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綠蒂的撲滿

夏綠蒂得到一個小豬撲滿,而且是個可以實現願望的魔法豬,
不過,必須存夠多的錢,直到豬發出「叮」的聲音。
於是夏綠蒂開始想辦法存錢,她把得到的錢都投進撲滿裡,
終於,聽到「叮」的一聲!
夏綠蒂能夠順利實現願望嗎?

作繪者簡介:大衛.麥基(David Mackee)

1935年出生於英國德文郡,是英國知名的圖畫書作家。在普利茅斯藝術學院就學期間就開始投稿,他的繪畫風格頗受美國漫畫家Saul Strinberg和法國漫畫家Andre Francois影響。麥基的作品寓言故事的味道濃重,他自己也認為他的書並不只是寫給小孩子看,也寫給還保有童心的大人。麥基的故事富含英國人獨特的幽默感,並擅長在故事中營造思考空間,讓他的作品簡單中帶著濃厚的韻味。

譯者簡介:柯倩華

輔仁大學哲學碩士,美國南依利諾大學哲學博士研究。曾在大學教授幼兒文學、圖畫書賞析等相關課程。目前專職從事童書翻譯、評論、企劃諮詢,並參與各項兒童文學獎評審工作。翻譯圖畫書及青少年小說共逾百本,現為台灣兒童閱讀學會、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組委會顧問。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書與人生(柯倩華/兒童文學評論家)
這本書的中文版曾於2005年由悅讀文化出版,知道的讀者似乎不很多,雖然評價不錯,可惜還是絕版了。十二年後道聲重新出版發行,身為原譯者的我很慶幸能重新修訂譯文,讓讀者更準確的體會這本英國經典圖畫書奇特的幽默與哲思。

 

重譯時幾乎每一頁都做了修正,使中文讀起來更流暢,也使原文隱含的喻意保留得更完整。後者主要牽涉到語句的型式。新、舊版的語句表面看起來意思差不多,然而作者細膩的寫作技巧藉由語句的排列順序和重複型式,表達許多意在言外的弦外之音,也表現作者的寫作風格,是舊版沒有完全掌握到的。例如,原文對「豬」的指稱刻意含糊,好像是物品又好像有生命。三位鄰居說的話有一致的形式,恰與珍珍阿姨成對比。豬說的那句關鍵話,描述的其實是客觀現實的可能性,而不是個人主觀感受(是否順心如意),意即無論你是誰,都可能遇到冷冰冰、硬邦邦有如鐵板一般的困境,而這樣的不完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

我一直覺得翻譯很像走鋼索,步步為營仍不幸失足時,只能感謝奇蹟出現,有第二次機會。書,也有點像是為人生預備第二次機會。
美國兒童小說家凱瑟琳‧派特森 (Katherine Paterson) 曾說:「書讓我們為人生作準備。」好的文學作品並不提供人生的標準範本或解答,而是呈現各種真實的可能性,包括喜怒哀樂與陰晴圓缺。讀者受到啟示而激發思索與想像,找出自己的處世之道。也就是說,讀者可藉由故事角色的經驗獲得學習和成長。讀書就像人生的練習或彩排,在其中經歷嘗試和犯錯,以至於面對真實人生時有所準備,可重新來過。

許多成人擔心這本書沒有甜美的結局,對小孩來說太過可怕。事實上,很多小孩讀完後興奮得拍手叫好,彷彿有人說出了他們一直知道卻很少被提出的事實:「人生有可能很辛苦的。」小孩是人,童書也可以很文學,真正的文學表現真實的人生與人性。不努力沒有收穫,但努力也不保證一定有滿意的結果,這是小孩也會遇到的艱難。如何在意外或挫折中找出建設性的意義,保持希望與信心,是重要的人生課題。魔法豬承諾「實現一個願望」藏了語意含混的陷阱,夏綠蒂在慌亂中的確實現了一個願望,只不過不是她的願望。
大衛‧麥基是著名的冷面笑匠,擅用幽默、諷刺的手法讓讀者體驗人生各種樣貌。他在這個故事裡塑造了一個非典型兒童角色,不完全好或壞,兼具人性的美善與軟弱,在家常的生活場景裡演出人生的轉折與驚奇。除了高明的說故事技巧之外,他也運用圖像語言闡釋主題。

畫面以多視角方式呈現,彷彿同時從多元角度觀察世界,升高觀點向下俯瞰,使讀者的視野更遼闊周全,擴張對故事涵意的理解。圖畫描繪的人生比文字敘述的更豐富:有人玩樂,有人工作,有人迷路,有人吵架,有人偷竊,有人分享,有人因為遛狗成了朋友,還有穿著紅心T恤的女人和拿著紅心提袋的男人一路發展出美好的結局。這本書裡有悲劇也有喜劇。夏綠蒂的人生只是其中之一。這可能也是她一開始就不在畫面正中央的原因。她的不幸,不是世界的全部;還好,這個世界比她以為的還要廣大、奇妙。她若明白這一點,或許將不會捆綁或陷溺於自己的遭遇,可以在寬廣的世界裡創造出新的可能性。

夏綠蒂大概沒有注意到其他人的故事,現實中的我們也經常如此,以第一人稱的主觀看待人生與世界。幸好閱讀提供全知觀點,提醒我們生活中沒有注意到的事情。最後有個小男孩捧著另一個豬撲滿,似乎暗示這樣的劇情可能繼續發生,而且不只在書裡。下次再遇見宣稱能實現願望的魔法豬時,但願我們已有足夠的裝備與智慧。

書名夏綠蒂的撲滿
原文書名Charlotte’s Piggy Bank
作繪者大衛.麥基(David Mackee)
譯者柯倩華
商品編號TW831
頁數/開本22.7×27.8cm/32頁
印刷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3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9789864001736
定價港幣93元
購書連結道聲出版社
延伸閱讀烤箱讀書會

晾衣服的日子


兩隻無聊的獾兄弟,
玩遍所有能玩的,
還差點把媽媽逼瘋了,
他們還能做什麼呢?

當然是晾衣服囉!

不知道會有什麼事情發生呢?

【本書特色】
潔西莎.貝格利的前兩本《送給爸爸的小船》及《在我離開之前》都是溫馨且富有情感的故事。
這本《晾衣服的日子》則是很真實地描繪出媽媽和孩子們的互動,雖然媽媽和孩子不停地在對話,問兩兄弟要不要去看書?蓋城堡?或是釣魚?但是媽媽的動作從未停下來過,她抱著成堆的衣服,開始洗衣服,再到晾衣服的地方,兩個調皮的小男生就一路跟著,並且不停地玩弄著衣服。
為了解決兩兄弟覺得無聊不知道要做什麼,幫忙晾衣服的提議吸引了他們,媽媽開始一步步教他們怎麼晾衣服,兩個男孩玩得津津有味,但調皮的小男孩這時就開始想出許多古靈精怪的點子……

作繪者簡介: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潔西莎‧貝格利創作的首兩部繪本作品是《在我離開之前》和《送給爸爸的小船》,後者贏得童書作家與插畫家協會頒贈的金風箏獎。潔西莎和先生、兒子一起住在華盛頓州的西雅圖。他們家的花園裡有一條晾衣繩──只要沒下雨的時候,晾衣繩一直都在工作。

譯者簡介:黃筱茵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博士班〈文學組〉學分修畢,曾任編輯,翻譯過繪本與青少年小說等150冊左右,擔任過信誼幼兒文學獎初選評審,文化部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評審等,撰寫許多童書書評與其他導讀文字,主要可見於《中國時報》開卷版書評、《國語日報》兒童文學與星期天書房版等。近兩年並撰寫繪本專欄、擔任講座,推廣繪本與青少年小說,以及親子共讀的美好觀念。從繪本中試著了解生命裡的歡喜悲傷,認識可以一起喝故事茶的好朋友。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色彩繽紛的生活心情(黃筱茵/兒童文學工作者)

閱讀和翻譯《晾衣服的日子》的時候,我忍不住漾起微笑。故事的主角是一對整天忙個不停的獾兄弟,眼看勞碌的獾媽媽一件接一件忙著處理家事,獾兄弟在一旁晃來晃去忙玩耍,相信媽媽們都會心裡酸酸甜甜,感覺好氣又好笑。這本俏皮的小品不但反映了全天下媽媽的感受與生活,更很成功的用豐富的圖像道出文字裡沒有盡述的故事,呈現家庭生活的奇妙滋味。

獾媽媽和獾兄弟的對比營造出戲劇化的畫面張力。當兩兄弟百無聊賴的仰躺在草地上發呆時,獾媽媽捧著衣服堆得比小山還高的洗衣籃,準備去洗衣服、晾衣服。髒衣服實在太多了,所以一面走、一面掉,可是小兄弟非但沒有幫忙撿,還正好用蓋在他們臉上的衣服玩遊戲。後來,媽媽忙著用洗衣板搓洗衣物時,兩兄弟坐在衣服堆上玩;媽媽開始晾衣服時,兩兄弟把小山高的衣物當做彈跳床;媽媽一邊忙,還得一邊關心兩人,一項接一項的建議兩兄弟各種可能的遊戲。媽媽忙昏頭,兩兄弟在旁邊顧著自己大玩特玩的模樣,真的就是日常生活非常寫實的速寫。

一直到媽媽建議兩兄弟嘗試晾衣服,兩兄弟才找到這一天他們真正想做的事。他們後來把家裡所有東西都搬出來晾的場面,有沒有讓你大吃一驚呢?這種看似很誇張的行徑,卻頗為生動的捕捉到孩子天馬行空的奇想與創意呢。成人認為很不可思議的行為,對孩子來說,只是盡興的投入自己創造的遊戲。講到盡情生活與活在當下,孩子們還真是成人難以望其項背的老師呀。

潔西莎‧貝格利每部作品都精采的映照出生活中的詩意。《晾衣服》裡有歡笑也有生活的滋味,慧黠的畫下平凡日子裡的彩色心情。

書名 晾衣服的日子
原文書名 Laundry Day
作繪者 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譯者 黃筱茵
商品編號 TW823
頁數/開本 26.1×21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620
定價 港幣90元(道聲之友:港幣77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大英雄威利

威利喜歡看書、聽音樂,喜歡和朋友到公園散步;但是,瘦小又不起眼的他,卻沒有運動細胞,做任何事情大家總是笑他。
有一天,令人聞風喪膽的拳霸,攔住威利的去路,威利如何應付這個可怕傢伙?

超現實派的繪本作家安東尼‧布朗,1984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以威利為主角的圖畫書,《大英雄威利》是第二本。威利沒有什麼特別的專長,就是喜歡看書、聽音樂,和朋友到公園散步,看到感傷的電影就會忍不住掉淚。這樣感性的威利,沒有什麼運動細胞,不過他仍是努力嘗試,沒有放棄退縮。面對可怕的拳霸欺壓,他以「威利式」的方式回敬,柔軟的身段,是對付惡霸最好的方式。威利並沒有因為成為大英雄,而變得有運動細胞,他仍舊是那個愛看書的威利。

作繪者簡介: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當今最受盛讚的圖畫書創作者,他不僅是2009至2011年的童書桂冠獎得主,還獲得許多獎項肯定,其中包括凱特格林威獎與國際安徒生獎。安東尼.布朗以他獨特的繪畫風格聞名,並且深受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喜愛和推崇。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書名 大英雄威利
原文書名 Willy the Champ
作繪者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21
頁數/開本 22.5×22.6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453
定價 港幣99元(道聲之友:港幣84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遜咖威利

威利常說:「噢,對不起!」就算不是他的錯也一樣。
大家都叫他「遜咖威利」,但威利很討厭這個綽號。
有一天,他看到漫畫書上的廣告:不要當遜咖……
那似乎是在對他說的!

超現實派的繪本作家安東尼‧布朗,1984年開始創作了一系列以威利為主角的圖畫書,《遜咖威利》是第一本。威利心地善良,連小蟲子都不敢傷害;就算不是他的錯,他也會跟別人道歉、說對不起。當然威利也就成了被欺負、被霸凌的對象,他被欺負的時候當然也會說對不起。威利想要擺脫遜咖的角色,努力不斷的運動、鍛鍊自己,終於學有所成,練就出好身材,並且解救了朋友。
平凡而勵志的故事,在安東尼‧布朗的筆下,仍舊注入幽默風趣的細節和結局,威利仍舊是那個善良的威利,心地的本質或許才是作者真正想要傳遞的訊息吧。

作繪者簡介: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當今最受盛讚的圖畫書創作者,他不僅是2009至2011年的童書桂冠獎得主,還獲得許多獎項肯定,其中包括凱特格林威獎與國際安徒生獎。安東尼.布朗以他獨特的繪畫風格聞名,並且深受全世界的大人和小孩喜愛和推崇。

譯者簡介:劉清彥

小時候也是個被霸凌的瘦弱遜咖,中年後才開始去健身,但覺得心靈的強壯更勝於身體,多多閱讀還是比較重要。和小朋友說了很多年故事,也翻譯和創作了很多童書,得過好書大家讀和開卷年度好書獎、豐子愷圖畫書獎和兩座金鐘獎。

書名 遜咖威利
原文書名 Willy the Wimp
作繪者 安東尼.布朗(Anthony Browne)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820
頁數/開本 22.5×22.6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088
定價 港幣99元(道聲之友:港幣84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青蛙和河狸

住在河邊的青蛙和他的朋友們,
一切的生活都很美好──至少在河狸
還沒出現之前。
河狸想要蓋一個他們看過最大、
最厲害的水壩,卻堵住了整條小河。
「為什麼要蓋這麼大的水壩?」青蛙問。

小河的生活難道就此改變了嗎?

大部分的人,都覺得「大」比較好,「大」顯得氣派、威猛、厲害。什麼東西都想要比別人大,房子要大、車子要大、禮物要大,大就真的好嗎?會不會大到侵犯到別人呢?會不會大到無法控制、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呢?有時候不需要太大,剛剛好就好。給別人空間,給大自然空間,也是給自己的心一個空間。

作繪者簡介:賽門.詹姆斯(Simon James)

英國知名插畫家,大學主修平面設計和歷史,「同時修習這兩個領域的課程,讓我對圖畫書的創作有更深的理解和更好的技巧,」他說。大學畢業後曾經做過警察、農夫和美術老師。成為插畫家後,作品大多與小孩與自然或動物之間的互動有關。賽門喜歡以沾水筆和水彩筆作畫,中譯作品包括《賞鳥人》、《天才寶寶》和《小護士蕾蕾》。目前定居英國Denvor。

譯者簡介:蟲雅各

沒有什麼野心,不喜歡把事情搞得太複雜,也不喜歡太大的東西,覺得簡簡單單、剛剛好就很滿足。習慣單純的生活,在家翻譯寫作、去教會和小朋友說故事,主持電視節目則屬意外,至於金鐘獎更是意外中的意外。

書名 青蛙和河狸
原文書名 Frog and Beaver
作繪者 賽門.詹姆斯(Simon James)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813
頁數/開本 29.5×25.5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293
定價 港幣99元(道聲之友:港幣84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嘟伊答?


小綠芽冒出頭來,吸引蟲蟲們的目光。
兩隻優雅的豆娘覺得捲捲的小綠芽很驚奇。
「嘟伊-答?」
「麻-拿努。」

三隻年幼的甲蟲靠近長出葉子的綠芽。
「嘟伊-答?」
「麻-椅巴-嘟伊-噗朗。」
「答-馬-噗朗?」
「麻-拿努。」

這棵植物和蟲蟲們會有什麼樣的發展呢?

細膩的插圖、新創的蟲語、夾雜豐富的情緒轉折,
卡森.艾莉絲邀請讀者即使是在小小的後院中,也能發現各種可能性。

擅長設計的卡森‧艾莉絲,不只是在這本書的圖面上做出很特別的劇場、舞台概念的,在故事的敘述上面,也以昆蟲語、對話的方式來呈現。除了對話的昆蟲之外,畫面上還有其他沒有說話的小昆蟲、小動物,他們也以緩慢的動作敘述故事,細細的閱讀畫面,會讀出許多文字(昆蟲語)沒有說到、而有趣的地方。是一本貼近大自然、可以細微觀察的親子共讀圖畫書。

作繪者簡介:卡森.艾莉絲(Carson Ellis)

第一本自己圖文創作的圖畫書《家》,為紐約時報暢銷書。其它作品包括和Lemony Snicket合作的《The Composer Is Dead》,和Florence Parry Heide合作的《 Dillweed’s Revenge》,以及和她先生科林.麥洛依合作的暢銷書〈野林三部曲〉系列。
卡森.艾莉絲目前與家人定居在美國奧瑞岡州的波特蘭市。

譯者簡介:蟲雅各

台北市人。略懂昆蟲語,因此斗膽接下這本奇妙書的翻譯工作。念研究所的時候曾經認真思考過語言的來源、語言學習的過程、語言與文化社會的連結關係。在翻譯這本書的時候,這些美好的經驗不時湧現,算是翻譯之外的驚喜收穫。

熱烈推薦譯者分享:翻譯昆蟲語是可能的嗎?(蟲雅各/兒童文學工作者)

剛收到編輯寄來的書稿時,真的嚇了一跳,書中的文字看似英文拼音字,卻不是英文,作者母語雖是英語,但這本書卻是她創造出來的昆蟲語。外國蟲子說的話,這要怎麼翻譯啊?雖然除了書稿之外,附上一篇作寫的昆蟲語解讀成英語的翻譯文,內容有對話,也有情境描述,看完之後稍稍舒緩了心中的不安,不過,翻譯這本書仍是個挑戰,如何讓中文世界的大小讀者們,感受作者營造的語言巧趣,同時又能在閱讀時,享受身為中文閱讀者的獨特的語文加值趣味,是翻譯過程中最大的考量,也是最大的挑戰。

因為卡森‧艾莉絲這本蟲語書創作概念獨特巧妙,內容另類,又有合印書交檔的時間壓力,所以我提出「團隊翻譯」的想法,把編輯們一起拉下水。於是一本只有95個字的圖畫書,動用到一位有編輯經驗的翻譯,一位看繪本長大的年輕編輯,一位勇氣十足的選書主編,外加他英文底子甚好的太太一路微笑陪同。呵,現在想來還真是規格超高啊!

雖然有作者的英文故事說明和對話解讀,但要讓中文讀者感受這本翻譯翻譯作品的奇妙,關鍵點仍然是「音」譯的問題。唸出拼音的昆蟲語,轉換成中文字,看似容易,但是將整句話音譯,結果會是一連串長而拗口的文字串,不管是視覺或聽覺上都缺乏趣味。所以在翻完音譯之後,幾經思量,我們選擇用標點符號中的「破折號」來作打破長長的字串,讓中文讀者可以藉由間隔符號的協助,感受到昆蟲語的韻律和節奏感。

另外,關於字的選擇,中文童書翻譯的難題之一,是「狀聲詞」,昆蟲語雖然沒像狀聲詞一樣困難,不過每個字的選擇仍得不斷的推敲考量。每個字都有多種可能,在字的挑選上,我們希望可以同时善待朗讀的大人,和有能力自己閱讀的孩子,又能讓只能讀圖,靠耳朵聽故事的孩子聽來有感覺。因此花了不少時間確認每字發出的聲音。

最初有一段時間「卡關」在想要儘量忠實翻譯出原文的聲音,但這樣翻出的中文字會偏長又缺乏意義和趣味,小小掙扎之後,決定開始有此彈性,對字的選擇從「精確」調整到組合後有趣味或近似的意義感受。透過這個簡化、調整,讓每個短字串更輕巧,也更友善閱讀者。最後在排版的時候,包括中文的筆劃、文字的視覺感受也一起考量,期望讓畫面圖文配搭一起時,可以完美沒有違和感。

感謝年輕編輯細心處理了蟲蟲語的「原文 vs 英文對照表」、「蟲語 vs 中譯對照表」、蟲語中文「語音 vs 語意對照表」,讓我們可以反覆斟酌昆蟲語的文法結構。我們也在排版後不斷就著圖文對照唸讀,確認聲音的趣味和流暢度,還找了一些身旁的孩子實驗。希望這一切的努力在親子共讀的時候可以達到美好的效果。希望沒有辜負了這個奇妙的好作品。

讀後感:嘟伊答?那是甚麼?(吳玉芬)
「嘟伊答?」大家知道我在說甚麼嗎?你或許會問:「那是甚麼?」、「那是甚麼國家的語言?」、「那是謎語?」……其實,這是蟲蟲世界的語言。「嘟伊答?」經過略懂蟲語的譯者蟲雅各翻譯後,原來這句話正正就是「那是甚麼?」
由我以往在幼稚園當老師,直到現在牧會這麼多年裏,向兒童曾說過英語的故事、外語翻譯的故事,國語的故事,甚至沒有文字的故事等等;但從來沒有說過蟲蟲語的故事,感覺非常有趣,也增添我的好奇感。這個好奇感吸引我進入這個充滿神秘的故事中,並且挑戰我去嘗試演繹一個不一樣語言的故事。然而,這份好奇心,正達到作者的期望。
作者以蟲蟲語的一個問題——《嘟伊答?》作為書名開始,吸引人問這故事到底要說甚麼?進而打開這本故事書來尋找答案。這個故事亦是透過蟲蟲們對小花苗的好奇,展開了往後發生的一切事情。故事內容相當有層次感,和清晰的過程。由簡單的畫面到彩色繽紛的圖案,又回到簡單去。將四季自然的循環,由圖案和色彩帶出。縱然我們不太理解蟲蟲語,但我們卻能在圖畫裏,跟隨到故事的情節與內容。
如果家長或兒童導師要與兒童閱讀此書,不要因為蟲蟲語而被嚇怕。書中附了一份蟲蟲語的解密法,與兒童一起解密都相當好玩呢!又或者與孩童一起發現每一頁故事的變化,這相當吸引兒童的注意,並能緞練他們的觀察能力。書中的一句「嘟伊答?」也會帶領兒童一起進入和經歷故事的情節,讓他們成為故事中的一員。
此故事所表達的創造、生命成長、死亡與再生,可讓孩子思考大自然的生命循環,若配合信仰,更可連繫上帝的創造奇妙,或幫助兒童明白耶穌基督的死亡與復活,帶給我們生命的重生。這是一本有趣,看似很簡單,而又能帶出深層意義,一本很特別的童書!
書名 嘟伊答?
原文書名 Du Iz Tak?
作繪者 卡森.艾莉絲(Carson Ellis)
譯者 蟲雅各
商品編號 TW812
頁數/開本 25.7×30.5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一、二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231
定價 港幣106元(道聲之友:港幣90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他們都看見一隻貓

37-they-all-saw-a-cat

當你見到一隻貓,
你會怎麼看呢?

在這本書裡,布蘭登.溫佐用不同的觀察角度、好奇心和想像力,展示出一隻貓的多重生命,也讓我們明白:觀點如何影響著看法。

作繪者簡介:布蘭登.溫佐(Brendan Wenzel)

住在紐約州北部。他的作品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童書、動畫和雜誌上。他是熱心的環保人士,他覺得自己很榮幸能和許多機構合作,為荒野棲息地和瀕臨絕種動物的未來努力,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布蘭登畢業於普瑞特學院(Pratt Institute)。可以到Brendanwenzel.info瀏覽他的作品。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獨一無二的觀點(宋珮/藝術工作者)

美國Chronicle公司在八家同業競標下,好不容易拿到《他們都看見一隻貓》的出版權。公司童書部門負責人之所以極力爭取,是因為她第一次看到書稿,就覺得它具有成為經典的特質,作家充滿韻律感的文字和富於動感的圖畫非常難得,思考周密、完整,看似簡單,卻有深刻的啟示性。

作家布蘭登.溫佐(Brendan Wenzel)的創作構想來自教兒童美術的經驗。幾年前,他在尼泊爾教當地兒童畫畫,孩子跟他說他們畫得一團糟,這反應令他難過,因為他的哲學是,一幅畫不可能畫得很糟糕,他總要孩子認清這一點。舉例來說,如果教室裏孩子都來畫貓,大家畫得一定不一樣,每幅畫都會很獨特,因為孩子們對貓的看法,和與貓相處的經驗都不同,觀點的差異使貓呈現不同的面貌。

教學的經驗給了他創作圖畫書的靈感,在幾經琢磨之後,決定讓「他們都見一隻貓」這句話重複出現,然後從十二種動物(包括人)的觀點來看同一隻貓。「這隻貓帶著他的鬍鬚、耳朵和爪子在世界行走……」這句話也重複出現,表示這隻貓與生俱來的特色就是牠的鬍鬚、耳朵和爪子,不過牠雖然自由的在世界行走,脖子上的鈴鐺卻顯示牠是一隻家貓。

其他動物看貓的角度可能反應心理狀態,例如小孩、狗、狐狸這些比貓大的動物,小孩覺得貓可愛,狗覺得牠討厭,狐狸把牠當成獵物;較小的金魚和老鼠看貓是獵食者;蜜蜂用牠們特殊的眼睛構造看、鳥和跳蚤以高低不同的視角看;蛇和臭鼬的視力很差,但蛇有熱能感應器,臭鼬的聽覺和嗅覺靈敏;蚯蚓和蝙蝠不用眼晴,而是用觸覺和聽覺來辨別貓的形體,每種動物「看」到的都不一樣。結尾很有意思,貓走到了水邊,第一次看到了自己,用自己的眼光觀看,又是如何呢?

布蘭登.溫佐配合個別動物的觀點和特性,選擇不同的媒材作畫,並且運用場景、透視、構圖和色彩增加效果橫長型的版面設計,也加強了貓一直在行走的動感,牠在探索這個世界,也用牠自己的點觀察其他動物,牠的觀點一樣反應了牠個別的經驗、內心的感受與情緒,以及每個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性。

書名 他們都看見一隻貓
原文書名 They All Saw a Cat
作繪者 布蘭登.溫佐(Brendan Wenzel)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05
頁數/開本 28.8×23.6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194
定價 港幣90元(道聲之友:港幣77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在我離開之前

36-before i leave

當你要搬家時,該如何跟好朋友說再見呢?

小刺蝟賽妲準備要搬家了,
她知道好朋友艾隆沒有辦法跟他們一起走,
她會想念艾隆,想念一起玩的快樂時光。

艾隆用他的方式,陪伴著賽妲到新家去,
打開箱子的賽妲充滿了驚喜和感動。

潔西莎.貝格利用簡短的文字和細膩的圖畫,帶出離別和想念的情緒,也展現出這段深厚的友情。

作繪者簡介: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潔西莎.貝格利是來自美國奧勒岡州波特蘭市的作者和插畫家,童年時間常常在奧勒岡的海邊四處搜尋完美的沙錢。現在和先生定居華盛頓州西雅圖的空中城堡。這是她的第一本圖畫書作品。

作者訪問:http://storybookspotlight.com/ssp-64-jessixa-bagley-boats-for-papa/

譯者簡介:宋珮

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後赴美攻讀藝術史。碩士論文研究元代畫家王蒙橫卷,蒙恩信主後,轉而探究基督信仰與藝術的關係。返台在大學兼課,兼做編輯、翻譯、藝術評論,偶得機會研究圖畫書作家及作品,始嘗試與東西方藝術,及基督信仰圖像敘事傳統相互參照,樂此不疲。

書名 在我離開之前
原文書名 Before I Leave
作繪者 潔西莎‧貝格利(Jessixa Bagley)
譯者 宋珮
商品編號 TW802
頁數/開本 26.1×21cm/40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六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187
定價 港幣90元(道聲之友:港幣77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斷版)11隻泥巴貓

34-11 piki no neko doronko
11隻貓系列最終回

森林附近的泥巴池裡,
出現了一個陌生的傢伙。
原來這一回
11隻貓遇見恐龍了!

愛玩的小恐龍
帶來許多令人意外的驚喜,
卻也讓11隻貓傷腦筋。
11隻貓是不是依舊
團結一致的
面對新挑戰呢?

作繪者簡介:馬場登(馬場のぼる)

1927年出生於日本青森縣,1950年出道成為一名漫畫家。1967年開始陸續連載、出版的《11隻貓》系列風格獨具、幽默無厘頭,是日本民眾心中的長銷經典之作。該系列也讓他囊括了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文藝春秋漫畫獎等獎項。他一生最為人樂道的事,是他與名漫畫家手塚治虫之間一輩子深摯的交情。除了漫畫、圖畫書界之外,馬場登也曾活躍於各著名電視節目,是日本家喻戶曉的人物。為了褒揚他在公共文化、藝術界的貢獻,日本政府曾頒發給他紫綬褒章及勳四等旭日小綬章。2001年辭世,享年73歲。

譯者簡介:米雅

出生、成長於嘉義市,日本大阪教育大學教育學研究科畢業。曾任教於靜宜大學日文系十三年,目前致力於圖畫書的翻譯與創作。代表作包括《桃樂絲的洋娃娃─彭蒙惠的故事》(宇宙光)、《春天在大肚山騎車》(青林)、《寶寶,你愛我嗎?》(道聲)、《你喜歡詩嗎?》(小熊)等。翻譯作品有《我討厭媽媽》(三之三)、《小蠶豆的床》(青林)、《小麗坐電車》(小天下)等。米雅也曾為數本有聲圖畫書及國立科學博物館展場故事擔任配音員。現居台中市。

書名 11隻泥巴貓
原文書名 11-Piki no Neko Doronko
作繪者 馬場登(馬場のぼる)
譯者 米雅
商品編號 TW795
頁數/開本 18.2×25.6cm/44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三歲以上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1002
定價 港幣93元(道聲之友:港幣79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

亨利的星星

33-henrys star
你是不是也找到屬於自己的星座呢?

農場中的一個美麗夜晚,亨利仰望天空看星星,彷彿覺得那些星星形成了一個圖案。
他看見了一隻好大的豬,是大豬星座!亨利等不及要讓他的朋友看。
可是,偏偏他們都沒有看見大豬星座的豬耳朵、腿和鬈鬈的尾巴。
綿羊看見毛絨絨的身體……是綿羊星座!
艾比看見的是乳牛星座,當然,母雞也看見母雞星座在天空飛來飛去。
亨利好難過,為什麼他們都看不見自己所看見的圖案呢?

繼《亨利的地圖》後,亨利和他的朋友們,在農場裡仰望著滿天的星星,看著同一片星空卻有不同的感受,讓他們擁有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夜晚!
喜歡在星空中發現圖案,或是喜歡天馬行空想像的小孩與大人,一定都會愛上這本書。

作繪者簡介: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

居住在紐西蘭南島的查爾曼港。在成為獲獎得作者與插畫家前,大衛曾經從事許多不同的工作:他洗過盤子,當過老師,甚至在動物園擔任過守衛。《亨利的地圖》是他第一本自寫自畫的創作,榮獲2013年學校圖書館期刊的最佳選書。你可以至www.davidelliot.org網站拜訪他。

譯者簡介:劉清彥

住在有光害的地方,沒有什麼機會見到滿天星斗,只能在屋頂陽台上憑空想像。喜歡在安靜的夜晚閱讀和思考,除了翻譯和寫作,還經常到國內外演講。目前致力將自己所學的傳播專業與兒童文學結合,主持了廣播和電視節目,還因此得了兩座金鐘獎。

熱烈推薦閱讀分享:自己的觀點(劉清彥/兒童文學工作者)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德國哲學家尼采所提出的「觀點主義」。

所謂的觀點主義指的是,所有的觀念構成都由一種獨特的認知觀點形成,意即個體關於存在的概念,由該個體周圍的環境定義,而那種觀點是由權力意志推動和說明的。於是,真理便被形式化為一個在權力框架下的「優勢觀點」,並且擴大了不可削減的語境的對錯判斷準則框架。

亨利最初在群星中看見了自己,卻在接下來農場夥伴相繼加入,並且以強勢(甚至多數)觀點各自表述,否決了他原本的觀點後,開始陷入迷惘。那些不斷加入的農場夥伴觀點,對亨利的觀點產生壓力,致使亨原本認定的事實與真理,也逐漸被優勢觀點取代,不僅在群星中看見了結合各家觀點的四不像形體,不再見到自己,也對自己的觀點和價值產生質疑。

其實,我們常常就像亨利一樣,在群眾壓力下失去了自己的觀點,或是因此壓抑自己的想法,以沉默相應。然而,個體唯有在自我表述的時候,才能彰顯自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否則就只是隻應聲蟲罷了。教育和閱讀的核心,便是在幫助人成為具有獨立思考和表達自我觀點能力的個體。我們從接收的知識和訊息中去思考和判斷,然後形成自己的觀點表達出來,藉以證明自己有別於其他個體,具有獨特的存在意義。若失去了這樣的能力,不但個體容易失去自我價值,群體也會失去改革和向上的力量。

這本書應該和作者大衛.艾略特同系列的前一部作品《亨利的地圖》一起閱讀。他透過《亨利的地圖》表現了群體生活中各就各位、各司其職的意義,但是他亦深知,個體在那樣井然有序的群體關係中,依然必須展現自我的獨特性,否則群體也會因此失去其價值。這對幼兒來說是極重要卻非常不易理解的信息,可是在這兩個故事中,卻轉化得如此滑潤順口,同時兼顧了趣味和內涵。

我尤其喜歡亨利一路沮喪回家的那頁圖像,作者刻意用文字描述亨利在群星中看見的「四不像」,卻留下滿天星斗讓小孩發揮想像自己連連看,這樣的設計讓小孩也能在閱讀中形成屬於自己的觀點,而這樣的觀點,才能證明小讀者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書名 亨利的星星
原文書名 Henry’s Star
作繪者 大衛.艾略特(David Elliot)
譯者 劉清彥
商品編號 TW794
頁數/開本 20.3×25.4cm/32頁
印刷 彩色/精裝
適讀年齡 小學三、四年級
國際書號ISBN 9789864000999
定價 港幣86元(道聲之友:港幣73元)
購書連結 道聲出版社