋娃娃截然不同。

邦婷女士透過依莉的遭遇,將一位未婚小媽媽從懷孕、生產到養育小孩的經過明明白白攤在讀者面前,使讀者看見她在過程中的「得與捨」,必須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在生活、家庭、人際關係和自己的人生規畫上所經歷的改變。邦婷女士刻意細膩的描寫這些過程,並且將故事主角的心情真實表現出來,正是希望小讀者能從中思考和評斷,學習做正確的決定。
 
此外,她也在故事中表現男女生在這件事上的迥異心態。玩世不恭的闖禍男孩查理,從一開始就急忙撇清和否認自己和這件事的關係,留下依莉自己默默承受一切。邦婷女士沒有將男孩不負責任的行為合理化(她同樣留給讀者自己評判),卻也藉此呈現未婚懷孕生子對女孩的不公平與殘酷的現實,畢竟這是女孩必須獨力承擔的事,因此對女孩來說更應小心謹慎。只不過,正如我和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時,其中一個小女孩所言:「要是查理願意陪在依莉身邊,她就不會那麼難過和辛苦了。」顯然小朋友還是能從故事中明白,這是兩人必須共同肩負的責任。

邦婷女士向來擅長處理這類在大人眼中看來艱深又難以向小孩啟齒的生命議題。她以平實卻情感豐厚的文字,使這些重要的訊息透過動人的故事自然流露出來,小讀者在閱讀時不自覺吸收,涵化為成長的重要養分與價值觀。她希望藉由故事幫助小孩釐清和認識人生真正的樣貌,並且為將來作好預備,才不致於在必須面對困境和抉擇時亂了方寸,做出令自己悔恨的事。

書名 依莉的娃娃
原文書名 Doll Baby
作者 伊芙.邦婷(Eve Bunting)
繪者 凱瑟琳.史塔克(Catherine Stock)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93
頁數/開本 16.9×24cm/4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875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