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版〕日出的山丘

49-sunrise-hill
迎接春天的到來,大地生氣盎然……
期盼已久的日出山丘上教堂……在復活節前夕,毀於旦夕……
深深哀傷,無法理解上帝的旨意……
復活節清晨,曙光乍現……
陽光漸漸穿透黑暗,直到榮光遍滿天空……
焦黑的土壤灰燼中,新生的白色番紅花和黃色金鳳花
超越死亡的新生命,復活節的真意……
大火無法阻擋上帝給我們的愛
真正的教會不見得需要一棟建築物,
因為我們相信,我們就是教會,不管有沒有教堂,
耶穌已經復活了,並且永遠活著。
黑暗中閃亮的十字架,獻給新的教會。
高聲歡呼!哈利路亞!基督復活了!
十歲大的加勒迎接叔叔來到這個小鎮。叔叔告訴鎮上的居民,要在這裡建造一間教堂。每個人都很興奮,熱切希望教堂可以在復活節前完工。但是就在復活節前兩個星期,一場災難徹底毀了教堂。所有的希望似乎都落空了,小加勒卻幫助大家明白,「真正的」教會不是建築物,而是人。

《日出的山丘》極具啟發性,故事中充滿信心、希望與勇氣,搭配溫暖又寫實的插畫,是非常值得與小孩分享並珍藏的圖畫書。

作者簡介:凱瑟琳.隆恩.波士朗(Kathleen Long Bostrom)

凱瑟琳.隆恩.波士朗是一位成就卓越的童書作家,為小朋友寫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包括:Papa’s Gift和Mary’s Happy Christmas Day。她目前與先生和三個小孩定居在美國伊利諾州。

繪者簡介:瑞克.強森(Rick Johnson)

瑞克.強森擅長以寫實的油彩畫,栩栩如生展現故事的角色和營造氛圍,使故事讀來更為真實動人。他目前與妻子吉兒和兩個小孩定居在美國伊利諾州。

譯者簡介:劉清彥

每年都過復活節,但也都為尋找好的復活節主題故事傷腦筋,讀過許多復活節的圖畫故事書後,覺得這本真的很不賴。希望大人和小孩讀完後,都能更明白基督復活真正的意義。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努力翻譯和創作童書,也常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和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超越死亡的生命 (劉清彥 / 兒童文學工作者)

唸完故事後,我轉身在白板上寫下「教堂」和「教會」四個字。
「你們覺得這兩個詞一樣嗎?」我問小朋友。
「不一樣!」反應快的阿德斬釘截鐵的說:「教堂是建築物,教會是在教堂裡敬拜上帝的人。」他顯然很仔細的在聽故事。
「你們覺得哪一個比較重要呢?」我接著問。
「當然是人嘍!」阿男說:「沒有教堂,大家還是可以敬拜上帝。」
「可是,」莉莉有不同的意見,「教堂也很重要啊!教堂是上帝的家,在教堂裡敬拜上帝的感覺比較好。」
「那-」坐在角落的小童輕聲問:「為什麼上帝還要讓雷打中那間剛蓋好的教堂,讓大家辛苦蓋的教堂被火燒掉,祂可以不要讓雷打中呀?」
「有沒有人可以回答這個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真有意思。
「唉,有時候上帝就喜歡跟人作對,」愛耍寶的阿迪說:「就像我在圍棋比賽前禱告,求上帝讓我打敗對手,結果偏偏就輸了。」
雖然他一副開玩笑的模樣,但我懂他的意思,因為我自己也常經歷這種「事與願違」的禱告。「還有嗎?」我繼續問。
「我知道!」阿德板起臉說:「因為他們太認真蓋教堂,把教堂看得比上帝還重要,所以上帝乾脆就把教堂燒了,讓他們知道誰比較重要!」
「我覺得-」蒂蒂若有所思的說:「也許上帝是要讓他明白復活節真正的意義。」
「你覺得復活節真正的意義是什麼?」我好奇的探問。
「就是-」蒂蒂手托著下巴說:「耶穌已經勝過死亡了,就像那些開在灰燼裡的花一樣!」她又頓了一下:「所以,就算沒有教堂,他們還是可以繼續作禮拜。」
蒂蒂的回應讓我嚇了一跳,沒想到她竟然可以想得這麼透徹。於是,我請小朋友翻開馬太福音二十八章,重溫耶穌復活的記載:「天使對婦女說:『不要害怕!我知道你們是在尋找那釘十字架的耶穌,祂不在這裡,照祂所說的,已經復活了。你們來看安放主的地方。快去告訴祂的門徒,說祂從死裡復活了。』」(馬太福音二十八章5-7節)接著再翻開提摩太後書一章10節:「祂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
「什麼是不能壞的生命?」我怕小朋友不懂,特別提出來問一問。
「就是上帝要給我們永遠的生命啊!」莉莉的回答讓我發現自己多慮了。
是啊,永遠的生命,多麼重要又美好!如果耶穌沒有復活,沒有真實彰顯這超越死亡的生命,恐怕我們所堅持信仰的一切,都是枉然。

書名 日出的山丘
原文書名 Sunrise Hill
作者 凱瑟琳.隆恩.波士朗(Kathleen Long Bostrom)
繪者 瑞克.強森(Rick Johnson)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37
頁數/開本 21.6×27.9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622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莉朵老師的禮物

65-miss-little-gift
此書是作者道格拉斯.伍德真實的回憶錄,透過莉朵老師真誠的幫助和陪伴,讓他在對抗「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一步步走來,努力學習「閱讀」的生命歷程。
透過「閱讀」,他喜愛「閱讀」;透過「閱讀」,他學會感恩。
透過「閱讀」,他探索世界; 透過「閱讀」,他學習長大。
透過「閱讀」,愈來愈自信; 透過「閱讀」,成為一位有影響力的人……
這本充滿感恩的書,讓我們明白一位老師無私的幫助和付出,帶給孩子一份無價的禮物,扭轉了孩子未來的人生。
這是她送給我的禮物。這份禮物中有她給我的額外時間和特別照顧,是一位好老師給需要幫助的學生最棒的禮物。
更重要的是,這是一份「閱讀」的禮物、一份「書」的禮物。

作者簡介:道格拉斯‧伍德 (Douglas Wood)

美國知名音樂家、指揮家與作家,也是自然生態保育區的資深解說員,經常往來北美各地發表演說、開音樂會和參與生態相關會議。與P.J.林區合作的圖畫書《地球的禱告》曾經榮獲克里斯多福獎,其他作品還包括暢銷書《老烏龜》與其他二十五本書。目前與家人定居美國明尼蘇達州。

繪者簡介:吉姆.柏克(Jim Burke)

美國知名插畫家,創作了許多本備受讚譽的作品,其中包括與珍.尤蘭(Jane Yolen)合作的《Naming Liberity》和自寫自畫的《Tell Me Out to the Ball Game》。吉姆.柏克和妻子、女兒定居在美國紐約州的烽火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小時候是個安靜內向、一點都不好動的孩子,體育很糟,卻熱愛閱讀。感謝小學的張玉台老師,沒有強迫他打球,而是鼓勵他投稿,成為寫作的啟蒙。目前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喜歡跟小朋友說故事,也常常透過演講和大人分享圖畫書。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一位過動兒母親的告白─愛永不失敗 (周育如/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助理教授)

下班回家,兒子的聯絡簿上又被老師寫了「上課不專心」,我唸了孩子幾句。晚上看到他熟睡中稚氣的臉,心裡一酸,又掉了幾滴眼淚。最後,我還是握著孩子的手好好的為他禱告了一番,因為我知道天父會看顧他,也會看顧我這個疲累的母親。

我的兩個孩子都是注意力缺失症的患者,也就是俗稱的「過動兒」。十年前,當女兒剛確診為過動症時,我的家庭有過一段極痛苦的時光。孩子站不正、坐不定、難以專注、上學經常被老師處罰、學習上挫折連連,這一切磨盡了我們的耐性,內在的壓力加上外界的眼光,讓我們夫妻經常互相爭吵,吵完又抱頭痛哭,我們眼睜睜的看著女兒挫折,看著她生自己的氣,看著我們心愛的孩子怎麼做都做不好做不對,我們用盡了我們那時能想到的方法去幫她,我們吼過她,打過她,故意不理她,花很多時間和她講道理,我們求她,擁抱她,我們真的愛她,但我們什麼也幫不了她。然後,是我們的兒子,這次更慘,過動症還加上讀寫障礙。

也許你會說,這是命運開的玩笑。但走過這些年,我要說的是,這是神的恩典,莫大的恩典。

我是學兒童發展的,因為這個兩孩子的緣故,我「不得不」把書本上的知識化為實際的行動。腦科學的研究告訴我們,閱讀和運動是對大腦最有益的活動,所以,我一方面陪著孩子閱讀,從一字一句,一頁一本,到孩子終於能捧著書看得欲罷不能。對於這些特殊孩子來說,閱讀一開始絕對是困難的,但正如這本繪本中的莉朵老師所做的,從孩子有興趣的、貼近孩子生活經驗的書籍開始,不懈怠的一直讀下去,文字本身的力量加上愛的陪伴,奇蹟就是會發生。另一方面,我讓女兒學芭蕾舞和民族舞,帶著兒子每個禮拜去游泳,運動所產生的多巴胺是天然的「利他能」,改善腦部功能的同時,孩子的身體也更加強健。發展心理學告訴我們,情感的健全是人格發展的根基,父母的愛與教導是孩子自信心的來源,所以,我和先生調整對待孩子的方式,用清楚的話語傳遞訊息、用正面的話語鼓勵孩子、夫妻學習彼此相愛,盡我們最大的努力營造一個教養和愛都不偏廢的溫暖家庭。特殊兒童的醫學研究又告訴我們,目前過動症最有效的療法是有秩序的生活、行為教導再加上適當的藥物控制,於是我們和醫生合作,透過適當的用藥來幫助孩子適應課業越來越繁重的學校生活;在家庭裡,我們為孩子立下「每天一定要做的三件事」,藉由列清單和組織化的時間規劃來幫助孩子建立生活的秩序感;我們也讓孩子清楚知道自己的狀況和限制,教導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處境,學習幫助自己的方法。

經過多年的努力,女兒早已不需依賴藥物,現在已上了國中的她,亭亭玉立、成績優異,還會芭蕾舞和吹長笛,她說她將來要當老師幫助更多孩子。兒子則還在和他的過動症及書寫障礙搏鬥著,別人學國字時練習幾遍就會了,他寫了又寫,練了又練,卻還是記不住,雖然他很辛苦,但這些年他進步很多,現在的他會彈琴、游泳,閱讀能力也大幅進步,一本厚厚的自然百科,他一下子就看完了,他的願望是當小朋友的醫生,因為他最知道這些孩子成長的困難和痛苦。而我和先生,經過這些年的磨難,我們的感情更好,生命也更堅韌了。

前些天,我的一個在職班的學生跟我說她的孩子是過動兒,天天被老師處罰,有同學的家長得知情況,竟叫孩子不要跟她兒子玩「以免被傳染」,她去學校看孩子,看到孩子教室後面罰站,老師在地上用粉筆畫了一個圈圈,叫孩子罰站時要站在圈圈裡,不可以超出範圍……她邊說邊哭個不停。我抱著她,心中真是無限感慨。

有誰知道這些特殊孩子成長過程的辛苦,又有誰能體會這些孩子父母心中的痛呢!這個社會如果能有多一點莉朵老師,多一點的恩慈和體諒,很多孩子的命運也許就會不一樣。如果你是父母,用心教養孩子,盡你所能陪伴他長大吧,你會發現,這孩子將為你的生命和你的家庭帶來莫大祝福;如果你是老師,用你的愛心和專業陪伴孩子一段路,你的付出將成為他生命的養份,伴隨他一生;如果你是路人甲,給這些孩子一點溫暖的關懷吧,你的一點善意,對他來說是就最好的鼓勵。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其中最大的是愛。懷抱希望,好好愛這些孩子吧,生命或許殘酷,但愛永不失敗。

書名 莉朵老師的禮物
原文書名 Miss Little’s Gift
作者 道格拉斯‧伍德 (Douglas Wood)
繪者 吉姆.柏克(Jim Burke)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80
頁數/開本 24.8×28.4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286
定價 港幣86元(道聲之友:港幣73.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一個我不夠用

63-so-few-of-me
里歐是個忙碌的小孩,不管他怎麼辛勤工作,事情總是做不完。
有一天,里歐心想:「如果有兩個我就好了。」就在這個念頭同時,另一個里歐出現了!
兩個里歐變成三個,三個變成四個,四個變成五個……愈來愈多個里歐,事情不但做不完,工作表反而變得更長串,沒有時間休息、沒有時間停下腳步,該怎麼辦才好呢?

作繪者簡介:彼得‧雷諾茲(Peter H. Reynolds)

1961年和雙胞胎兄弟保羅出生於加拿大,之後移居美國,畢業於美國麻州藝術學院及菲其堡州立大學。創作的圖畫書包括:《點》、《北極星》、《有點樣子》和《一個我不夠用》等,都以「真實、學習、創意及自我表達」為主題。
目前是「視覺寓言」(Fable Vision)公司的負責人兼創意總監,住在麻州德罕鎮。
關於這本《一個我不夠用》,雷諾茲說道:「很多年前,我參加一個研討會,學習如何做好時間管理。研討會的老師教我們,每天的每一分鐘都要加以利用、用到最大的限度。這個方法真的很有效。我變得很有效率、很會按著時間表進行,也很有組織能力、有條不紊,以致沒有休閒、休息時間──然而,人生最美的一些事務,來自這些休閒和休息。」

譯者簡介:宋珮

生於金瓜石,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主修藝術史。目前在中原大學講授藝術相關課程,並從事圖畫書研究、翻譯、導賞工作,也是業餘的插畫工作者。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作夢的必要 (宋珮/藝術工作者)

彼得‧雷諾茲創作的圖畫書似乎總能夠給大人和小孩一些啟示,因為他把自己的創作和人生體驗濃縮成精簡的文字和漫畫式的圖像,言簡意賅又充滿童趣。在《點》這本書裡,他表明創意是需要鼓勵呵護的,而《有點樣子》則說明藝術的表達不在於形似,而在於精神,至於《一個我不夠用》則是他對忙碌的現代生活所做的反思。對孩子來說,他的每一本書都有其幽默趣味,他們對於書中主角的經歷頗能產生共鳴;對成人讀者來說,在表層的趣味之下,書的內容別有韻味,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態度,一方面也為我們開啟了一扇窗,讓新鮮的空氣、作白日夢的心情可以重新進入繁瑣的日常生活。

這本圖畫書的設計和彼得‧雷諾茲其他作品相似,頁面保留白底,文字採用手寫字,和圖畫的黑色線條一致,在這本書裡,除了里歐和身旁的貓和小鳥外,大部分的圖畫都用黑白呈現,由於故事進行中,里歐的分身不斷增加,工作也愈來愈多,於是畫面愈來愈擠,直到最後擺脫了其他的「里歐」之後,才又輕快、鬆緩起來,因此整本書的節奏就是從忙碌到舒放的過程。而前後蝴蝶頁的安排也如此搭配,前蝴蝶頁的頁面類似記事簿,藍色的橫線上寫滿了待做的事情,例如:清理地下室、還書、買報紙、餵鳥、修腳踏車、洗碗盤、洗窗戶….,這些事情之後都畫現在內頁裡,里歐在這個寫的滿滿的工作單中忙碌著;而後蝴蝶頁的里歐躺在草地上,安閒自在,記事簿一片空白,等待著里歐書寫創作。

彼得‧雷諾茲很幸運的有一位雙胞胎兄弟保羅和他一起經營公司,他負責創作,保羅負責行政,但是顯然的他也曾經像里歐一樣,想讓時間發揮最大效用,以致疲累不堪,甚至創作靈感枯竭,由此,他重新發現閒暇的可貴、作夢的必要,其實,不僅是創作者需要,任何人都需要些許安靜的時光,可以從容的和自己相處,和生命的創造者對話。

書名 一個我不夠用
原文書名 So Few of Me
作繪者 彼得‧雷諾茲(Peter H. Reynolds)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674
頁數/開本 22.3×23.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194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滅火要趁早

62-Hiha-saki-meni-sosanaito

伊凡和賈布利羅分別繼承家中的產業,原本和睦相處、彼此互相幫助的兩戶人家,開始產生了變化。伊凡家人為了家中母雞下蛋的事情,跑去賈布利羅家裡興師問罪,接連著一連串的不愉快和紛爭,造成兩家人關係破裂,更互相告上法庭,雙方都有損傷。伊凡的父親聽聞這些風雨,再三告誡伊凡不要以惡報惡,「滅火要趁早,要是變成熊熊大火,一切就來不及了!」
托爾斯泰是俄國文學史最偉大的文豪之一,他的作品隨著歲月的消逝,不但沒有減弱它的光芒,反倒其影響力愈來愈深遠。樸實的文字,人生深刻的體驗,召喚出人們內心裡最真誠的愛與幸福。托爾斯泰的作品如同他的幕塚,沒有宏偉的大理石和奢華的裝飾,沒有墓碑和墓誌銘,就連托爾斯泰的名字也沒有,只有幾棵蓊鬱的大樹在風中低吟著愛的詩篇。

改寫者簡介:柳川茂 (Shigeru Yanagawa)

1950年出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日本放送作家協會會員。
曾任職於龍之子PRODUCTION企畫文藝部,目前為自由作家,作品包含圖畫書、卡通劇本。圖畫書作品有《馬鈴薯姑娘有個夢》、《白菜夫人怕蟲蟲》(校園出版社)、《裘伊的禮物》(生命之言出版社)、《彼奇和可愛的禮服》、《彼奇和雪人》(福祿貝爾館)等等。

繪者簡介:小林豐 (Yutaka Kobayashi)

1946年生於日本東京都。日本畫畫家。
1979年首度參加「日本美術展覽會」即獲入選。
1983年榮獲「上野之森美術館」頒發的特別優秀獎。
1970年代初到80年代,多次走訪中東.亞洲各地,並將旅行體驗畫入圖畫書中,深獲眾多讀者喜愛。
作品包括:《世界上最美麗的村子》(小魯文化)、《馬戲團來到我的村子》(白楊社)、《我和弟弟一起走》(岩崎書店)等書。

譯者簡介:米雅

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日本大阪教育大學碩士。原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2010年夏天辭去教職,專心投入翻譯、寫作等文字工作。米雅同時也是圖畫書的插畫家。主要作品有《在微笑的森林裡吹風》 (人光)、《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 (宇宙光)、《小玲的台中歲時記》(青林)等。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滅火的哲學 (米雅/兒童文學工作者)

《滅火要趁早》是托爾斯泰取材自民間故事而寫成的,出版時間約 在1885年的6月初,這是他五十七歲時的作品。當時托爾斯泰的生活態度與思想已完全從權力階級傾向辛苦的勞動大眾,那段期間他的故事主人翁不只從 貴族和知識份子轉成一般農民、大眾,他的文體也變得越來越淺顯易懂 。

當時出版這一則故事之後,引起了兩極化的反應,有人推崇他用行動感動「敵人」式的思維,有人批評他故事結局太教化,甚至有友人寫信責備他,說他在結局處讓伊凡原諒了放火的賈布利羅,實在是太無視現實了。以當時的托爾斯泰的思想狀態而論,這則故事無疑忠實呈現了他強烈的道德觀。

柳川茂將原著去蕪存菁,讓小讀者有機會一窺托爾斯泰取自聖經的 「人家打你左臉,你連右臉也要任由他打」的處世哲學。伊凡的老父親所主張的「勿以暴力抗惡」的觀點,是托爾斯泰進入1880年代的思想主軸之一。有人笑他企圖用「道德自我完善」和抽象的「愛」來解決一切問題,但是一百多年過去,看似消極的「托爾斯泰主義」,似乎在今日的讀者心中仍能激起許多漣漪。

當我譯完此書時,立刻找機會唸給年齡分別為八、七、五歲的三名小朋友聽,聽完當下,八歲的震台只說了一句:「太誇張了!連房子都燒光了!」然後三個孩子就各玩各的去了,獨留期待他們恩賜多一點感想的我。隔天,和兩名女孩再度聊起這個故事時,我說:「如果你們家的雞蛋不見了,你會跑去別人家硬找回來嗎?」七歲的安台很肯定的說:「不會!反正雞那麼多,有好多蛋可以撿,而且每天都有耶!」然後我就聽見她和五歲的艾薇開始聊起來了:「本來是找蛋,後來變成拔鬍鬚,扯衣服、偷栓子、打大肚子的人,然後燒房子,連別人的家也燒光了!」「對,本來只是找一顆白白的蛋,後來生氣越變越大越變越大,然後變成一座黑黑的村子。」艾薇的兩隻手在胸前誇張的比畫著怒氣變大的過程。

從他們倆的反應,我發現比起伊凡老父親的叮嚀和伊凡戲劇化原諒了賈布利羅的崇高道德,孩子們對於小小的怒火演變成燒毀一切的大火的情節似乎更有興趣和反應。「反正雞那麼多,有好多蛋可以撿。而且每天都有耶!」 原來要避免自己落入「猜疑→憤怒→怨恨→攻擊→毀滅」的漩渦,得先有一雙不要隨意放大芝麻小事的眼睛!「白白的蛋變成黑黑的村子。」原來小小的猜疑有可能帶來嚴重的後果,而期間會讓許多無辜的人一起受苦呢!

托爾斯泰於故事中所主張的「饒恕」、 「勿以暴力抗惡」的觀點,在我的說故事「實驗」中,似乎還沒成為孩子關注的焦點。不過,誰知道孩子幾天後又會如何消化這個故事並且創造出自己的「滅火哲學」呢?故事是活的,孩子的思維更是靈活呢!

書名 滅火要趁早
原著 托爾斯泰
改寫者 柳川茂 (Shigeru Yanagawa)
繪者 小林豐 (Yutaka Kobayashi)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673
頁數/開本 22.8×25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205187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問候月球上的人

55-regards-to-the-man-in-the-moon
路易的爸爸說,他收集的這些廢棄雜物,只要一點點想像力,就可以馬上把你帶到另一個世界。路易利用這些廢棄雜物,建造一艘太空船「想像力一號」,和蘇西一起進入奇幻的冒險之旅。路易的朋友跟在他們身後,想像力用完了,遇到危難,他們該如何脫逃呢?
想像力,不僅能夠把你帶到另一個世界,也能夠幫助你結交朋友。想像力當作燃料,任何事情都可能會發生!

作繪者簡介: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

生於美國紐約布魯克林區。他從1960年代開始創作圖畫書,其中自寫自畫的共有二十二本,包括得到凱迪克金牌獎的《下雪天》(The Snowy Day),和得到凱迪克榮譽獎的《酷眼鏡》(Goggles!)。季茲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主要募款人,他曾為基金會設計了一系列卡片,籌募近五十萬美金,幫助亞洲、非洲和南美洲的貧困兒童,他也參與了1971年為兒童召開的白宮會議。以他為名設立的「艾茲拉.傑克.季茲獎」每年頒給最有潛力的新進作家和插畫家。

譯者簡介:宋珮

生於金瓜石,加州大學藝術史碩士。目前在中原大學兼課,教學「藝術欣賞」期間,開始研究及翻譯圖畫書,至今翻譯圖畫書約四十餘本,此外,也曾嘗試創作圖畫書文字與插畫。近四年來,和先生鍾榮光合作攝影與繪畫的專欄〈影像對畫〉,刊登於校園雜誌。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用想像力作燃料 (宋珮/藝術工作者)

這是艾茲拉‧傑克‧季茲為路易創作的第四本圖畫書,接續上一本《路易的奇遇》的結尾──路易的媽媽和巴尼結婚了。這個故事就從路易有了新爸爸開始,不過他卻因為小朋友譏笑巴尼是「垃圾人」而深感困擾,好在新爸爸頗有智慧,他讓路易明白,只要有想像力,就可以用別人眼中的「垃圾」進入外太空,於是一家人通力合作,巴尼和媽媽打造太空船,路易畫布景,第二天,「想像力一號」發射升空,路易和蘇西做了一趟驚險有趣的太空旅行,而原先譏笑他們的小朋友也迫不及待想要加入呢!

在故事的前段,小朋友曾開玩笑的問路易,他的太空船是不是「航行家三號」,這個問題剛好反映季茲創作的背景。因為航行家一號和二號都是美國太空總署的太空船,1977年先後發射升空,兩年後,航行家二號拜訪了木星,1981年拜訪土星,這艘無人太空船傳回許多照片,讓世人大開眼界。航行家二號經過土星之後,船上的拍攝平台卡住了,研判是潤滑油出了問題,因此差一點放棄任務。幸好,地面的工作人員解決了問題。於是,太空船繼續航向天王星和海王星。而1981年正是這本圖畫書創作的時間,真實的太空船事件和虛構的故事情節兩相對照,相當有趣。

在這本書裡,季茲運用壓克力顏料畫出太空奇幻的美景,並藉著滿版的跨頁圖讓畫中的世界無限延伸。此外,季茲還用他熟悉的拼貼技巧組合圖片、布料……,各樣的「廢棄物」經過重新組合,有了新的定義,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也和路易一樣,遊走在真實與想像之間。熟悉季茲作品的讀者,會在畫面中找到彼得、阿奇,找到彼得的狗威利和阿奇的貓,還可以看到季茲住了一輩子的城市──紐約,更重要的是,看到孤單的路易在新爸爸的幫助下勇敢築夢。季茲把孩子的夢看的無比重要,即便當時他已經六十五歲了,依舊童心未泯。書裡,他創造的孩子漸漸長大,而他卻在完成這本書的第二年,心臟病發過世了,留下他的孩子陪伴世世代代的讀者。

書名 問候月球上的人
原文書名 Regards to the Man in the Moon
作者 艾茲拉.傑克.季茲(Ezra Jack Keats)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651
頁數/開本 20.3×23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882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帝哥的金翅膀

52-tico-and-the-golden-wings
四度榮獲凱迪克獎的寓言大師李歐.李奧尼,在這本書中,述說一個生來沒有翅膀的小鳥美夢成真的故事,只是他得到的是一對金翅膀,因此,他的朋友開始排斥他:「你以為有了那對金翅膀,就比我們還要高貴,對不對?……」
帝哥處理他身上金羽毛的方式,和他所學到的重要功課,使這個代代傳頌的經典寓言,成為值得小孩謹記在心的故事。《帝哥與金翅膀》曾經榮獲美國圖書館協會和插畫家協會的年度最佳童書。

作繪者簡介: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 )

1910年生於荷蘭,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卻鍾情繪畫和圖像設計。1939年移民美國,除了在大學任教,也擔任廣告公司設計師,五十六歲後專心從事圖畫書創作。曾以《田鼠阿佛》、《小黑魚》、《阿力和發條老鼠》、《一吋蟲》四度榮獲凱迪克榮譽獎。李奧尼於1999年過世,留下三十多部作品,中譯本尚有:《小藍與小黃》、《老鼠阿修的夢》、《魚就是魚》、《這是我的》、《鱷魚柯尼列斯》、《一顆非常奇妙的蛋》和《綠尾巴的老鼠》。

譯者簡介:劉清彥

沒有金翅膀,卻有個喜歡編故事的腦袋,和一顆熱愛跟小朋友分享故事的心。一直努力向李歐尼看齊,希望能像他一樣,寫出許多有趣又令人玩味的故事。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也常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既獨特又和諧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本書的創作者李歐.李奧尼被喻為美國當代最偉大的寓言大師,雖然五十六歲後才開始潛心創作圖畫書,過世前只留下三十餘部作品,絕大多數卻都被視為必讀經典,也深受全世界兒童的喜愛。

他從1959年問市的第一部作品《小藍與小黃》,便清楚揭示他為孩童創作圖畫書的核心理念。李歐尼藉由藍色與黃色兩張小紙片的合合分分、獨立與交疊的遊戲和相處過程,呈現個體的獨特性,以及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他認為成長過程中的小孩必須好好凝視自己,誠實快樂的活出自我,表現自己的特質和才能,同時必須學習加入群體和他人相處,建立和諧的關係。因為只有尊重個體的獨特和差異性,又彼此接納,相互融和,大家才能一起創造最美好的生活。

因此,李歐尼的作品幾乎都圍著這樣的主題打轉。不管是那隻看似特異獨行,卻非常清楚自己特質的《田鼠阿佛》;在群體中顯得與眾不同,卻能成功整合同伴並且扮演退敵重要角色的《小黑魚》;還是從凡事宣告《這是我的》,轉念明白共有和分享意義的三隻小青蛙,都在提醒和幫助小朋友思考自我和團體兩者之間的關係和價值取捨。
李歐尼並沒有直接了當闡明道理,而是透過故事的角色和情節鋪陳,一點一滴引導小孩思考,並且和自己的生活經驗拉上關聯。這本《帝哥的金翅膀》不但是明顯一例,更是深化和擴展這個主題非常重要的作品。

故事中的主角帝哥生來便沒有翅膀,和同伴相較,他顯然有所殘缺。但是同伴不僅沒有因此鄙視或嘲諷他,甚至伸出援手協助,使他依然得以飽食和成長。有趣的是,當帝哥美夢成真,長出那對華麗耀眼的金翅膀後,同伴反而紛紛離他遠去。沒有翅膀和長出金翅膀同樣是「與眾不同」,帝哥外表的改變使同伴看待他的眼光也有所不同,他們可以接受和幫助比自己弱勢的帝哥,卻無法接納看起來比他們高貴的帝哥。

幸好帝哥的「心」沒變。他過去從同伴那裡獲得的關愛和協助,早已轉化成一股內在的力量。於是他效法王爾德筆下的「快樂王子」,將自己亮麗且價值不斐的羽翅分送給貧窮人,一如過去他接受同伴的照顧。因為這樣充滿恩慈的施予,窮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帝哥也為自己掙得一雙和大家相同的翅膀,重返群體。
和小朋友分享這個故事時,有個小男孩說:「那對金翅膀其實是上帝給帝哥的考驗!」他的意思是,如果帝哥因為有了這對金翅膀就變得很驕傲,大家一定很討厭他,他可能就會孤單一輩子。「有了漂亮的翅膀卻失去朋友,帝哥也不會快樂,」小男孩說。

我很贊同他的閱讀觀點,但更令我感動的是,有個小女孩從帝哥和他的同伴身上看見施予的示範,後來願意提領自己辛苦攢下的零用錢,默默為班上一位父親失業的同學繳交營養午餐的費用。

李歐尼將這個故事的場景設定在印度,似乎有意讓生活在富裕國度(美國與其他有能力出版和閱讀這本書的國家)小孩,瞭解並關心那些第三世界人民的貧困生活。其實,這些「貧困的印度人」常常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不見得擁有帝哥的金翅膀,卻可以學習從他的眼光看待自我與群體的關係,欣賞自己的獨特性,並且發揮這樣的特質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或許只是一個善意的舉動,就可以為自己和周遭身處泥淖困境的人,帶來美好和諧的生活。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聖經箴言十一章25節)

書名 帝哥的金翅膀
原文書名 Tico and the Golden Wings
作繪者 李歐.李奧尼(Leo Lionni )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40
頁數/開本 22.2×27.3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691
定價 港幣86元(道聲之友:港幣73.1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聽,天空說什麼?

51-what-does-the-sky-say
雪花漫天飛舞的冬天,天空在說什麼?
樹葉被風吹落,野雁往南飛的時候,天空說什麼?
沒有辦法下定決心的時候,天空怎麼說?

生活裡,交雜著快樂、淚水、孤單和傷痛,故事中的小女孩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她仔細聆聽天空說的話,彷彿就是上帝在對她說話一樣,有鼓勵、有安慰,陪伴著她一直到老!
 
南西.懷特.卡爾史東充滿詩意和想像力的文字,鼓勵所有大小讀者,留心每天生活中值得喜樂和學習的事。提姆.雷偉的畫筆完美呈現了季節和氣候的氛圍、童年的奇妙與美好,以及我們和大自然深沉的情感連結。

作者簡介:南西.懷特.卡爾史東 (Nacy White Carlsttom)

兒童文學作家,作品已超過五十餘冊。包括受歡迎的「傑西浣熊」系列(Jesse Bear)、《在你出生前》(磐石童書系列)、《上帝會綁鞋帶嗎?》。南西和家人住在阿拉斯加州菲爾邊各斯城。

繪者簡介:提姆.雷偉(Tim Ladwig)

美國知名的插畫家,創作了許多得獎的圖畫書,其中包括《發光人》、《平安夜》、《主禱文》和《詩篇二十三篇》(以上皆為校園出版)。提姆目前與家人定居在堪薩斯州維奇塔市。

譯者簡介:劉清彥

常常 忙得沒有時間好好聽天空說話,翻譯這本書時得到很重要的提醒。學的是新聞卻熱愛兒童文學,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偶爾也為報紙寫寫書評,到各地位喜歡圖畫書的大人上課和演講。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聽,上帝在說話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那才不是天空在說話呢!」書才唸完,凱凱就搶著說:「是上帝在說話!」
「怎麼說呢?」我問。
「因為上帝住在天空上面的天堂呀!」他說。
我請大家翻開聖經,一齊唸讀作者附在書後面的那段詩篇經文,然後問小朋友:「你讀完這段經文和這本書的內容,有什麼想法呢?」
「天空是上帝的代言人,」愛耍寶的安安說。
婷婷接著說:「上帝說話的聲音很小很小,要仔細聽才行。」
「上帝隨時隨地都會跟我們說話,」琪琪說。
「上帝會透過祂創造的世界萬物跟我們說話,」這是阿德的結論。
「怎麼說呢?」我又問。
「因為──」阿德想了一下,然後說:「從上帝創造的萬物,就可以知道祂的厲害了!」
「是啊,」我摸摸他的頭說:「你知道嗎?保羅也這麼說呢。」我請大家翻開聖經羅馬書一章20節:「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
那天主日學結束後,我帶著小朋友走到屋外,然後一起仰頭望著天空。
「來,我們一起聽聽天空在說什麼?」我對他們說。

書名 聽,天空說什麼?
原文書名 What Does The Sky Say?
作者 南西.懷特.卡爾史東 (Nacy White Carlsttom)
繪者 提姆.雷偉(Tim Ladwig)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00
頁數/開本 21.5×29.5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943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愛彈琴的安娜

27-pianna
在洛磯山和鐵道間的那棟南瓜色房子裡,住著一位老太太,
她已經在那裡住八十幾年了。
如果你去拜訪她,她會告訴你在她小時候,
鐵道上每天都有六班火車來回;
她的哥哥們喜歡去洛磯山採藍莓;
她家的水龍頭會流出冰涼的山泉水;
那些放在石板水槽上方的陶瓷乳牛,
其實是用來代替她曾經養過的乳牛。
不過,她最想為你做的事,就是走進客廳,坐下來彈琴。
那時候,你就會認識她了。
她的名字叫安娜,但大家都叫她「愛彈琴的安娜」……

作者簡介:瑪麗.蓮.芮 (Mary Lyn Ray)

她曾經承諾將那些深植記憶中、在自己熱愛的地方所發生的故事,寫下來和大家分享。
《愛彈琴的安娜》的故事靈感,便來自她住在新罕布夏州南丹伯利鎮時的一位鄰居。她真的住在一棟火車會從院子前方隆隆駛過的南瓜色房子裡。
瑪麗‧蓮‧芮是溫特圖爾博物館(Winterthur Museum)的研究員,那裡以陳列美國裝飾藝術和家具聞名。她主要的研究領域是美國的手工藝品。中譯作品有《籃月》(三之三)《歡迎你,畫眉》(東方)。

繪者簡介:芭比.漢巴 (Bobbie Henba)

1977年離開廣告業,開始用畫筆描繪新英格蘭的鄉村和都市的景色。她創作本書的靈感來自1900年代初期的童年生活記憶,當時對家的概念並不侷限於近親家人,而是擴及整個社區。
她目前和一隻貓住在新罕布夏州的提頓市,並期待兒孫們造訪。《愛彈琴的安娜》是她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劉清彥

家中有一台和自己年紀一樣大的鋼琴,媽媽是鋼琴老師,自己卻沒把琴學好,這是長大後心中隱隱作痛的遺憾,希望有一天能重拾琴藝。
目前定居台中柬海大學旁的社區,每天忙著翻譯和創作童書,偶爾還得為報紙寫書評,到各地為大人小孩說故事。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優美的生命樂章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個取材自作者鄰居的真實故事,將安娜的音樂人生,宛如優美琴音般的悠然展現於書頁之間。我們隨著流暢舒緩的文字和一幅幅美麗動人的插畫,走進安娜的成長世界,也和她一起經驗這趟持續一生的學習之旅。

看見她不畏長途跋涉的學習熱情,努力堅持的態度,以及樂於分享的欣喜歡愉;也看見學習能夠為自己帶來開創性的可能,儘管必須付出代價,卻可以期待「神秘又美好的事」在未來開展,而學習成果不僅能為自己的生命增添色彩,也能為別人帶來祝福。

此外,安娜的人生對那些常常處身學習情境,必須汲汲營營應付眼前各項學習「功課」的小孩來說,也有開擴眼界的影響。安娜拉長他們看待生命的眼光,不再只是著眼當下,而是看見自己的未來與年老時可能面對的生活處境,然後思考學習的意義,並為將來預作準備。

故事末了,安娜年老獨居時所說的那句話:「可是我還有鋼琴。」似乎對小孩能產一股奇妙的鼓舞力量。因為我和小朋友說完故事後,他們便接續這句話,七嘴八舌回應起來:「我老的時候也有鋼琴陪我。」「我有小提琴。」「我有模型。」「我有很多書。」「我有水彩和圖畫紙。」他們看見滿頭華髮的安娜自得其樂彈琴,享受音樂,也享受生活,一點都不擔心年老孤寂,於是也開始思索,自己年老的時候能有什麼相伴共度?

作者以真實故事帶出觸動人心的力量,年逾七十才創作第一本圖畫書的插畫家,則是以自己的童年生活襯托故事背景,將自己多年觀察與描繪鄉村與都市風貌的心得融入畫面,用畫筆和壓克力顏料在油畫布上細細勾勒每一個角色和場景,營造真實、美麗又具節奏感的頁面,使讀者透過插畫彷彿也能感受到安娜彈奏的優美樂音。

學習是一段辛苦又漫長的過程,學習若能展現成果,除了學習者自發性的熱情與堅持外,旁人的肯定與鼓勵也是極重要的情感動力。安娜的父母在發現女兒對音樂的熱愛後,以實際行動支持小孩追尋夢想。而安娜也用自己的一生為小朋友作了美好示範,她向小孩證明:只要懷抱熱情、努力和堅持,便能為自己的人生澆灌出一片夢想園地,並且結出美好的果實。不管是辛苦的學習過程,或是日後獨樂與眾樂的成果分享,都能為自己帶來美好生活和回憶,成就一篇優美的生命樂章。

書名 愛彈琴的安娜
原文書名 PIANNA
作者 瑪麗.蓮.芮 (Mary Lyn Ray)
繪者 芭比.漢巴 (Bobbie Henba)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67-2
頁數/開本 22.2×28.4cm/38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4711158862759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露芭─貝爾森的天使

23-luba-the-angel-of-bergen-belsen
為什麼我還活著?
為什麼我能倖免於難?
一九四四年十二月的一個寒冷夜晚,露芭‧崔森斯卡在貝爾森集中營後方發現五十四名被遺棄的小孩。露芭也知道救這些小孩的後果,如果被納粹士兵逮到就死定了。
但是他們是別人的小孩,而且都餓著肚子。
露芭和營區裡的婦女們冒著生命危險照顧著些孤兒,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鑽石小孩」,幫助他們度過那個充滿為疾病、飢餓和戰爭的冬天。
這是個真實故事。
露芭是大屠殺中的女英雄, 這些小孩也是她努力活下去的理由。

作者簡介:米雪兒‧麥坎(Michelle McCann)

米雪兒‧麥坎創作了許多有關英雄和女英雄的書,因為受到露芭在那段令人絕望的時期所展現的勇氣感動和啟發,著手撰寫這個故事。 米雪兒目前和先生、而子住在美國奧勒岡州的波特蘭市,她在那裡寫作、編書,還在波特蘭州立大學教授童書相關課程。 這是她為小朋友寫的第七本書。

作者的話:貝爾森的天使,是根據露芭‧崔森斯卡‧費德瑞克經歷的真實事件撰寫的自傳故事,書中的人物、日期、地點和引用的詩句都是真的,至於對話和少數配角則是為故事情節需要創造的。在納粹大屠殺期間,許多孤兒都受到集中營那些有愛心的囚犯們保護,其中包括貝爾森集中營的這群小孩。故事中的小孩是荷蘭人,他們的父親原本都是阿姆斯特丹的鑽石切割師,大戰時被德軍抓到貝爾森為納粹效命。這些人的兒子和女兒被稱為「鑽石小孩」。

故事主角的話:我是露芭‧崔森斯卡‧費德瑞克,這是我的故事。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特別勇敢的人,更不是英雄。但是我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股激發自己成為英雄的動力。如果沒有許多英雄協助,我也無法完成這件事。這是為他們和那些小孩而寫的故事。

繪者簡介:安‧馬紹爾(Ann Marshell)

藝術家。她結合亮光油彩和拼貼手法創作了這本傑出又動人的圖畫書,她目前定居在美國紐約。

譯者簡介:劉清彥

策劃翻譯這本書時,想起了信仰前輩常說的一句話:「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希望這個故事能帶給閱讀的大人小孩深刻的感動和激勵,使我門的社會有更多帶給人『愛和溫暖』的天使。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愛裡沒有懼怕 (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我隨著單搶投影機投射出來的畫面,緩緩唸著文字,一頁翻過一頁。聽故事的小孩靜得出奇,他們睜大眼睛、聚精會神看著布幕上的畫面,有的小孩眉頭深鎖,心彷彿因為故事中那些小孩的艱苦遭遇緊緊揪著。

「我們自由了。」當我唸完最後一句時,讀小二的琪琪突然在座位上高舉雙手大喊:「耶,他們終於得救了!」其他小朋友也紛紛舒了口氣,露出笑容。接著,我在布幕上秀出露芭和那些小孩在集中營合影的黑白相片,說著故事的後續發展。最後,就在我秀出露芭和那些鑽石小孩五十年後重聚的彩色相片同時,所有小孩幾乎同聲發出不可思議的讚嘆:「哇!」

坐在第一排的凱凱按捺不住激動的情緒搶著說:「露芭好勇敢哦!」
「是啊,」我摸摸他的頭說。「除了勇敢,露芭還有哪些地方讓你很佩服?」
「她很有愛心,她很聰明,她很有毅力……」小朋友的聲音此起彼落。
「我覺得最棒的是,」愛耍寶的安安說:「她有一件神奇大衣。」
然後,我們談起第二次世界大戰,談起納粹、希特勒的殘暴作為,也談起猶太人悲苦的處境和戰後努力重建家園和復國的經過。

「如果沒有露芭,那些小孩一定會全部死掉,」婷婷說。
「對呀,」小恩附和,「所以露芭是幫助他們的天使!」
「嗯,」我接著說:「那我們來想想看,我們身邊有沒有像露芭這樣的天使?」
凱凱說:「我們家隔壁的叔叔救過一隻掉在水溝裡的小狗。」
琪琪說:「我們家附近有個媽媽收養了好多流浪貓。」
婷婷說:「還有那些在學校說故事給我們聽的彩虹媽媽。」
安安笑著說:「我媽媽就是露芭呀,因為她常說,她能把我養活就是奇蹟。我以為他又在耍寶了,沒想到他馬上接著說:「因為我出生的時候只有一千公克。」
「如果你們是露芭,會不會冒險去救那些小孩呢?」畏怯的神情清楚寫在小朋友的臉上,我說:「有時候愛人是需要勇氣的,如果我們必須去愛一個人,卻又沒有勇氣去愛他,該怎麼辦呢?我請小朋友翻聖經提摩太後書第一章7節:「因為上帝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那天結束前,我請每位小朋友想一個自己必須勇敢去愛的人,然後為他、也為自己禱告。輪到安安時,他說:「親愛的上帝,求祢賜給我勇氣去愛爺爺,雖然他身上有一股臭臭的藥水味,又很愛用他的臭嘴巴親我……」

書名 露芭─貝爾森的天使
原文書名 LUBA: The Angel of Bergen-Belsen
口述 露芭‧崔森斯卡‧費德瑞克(Luba Tryszynska-Frederick)
作者 米雪兒‧麥坎(Michelle McCann)
繪者 安‧馬紹爾 (Ann Marshell)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552
頁數/開本 25.5×2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八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7460431
定價 港幣83元(道聲之友:港幣70.6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永遠在一起

48-always-with-you

「小金,過來。」
「別怕。」
「我會永遠和你在一起。」
這是小金的母親,在她們位於越南的村子遭到轟炸的那天,對四歲大的她所說的最後幾句話。孤獨又害怕的小金活了下來,被美國士兵救起,帶往孤兒院安置。
在孤兒院負責人瓊斯夫婦的關愛,和許多同住的兄弟姊妹陪伴下,小金找到生存的勇氣和力量。母親的話也不斷在她心中回響,使她又漸漸獲得安全感。
書中令人沉痛的插畫,不僅呈現了人性的光輝,也頌揚了仁慈的力量。這個發生於越戰時期的真實故事讓小讀者明白,即使在最令人絕望的處境中,依然可以發現希望。

作者簡介:露絲.范德齊(Ruth Vander Zee)

范德齊是中學老師,也是作家、演說家和音樂家。她為孩童創作了許多與歷史真實事件相關的圖畫故事書,包括描繪猶太人在二次世界大戰遭受迫害的《大衛之星》(格林)與Eli Remembers,以及美國南方白人三K黨戕害黑人的Mississippi Morning,還有以越戰為背景的本書。她目前定居美國佛羅里達州的邁阿密,想更進一步認識她請參閱她的個人網站:www.ruthvanderzee.com

作者的話:這是個真實的故事,小金現在和家人住在美國伊利諾州的芝加哥郊區。她還是只能看見模糊的影像。
小金從四歲到九歲都住在大南(Da Nang)的中國海孤兒院(China Beach Orphanage)。由於視力問題,她被送到美國進行眼睛手術,開完刀後又被送回越南。然而,她其中一隻眼睛後來被感染,需要再動手術,醫師們堅持她必須待在美國接受治療。她先住進寄養機構,後來被一個美國家庭收養。
越戰(1959-1975)是北越(越共)與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之間的內戰。1950年代,美國開始援助南越,藉以控制越共的影響勢力。
964年,美國正式參戰。接下來的九年,超過兩百萬美國士兵和南越併肩作戰,五萬名以上的美國士兵因此喪命,成千上萬的越南人也成為戰爭的犧牲者。歷史學者統計,當時約有三十萬至八十萬名越南孩童因此淪為孤兒。
1975年,美國福特總統終於宣布戰爭「終止」了。

繪者簡介: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愛爾蘭知名的插畫家。1997年就以第一部作品A Bag of Moonshine 榮獲鵝媽媽獎,並且分別在1996年以The Christmas Miracle of Jonathan Toomey,1998年以《潔西過大海》兩度榮獲凱特格林威獎。他的話做色彩厚實,情感豐富,寫實的表現手法對故事內容有極強烈的情感渲染效果。林區目前定居於都柏林。

譯者簡介:劉清彥

閱讀和翻譯這本書的過程雖然心情沉重,卻也得到極大安慰,因為腦中不斷憶起媽媽和上帝許諾過的那些愛的保證,深信這些也將一生永遠伴隨。從高中開始和小朋友說故事,因此愛上兒童文學。現在每天專心翻譯和創作童書,也經常到各地為喜歡圖畫書的大人演講或上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愛永遠相隨 (劉清彥/ 兒童文學工作者)
「創作者有獨特的機會告訴小孩事實與真相,幫助他們釐清生命的樣貌。小孩也喜歡閱讀一些能夠帶給他們勇氣與希望的故事,這些故事將會是他們成長的重要養分。」──露絲.范德齊

或許正因為懷抱這樣的理念,這本書的作者露絲.范德齊,才會接連將那些令人悲痛且難以向小孩啟齒的歷史事件(納粹大屠殺、三K黨種族歧視與暴力、越戰),以充滿情感又貼進小孩的寫作方式,轉化為一個個動人的故事。

她以這些彰顯人性(高貴與卑劣併陳)的真實故事,幫助小朋友面對自己生命中各種因為失喪、被誤解和拒絕,或自我認同偏差,所造成的悲劇。從體驗故事主角的處境和心情出發,聯想和延伸至自己的生活經驗,產生面對負面遭遇的智慧與力量,甚至從故事中獲得心靈的救贖與提升。

閱讀和翻譯這本書時,不斷想起大學上視覺傳播課程,老師在課堂放映的一張由美聯社記者黃幼公拍攝、獲得1973年普立茲新聞攝影獎的越戰現場攝影作品。相片中全身赤裸的小女孩潘金福和一群小孩在公路上哭號狂奔,身後煙硝迷漫、烈火熊熊。她的背部嚴重灼傷,經歷了十七次手術,後來被送往美國救治。

長大後的潘金福持續關懷世界各地因為戰爭受害的兒童,1997年被聯合國任命為教科文組織親善大使,2005年榮獲安大略最高榮譽勳章。她不僅饒恕了當時在戰爭中加害她的人,更以大愛去彌補戰爭造成的傷害。她說:「我的身體被火燒傷,我的皮膚被醫生醫治,我的心靈被上帝醫治。因此,讓我們為世界做美好的事吧!」

和小朋友閱讀這本書當天,我也與他們分享了潘金福的故事。現在的小孩雖然對越戰一無所悉,卻還是能從書和相片中深刻感受這些身處戰禍、孤苦無依的小孩,他們內心的恐懼、不安、失落和傷痛。

「幸好士兵救了小金,還有瓊斯夫婦照顧她。」美美聽完故事後吁了口氣。
「她真的一輩子都看不見了嗎?」我讀完作者的話後,翰翰顯然還不願相信。
「戰爭真的好可怕!」阿青說。
「那麼,你們可以體會金兒的心情嗎?」我這麼問是因為這群小孩都過得幸福又富足,生活經驗和故事主角相去甚遠。沒想到我才問完,小莉就要求我把書翻到金兒靠躺在媽媽身上,茫然仰望天際的那頁。
「有一次我放學回家,」她娓娓道來,「發現家裡沒有人。我一直等媽媽,等到天黑了,才接到媽媽的電話,她告訴我外婆住院了。我那時候還以為媽媽出了什麼事,我永遠也見不到她了。」她頓了一下,又若有所思的說:「小金躺在那裡的時候,一定也覺得孤單又無助吧。」
「是啊,」我接著問:「可是,故事最後小金說她不害怕,為什麼呢?」
「因為她媽媽雖然死了,還一直活在她的心裡。」「因為還有很多人愛她。」「因為她一直記得媽媽說的話。」
「沒錯,媽媽的話語和愛,讓小金勇敢活下來了。」我一邊請小朋友翻開聖經,一邊對他們說:「其實我們比小金更幸福,因為上帝也給過我們很棒的承諾和保證喔!」
我請大家齊聲開口唸:「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上帝必與你同在。」(約書亞記第一章9節)
「像守護天使嗎?」佳佳問。
「喂,」翰翰突然大叫:「什麼守護天使,上帝可是天使的老闆呢!」
「對呀!」我忍不住笑了出來,「有上帝隨時保護,我們還需要害怕嗎?」
我看見小朋友都在搖頭。

書名 永遠在一起
原文書名 Always with You
作者 露絲.范德齊(Ruth Vander Zee)
繪者 羅奈德.希姆勒(Ronald Himler)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631
頁數/開本 21.9×26.8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8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6735530
定價 港幣80元(道聲之友:港幣68.0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